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主要故障特征

主要故障特征

新構造運動形成的構造變形現象稱為新構造運動。新構造運動包括新斷層(現代活動斷層或新構造時期活動的斷層)、新褶皺、地裂縫等。新斷層是新構造最重要的形式之壹。華南地區形成了大量NE-NE向和NW向不同規模的新斷裂或斷裂帶(圖3-1)。華南新斷裂的活動導致了華南地塊內部的差異擡升和傾斜運動。

圖3-1華南主要斷裂分布圖

切割華南地殼的幾組斷裂活動,如NE(部分NE或NNE)和NW斷裂,在構造地貌、地殼垂直形變、地震活動、地熱釋放等方面各有強弱。NE向斷裂往往塑造了現今的地貌格局,其構造線往往是劃分區域地貌單元的主要依據,控制著山地、丘陵和盆地的走向和分布,往往是具有明顯特征的地震誘發構造。

(1)城步-大悟斷裂:起於廣西壽城,經湖南城步、安化、漢壽,隱伏於洞庭湖第四系之下。月華容和江漢盆地與湖北泌陽隱伏斷裂和河南大悟斷裂相連,全長約1000km,呈北東-北東走向,傾向西北-西北。斷裂沿線有現代溫泉,控制了白堊紀-古近紀斷陷盆地的分布,是壹條新構造時期活動的斷裂。

(2)資源—麻城斷裂:從廣西永福出發,資源,經湖南新寧、婁底、汨羅進入湖北,經麻城繼續向北延伸進入河南,全長> 1.200km,傾向西北,上盤(北西盤)下降速率0.088mm/a,最新地層切割為第壹。它控制著10多個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發展,如馨子盆地、邵陽盆地、灰湯盆地、洞庭湖盆地(東界)、崇陽盆地、江漢盆地(東界)、新洲-麻城盆地等。麻城地區發生6級地震(鄧啟東等,1994),為新構造期。

(3)荔浦-衡山斷裂:從廣西荔浦、灌陽至湖南衡山,沒入贛鄂交界的幕府山,可能繼續向東北方向延伸,與下揚子斷裂相連,全長> > 1000km,傾向西北,重力異常計算深度28km,控制長沙盆地東南邊界。現代溫泉沿斷層分布,有新構造活動的痕跡。

(4)梧州-衡陽斷裂:可能西南與靈山-藤縣斷裂相接,直達越南,也可能向欽州方向延伸,在銅鼓、武寧、廣濟北東向經長江與湖北黃梅斷裂相接,到達安徽廬江、巢湖,延伸超過1.500km,可能是郯廬斷裂的南延或分支。斷裂控制了秦方盆地、衡陽盆地、醴陵盆地、武寧盆地和黃梅盆地的形成和發展,溫泉沿斷裂分布,新構造活動痕跡明顯。

(5)臨武-茶陵斷裂:沿兩廣邊界經廣東省連縣進入廣西,與岑溪-博白斷裂相連,將江西連接至東北,沿武功山南麓繼續延伸,全長1000余公裏,向東南傾斜,重力異常計算深度24-34公裏,可能是華夏地塊與揚子地塊的邊界斷裂。新構造活動的基礎是控制合浦、水汶、白梁、臨武、茶陵等中新生代盆地的西北邊界,沿斷裂分布有18個溫泉,有時形成熱異常區。由於斷層的蠕動,地熱能每年釋放的總能量相當於6.2 ~ 6.3級地震釋放的能量。

(6)吳川-四會斷裂:廣東境內全長800多公裏,走向Ne 20 ~ 40。斷裂活動始於新近紀,第四紀更為頻繁,活動年齡集中在30 ~ 49萬年前。沿斷裂帶* * *,有30個溫泉,溫度23 ~ 865438±0℃,地熱能每年釋放的總能量相當於6.3級地震釋放的能量;故障氣體含量峰值異常;地震沿斷裂帶兩側呈帶狀分布。震級≥4.75的有8次,震級≥ 3 ~ 4.75的有86次,地震活動水平由北向南逐漸升高(廣東省地震局,2000)。顯然,這是壹條新構造時期的活動斷層。

(7)遂川-樂安斷裂:自湘贛邊界,經江西遂川,止於樂安東北象山壹帶,鄒氏斷裂為斷裂東北端。斷層走向東北,傾向西北,傾角大,全長約320km。該斷裂是太和(集安)紅色盆地的東南邊界,遂川溫泉和鄒家山的溫水受其控制。近期研究表明(張萬良,2010),該斷裂不是壹條成礦斷裂,而是壹條斷礦斷裂,是成礦後活動的新構造。

(8)河源-邵武斷裂:分布於福建、江西交界的武夷山,總體走向東北,局部東北,向西南延伸至廣東境內。它由幾條平行或小角度相交的斷層組成。斷層走向大致為東南。新構造時期,斷裂活動明顯,西北上升為構造侵蝕地形,東南板塊多為沈積盆地。沿線有斷層三角、斷崖、滑坡、落水、溫泉,跨河有山谷、峽谷、沖積扇。會昌、尋烏有地裂縫,地震活動明顯,但以江西石城為界呈現南強北弱的特點。

(9)政和-海豐斷裂帶:是東南沿海較大的斷裂帶之壹。斷層北起福建政和,向南延伸至廣東大埔、海豐,走向20 ~ 30,寬20多公裏。斷裂帶的東部是上地幔的斜坡帶,西部是上地幔的地幔坳陷構造區。沿斷裂發育斷谷、斷崖和河裂瀑布,新場、嵊縣地區發現大量新近紀玄武巖。

(10)長樂-南澳斷裂帶:斜向貫穿福建東南沿海,主要由三條近平行的北東向斷裂組成,由海向內陸依次為平潭-東山臥角斷裂、長樂-南澳斷裂和福清-小蕓斷裂,其中以長樂-南澳斷裂為主,平潭-東山臥角斷裂沿海斷續出露,大部分淹沒在海中。新近紀末至第四紀初,部分地區沿斷層沈降,形成斷陷盆地或斷陷灣,大部分地區以隆升為主,臺灣省海峽則繼續沈降。中晚更新世差異升降強烈,斷層上盤(東盤)下降,控制了相關地貌和第四紀沈積物的分布(賴安等,2004)。新近紀以來,沿斷裂帶有多處玄武巖溢流,分布有40多處基性巖和超基性巖,出露溫泉20多處,最高溫度達107℃。1600以來,發生過3次≥7級地震,12次壹般破壞性地震。

北東向和北北東向斷裂是華南地塊的主要斷裂。除上述10條重要斷裂外,還有萍鄉-廣豐斷裂、江山-紹興斷裂、景德鎮-蘇州斷裂、江南斷裂、下揚子斷裂、廬江-黃梅斷裂等。它們控制著區內的構造景觀格局,有的控制著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態或邊界,有新的構造活動。

除了北東向斷裂外,華南地塊還有壹組更重要的斷裂,即北西向斷裂。這組斷層規模僅次於NE向斷層,露頭不連續,壹般等間距分布。北東向斷層常被切割,與北東向斷層壹起形成“多邊形”格局。

北西向斷裂的新生作用也很明顯,它控制著海岸帶第四紀斷陷盆地的形成和發展、河流三角洲和港灣的分布、全新世火山口的排列、水系的走向和溫泉的分布。

福州盆地受北西向福州-南坪斷裂控制,晚更新世以來開始發育,沈積厚度100米;韓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江三角洲盆地也受北西向斷裂控制。第四紀沈積厚度分別達到100m、70m和70m,近20~30年仍以1.2~2.5mm/a的速度遞減。雷瓊地區北西向斷裂控制了成列排列的全新世火山錐的分布。最近的資料表明,這些北西向斷裂具有左旋走滑性質,並且由於其新的活動性,與地震有著密切的關系。1604年泉州海外地震和1918年南澳地震實際上發生在北西向和北東向斷層的交匯處,191年新豐江水庫地震也與北西向斷層有關。

  • 上一篇:光的色散的歷史研究
  • 下一篇:為什麽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重回白酒品牌前三比登天還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