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近代史上的變化(食物)是什麽?

中國近代史上的變化(食物)是什麽?

中國近代史上的變化(食物)

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

中國邁向現代社會的進程呈現出求新崇異、去土存洋、新舊並存、中西合璧的特點。

從封閉到開放

近代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是率先從封閉走向開放,並不斷適應時代潮流,從而推動中國飲食文化現代化的區域性飲食文化。

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產品的傳入對中國近代食品工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19世紀末,中國引進機制面粉的方法後,進口的面粉越來越多,面包和各種西式糕點也日益流行。

當時上海是中國面粉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此外,西方食品工業產品,如罐頭食品、餅幹和蛋制品,在20世紀初也在長江流域的主要城市有相當大的銷量。中外商人在上海、漢口、南京等通商口岸設立罐頭、蛋制品、啤酒等食品工廠。

西餐及相關產業的建立,豐富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內容,促進了長江流域食品工業的發展。

在近代西方食品工業技術傳入中國的同時,作為西方飲食文化綜合載體的西式餐廳在長江流域各大城市相繼出現。正如《清糧鈔》所言:“中國西餐攤販的建立,始於上海福州路的壹道好菜,大餐每人壹元,茶點七毛,點心五毛。

加上彩票煙酒的費用。

當時人們很少提問,後來就有了傾向,於是就有了海天春、家春、江南春、萬丈春、吉祥春等等,分廳而坐。"

這些西餐廳裏出售的啤酒、汽水、蛋糕和各種西式快餐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也加快了中國人的生活節奏。

另外,西餐在中國做,中餐在西方做,中西合璧也為人們所接受。可以說,近代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發展是在西方飲食文化沖擊下不斷變化和生存的過程。

輻射效應

近代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發展變化是以長江中下遊的外貿口岸為中心,逐漸影響和輻射到周邊地區。

由於近代西方物質文化明顯領先於中國,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人普遍存在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態,對西餐也有新奇感,總想開壹家“洋肉”,這就使上海成為近代中國西餐的集中地。

然而,由於外國餐館的豪華和西餐的昂貴,開陽肉已經成為壹種中上階層的排場。

為了適應中國人不同的消費水平,西餐廳既有高貴的酒店,也有簡陋的小餐館。這些小餐館雖然小,但總有壹點洋氣。“桌子上總有壹塊白色的桌布,然後上面放壹把閃亮的刀叉。食品牌子上寫著兩個外國字,所以像知識分子、公務員這樣的人是常客。”

應該看到,近代早期社會的這種崇洋媚外有壹些積極合理的因素。

從現代文明輸入和傳播的歷史軌跡來看,往往是在構成現代文明的具體事物顯示出自身的優越性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從感覺新奇轉向追求、欣賞、崇拜和模仿,從而形成了現代文明的衍生品——崇洋媚外的潮流。

這種社會現象首先以上海和長江沿岸的通商口岸城市為中心,逐漸向周邊地區擴散。

它對於打擊保守思想,消除庸俗習俗,激勵人們尋求創新和變革,積極接受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我國社會進步,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上海的影響下,漢口、南京、重慶、宜昌、九江等沿江城市的飲食生活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輻射了長江流域的其他地區,促進了整個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創新。

尤其是近20年來,由於國家的大開放,西方飲食文化不斷通過長江下遊進入長江流域,如遍布全國的麥當勞、肯德基餐廳。

此外,長江流域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正日益相互滲透和影響。

東方有川味,西方有蘇州味,武漢成了四味交匯的地方。

不同地域、不同風味的交流融合,極大地改變了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各種創新菜式不斷湧現。

飲食觀念的創新

伴隨著近代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變遷,人們的飲食觀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烹飪方法更註重菜肴的整體效果,註重菜肴的和諧,把味道放在第壹位,很難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菜肴的色、香、味、形的美觀和諧為目標。

而西方傳統烹飪方法多從理性角度考慮,註重營養和衛生,卻很少註重口感之美,呈現出口味單壹、營養價值明確的特點。

隨著近代長江流域中西飲食文化交流的頻繁,人們越來越感受到西餐講究科學營養的重要性,尤其是壹些留學回來的中國人,意識到“西方的習俗對健康更重要,無論貧富,都比中國人更講究。

凡是有點財富的人,每頓飯都要吃,都要嘗,都要有牛肉和酒。

吃完了還有水果,咖啡,雪茄。

早晚喝牛奶或牛肉湯。

工人雖然是傭人,但是每七天就要吃壹兩次牛肉,不然會說沒辦法養生。"

當這種註重營養的思想傳到中國後,沖擊了中國傳統的以口味和飽腹感為主的飲食觀念。

人們開始註意營養和衛生。

知識分子(主要在上海)也開始翻譯了壹批西方烹飪著作,然後從烹飪原理和食品化學的角度對傳統烹飪方法進行了理論分析,出現了壹批研究和分析食品配料和烹飪理論的專著和論文。

如高丕第夫人的《烹飪書》、李恭兒的《西餐烹飪技巧》、葛主編的《新家政學》、楊翻譯的《素食養生論》、張思庭主編的《飲食與健康》、龔蘭珍主編的《實用營養學》、主編的《營養學導論》等都是在滬出版的。

在上海學術界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西方飲食科學知識在上海、長江流域乃至全國得到了全面系統的傳播。

它豐富了人們對飲食文化的理論思考,促使人們從世界文化的角度去認識自己的文化遺產。

在這場中西文化交流中,吳越、荊楚、巴蜀等古老的飲食文化以新的面貌逐漸進入世界飲食文化的新時代。

現代西方飲食文化登陸上海並廣泛傳播。在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沖突壹段時間後,逐漸融入中國飲食文化。

由於從沖突到融合的過渡,許多外國的做法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我們的飲食生活呈現出許多與祖先和父母不同的風格。

這使得中國傳統的飲食生活有所創新,而創新中蘊含著傳統。

近代西方飲食文化的傳入和中國不同地區飲食文化的交流,使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既有傳統特色,又有外來風格,不是簡單的、綜合的現代飲食文化,完成了文化形態上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促進了中國社會更加開放。

  • 上一篇:廣告營銷史04:約翰·肯尼迪:紙質營銷
  • 下一篇:3-6歲兒童成語故事模型精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