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讀書筆記

歷史讀書筆記

半夜想起曾國藩的壹些問題,就起來開空調,開夜車。摘要

清朝對軍隊的管理很嚴格。在需要使用士兵的地方,朝廷會提供士兵的薪水。當戰鬥結束,將軍們受到獎勵和懲罰時,他們會把軍隊歸還給政府。但太平天國起義時,朝廷八旗綠營兵徹底腐敗,無兵可調。也是二流的賠款條約,沒有可調整的工資和夥食。只是因為曾國藩以湘軍起家,幾乎壹直作為家具保存,朝廷卻不能調走他的壹個兵。攻陷金陵後,湘軍勢力昌盛。

可惜羅澤南死得早,曾國荃是武夫,曾國藩放走了骨肉,沒有把整捆加到軍紀裏,在金陵城內犯下種種罪行。每每讀到這樣的歷史事件,我都不禁感嘆“殺中國最多的人,其實是中國人自己”。

卻說起兵,以銀錢為餌,許奪城三日,以制軍心。當時朝廷對他們視而不見,也是無奈之舉。然而,這只是壹個短期的紅利,以馴服簡單的農民,他們被艱難地飼養成道德淪喪的野獸。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向君喪失戰鬥力,走上類似八旗綠營的老路。

後人把湘軍捧得很高,也確實把曾國藩捧得很高。1894年,湘軍在牛莊與日軍決壹死戰,全軍覆沒。至此,湘軍告別了歷史舞臺。或以為死於日軍,或死於清廷,但實際上,金陵城破之日,正是湘軍滅亡之始。錢只能用來贏人脈,不能用來管教。沒有始終如壹的信仰,任何強大的軍隊都只能是歷史上的曇花壹現。湘軍也是,國軍也是。

太平天國作為勞動人民的理想天堂,曾經在中國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所以曾國藩鎮壓天國,被很多人罵。但是,站在任何壹個政府的立場上,絕對沒有任何人在發生叛亂的情況下下臺的理由。這個事情,古今中外都是不可避免的。派兵圍剿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如果壹個政府只知道“鎮壓”而不善於“愛撫”,那麽這個政府的“鎮壓”不僅無法繼續統治,還會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什麽是“愛撫”?是暴動後的總結。混亂是從哪裏開始的?如何清理源頭?政府有“打壓”的權利,也有“改革”的義務。那些以為鎮壓後天下太平,不悔改的人,就像清末的人。他們雖然逃出了太平天國,但也逃不出辛亥革命,他們的歷史結局只是在國人的鄙視和仇恨眼中。

最近,某雜誌出了壹期關於“曾氏家族”的特刊。曾家後代頗為繁盛,名人眾多。但是曾國藩和曾國荃,他們從沒想過歷史,卻殺了這麽多人。中國人說“殺人不眨眼”,但曾不這麽認為。

據曾國藩自述,所謂“亂世用重法”,看似“殺人”,實為不得已而為之。最起碼,當初的另壹位傑出人物胡林翼也和曾有相同的看法。世人稱他為“三儒”——愛才如命,殺人如麻,揮金如土。

記得曾的後人在那本雜誌上提到曾國藩的壹句家訓——

金錢和土地是最容易傲慢的。我家中斷了,我們就沒辦法攢錢買地了。哥哥們學習很努力,從來不怕沒飯吃。

要嗜血的曾氏兄弟,有這麽壹個繁華輝煌的家族後代,全靠這句話。

今天哪對怒目而視的情侶會回想起婚宴上深情對視的男女?

有哪些痛斥子女不孝,在床邊追憶自己,滿心歡喜,憧憬幸福的父母?

幸福的開始只是開始。如果此刻妳的人生不能像電視劇壹樣順利結束,請小心。

摘要

渾渾噩噩地看完《胡雪巖》,感覺胡大師棒極了,人生過得非常好。正所謂“求學於胡雪巖為商,求學於曾國藩為官”。

相比之下,唐寫的《曾國藩》是壹部現實主義作品。

故事從曾國藩對母親的悼念開始。

此時太平天國勢力龐大,戰火已蔓延至長沙。綠營和八旗,以前擅長打仗的,現在都爛了。當地官員非常害怕。為了打持久戰,他們參照以前鎮壓白蓮教的方法,計劃在當地舉行團訓。

長沙領導商量了壹下。小設計求請家中服喪的書生曾國藩。至此,他開始養育項勇,經營應永,創建水師,建立卓越的業績...

直走,然後轉身。

曾國藩雖是書生,但性格非常剛烈。

在我固有的觀念裏,我特別佩服湖南人。湖南人能吃辣,所以感覺意誌堅強,有闖勁。毛主席是壹位不怕戰爭的領袖。清朝末年,湖南出現了壹個叫黃興的起義領袖。清朝那些官員很無奈:怎麽又是湖南人?!

曾國藩壹上任就亮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鐵拳。他為了清朝的穩定,用殘酷的手段鎮壓起義軍,被稱為“曾經的光頭”。就像這樣,當地的士紳和官僚對總司令項勇的殘酷手段非常反感,這是孔孟之恥。

另壹方面,曾國藩本人野心勃勃,哪裏都不肯放他,以至於處處受制,舉步維艱。曾國藩在早期與太平天國的戰鬥中,幾次險些喪命。直到曾國藩的父親病逝,他才再次回到家鄉守喪。這個時候,情況就糟糕到了極點。

那些曾經忍辱負重,勾心鬥角,嘲笑指責曾國藩的人,讓他憂心忡忡,變得焦慮易怒,整個人仿佛壹下子蒼老了許多。

曾國藩變得越來越沮喪。這時,設計並勸曾國藩出山的道士又出現了,並點了曾國藩的藥方——莊子之道。曾國藩回憶起過去的種種磨難,仿佛壹下子貫穿,找到了答案,豁然開朗。

再次出山,大大改變了以前的為人處事方式,很容易發現兩面性。這壹次,他胸有成竹,不怕被人貪,壹個個打通關節,在官場從上到下,在湘軍從上到下。這壹次,才是真正的有序操作。

為什麽?原來這個世界不是怕“理”,而是講“禮”。李習安下士,禮尚往來。說白了就是給足面子。官員是因為互相照顧而不斷賺錢,士兵不是因為要保家衛國而拼了命。他們都希望有壹天發達起來,祭奠祖先。

這壹行為準則成為曾國藩保命的唯壹準則。

生活的選擇

在曾國藩名聲越來越大的時候,很多接近他的人都表示,他是自立為王,就像當年的趙匡胤壹樣,穿著黃袍。曾國藩不是無動於衷,只是因為他的性格,作為君子不能怪他不忠。

曾國藩壹生謹小慎微,不足為奇。官越大越謹慎。就像他自己說的:“恭敬不如從命,原諒別人。尊重是謹慎的,寬恕是給別人留有余地的,不獨居也不推脫。”

為什麽曾國藩這種讀書人能以太平天國的功績獲得榮譽?曾國藩自己也承認自己是壹介書生,不能帶兵打仗。他覺得自己沒有王陽明那樣的能力,而且但凡有戰爭,都是戰敗,但他不在,必然勝利。曾國藩對此深有感觸。壹旦有大的軍事行動,他就不會出現在現場。

但曾國藩知人善任,手下將領都很能幹,忠心耿耿。當然,要讓壹大批人才為自己服務,妳必須要有個人魅力和那套規則。

太平天國覆滅後,各種壓力接踵而至,正所謂“林中樹木美,風必摧之。”曾國藩手握兵權,占據東南。朝廷如何能心安理得?也有各種勢力,或被鼓勵,或被詆毀,開始了壹場遊戲。

曾國藩是個大砝碼,無論站在哪壹邊,都有有利的優勢。無論在辛酉政變還是聽政,曾國藩都致力於“溫柔守女”的原則,減少自己的力量,不參與這些紛爭,因為參與這些紛爭是高回報的,但也是高風險的。雖然世人認為他有90%的勝算(那是天上掉餡餅),但他總覺得現實不成熟。

曾國藩在重大選擇上明智地選擇了第三條道路。

成聖的方式可以有多少種?

以洪陽為主的起義軍從廣西出來,輾轉大半個中國,最終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對抗搖搖欲墜的清朝。

但最後,它還是死了。清廷的軍事力量大嗎?就像曾國藩自己的感覺,消滅太平天國不是他的功勞,而是太平天國的運氣用完了。

洪秀全,壹開始是個憤青,建都後不上進,貪財。而聰明絕頂的楊,也是虎視眈眈。從軍事上講,不繼續北伐,就是沒有推翻清政府的決心,最可怕的是在自己的窩裏造反。

楊逼洪秀全授爵位,洪指使魏長輝屠殺楊兵兩萬余人。當時天京血流成河,很多被騙的士兵手無寸鐵,任人宰割。這個宣揚眾生平等的天堂,怎麽會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連無知的人都能明白其中的謬誤?

在太平天國,除了國王可以有三妻四妾之外,其他所有士兵都要男女分開,這是犯罪,違背了人欲的規定,也見證了提倡平等的偽裝。

是壹個從兢兢業業到滋生腐朽的過程,清朝、湘軍、太平天國都是如此。只是壓抑太久了,就像被包在塑料袋裏壹樣,越快越臭。

多好的學生啊。

在曾國藩的眾多弟子中,只有李鴻章讓曾國藩格外賞識。後來李鴻章率領淮軍,在上海發展自己的勢力。

李鴻章顯然具有曾國藩所不具備的素質。李鴻章不怕人言,堅決不削自己的淮軍。俗話說“英雄不剪羽翼。”李鴻章手段犀利,其“殺降”之舉,絲毫不遜於“曾剃頭”之名。

梁啟超是這樣評價李鴻章的:“世上除了庸人之外,別無他物。批判全世界是很奸詐的。為天下而譽,可謂豪傑之極。雖然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平凡的人生活在其中,但不平凡的人不在其中。就普通人而言,他們是不平凡的。故譽滿天,未必不為鄉愁;如果妳滿世界,妳可能不是壹個偉大的人。”

李鴻章說:流利者也,利也,變技者也,名也。弱者掃放棄別人的門,強者畫公車的印,無非就是這兩個字。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我對人不好。誰來幫我?

李鴻章決不是像曾國藩那樣,像個老學究。他更實際。如果他的手下願意努力,他會睜壹只眼閉壹只眼。要委婉,不要得罪人。這確實比曾國藩強,比曾國藩少走彎路。

有多少人能做到這壹點?

我在中學的歷史書上聽說過左這個名字,但他也是壹個神人。四十多歲,幾年後,被封拜。

書中描述的左有著非凡的創造力。他在四十歲之前沒有做官。他是壹個農村村民。後來趕上長沙之圍,左應邀為師,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左是個勢利小人,但他確實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在那個搖搖欲墜的年代,大清的山河就靠這個左大人了。與曾國藩相比,左更有膽識,更有抱負,但他過於狂妄自大,令小人又怕又恨。只有在亂世才能有所成就。

後來,左率領楚軍,成為晚清又壹位叱咤風雲的人物。

人生如下棋,越往後越謹慎。

道教都是假的,真的就傻了。曾國藩原則性太強,得罪了很多人。如果堅持這樣的原則,恐怕不會被太平天國打敗,反而會叫清朝的官員勾心鬥角而死。

曾國藩也有私心,尤其是對他的九弟,他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曾國荃成為進寧第壹人。這是孝敬祖先的莫大榮幸,所以曾國藩把最好的硬件都給了曾國荃。

雖然曾國荃也是壹個文化人,但似乎他是註定要征服南京的人。在做出如此輝煌的貢獻後,曾國荃在官場並不順利,最終帶著掠奪的財富回到了家鄉。

剿撚失敗後,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曾國藩謹小慎微,當然對聖旨有很好的把握。後來有個“天津教案”,把天津望海樓燒了。曾國藩前去處理此事,因為考慮到英法聯合施壓,避免再戰,只能讓步賠款。

這種“忍”的策略並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是對大清王朝的貶低和不光彩。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壹直被人敬仰的湖南官員,甚至被同鄉鄙視。當時在京城,有壹副這位曾大人題寫的對聯,被湖南學生摘下來砸碎了。

相比之下,此案中被處分的幾名靜海地方官員,事實證明是對的。然而曾國藩的苦心,為了避免戰爭,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滿清統治,為了平衡天國之後的日子,為了避免戰火重燃,民不聊生...

對於妳向世界抱怨過的委屈,妳是沒有辦法後悔的。

斯卡茲卡·斯卡佐克

“馬刺案”是清代四大懸案之壹。兩江總督馬新義被迎面而來的張汶祥刺傷,失血過多而死。兇手張汶祥不慌不忙,很容易屈服。

清朝的壹位高官被公開暗殺,這是前所未有的新聞。慈禧太後坐在簾子後面問,這不奇怪嗎?曾國藩戰戰兢兢地回答:真奇怪。慈禧說馬新貽辦事好,然後讓曾國藩處理此事。

自太平天國覆滅後,曾國藩的威望與日俱增,曾的手下,尤其是曾家的九老爺(曾國荃),壹直力勸曾國藩“穿黃袍”。曾國藩是壹個沒有勇氣的人,是典型的孔孟之學。忠於皇帝是最大的事。他的言行都以此為依據,讓別人抓不到什麽把柄。

當然,這是“面子”的問題,有沒有心去“替代”就不清楚了。

身居朝廷高位的皇太後,其實心裏很清楚。曾國藩的聲望與日俱增,湘軍能招到好戰士。半個東南國都已經坐大老虎了,朝廷實在難受。

朝廷多次指示曾國藩“裁員”,而僧沁的蒙古鐵騎則做出威脅的姿態。曾國藩仍硬著頭皮削項,“英雄剪羽翼”曾國藩最厲害的時刻結束了。

太平軍殘余加入撚軍,最終打敗了羽翼大不如前的曾國藩,取而代之的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

朝廷壹直不放心把曾國藩放在離朝廷那麽遠的地方,讓他做直隸總督,派馬信義做兩江總督。壹個馬新貽怎麽能和曾國藩平起平坐?這是壹個不公平的決定。壹個不公平的決定意味著壹些人不滿意。而且,江寧是湘軍的江寧。湘軍盤踞多年。壹個局外人怎麽能享受這種勝利的果實呢?

世人都說“無湘不成軍”,湘軍能征善戰,敢打硬仗。為什麽要為自己的生命而戰?當然不是為了保衛清朝。人們為錢而死。是湘軍將領縱容士兵燒殺搶掠,才讓他們如此拼命。天國倒了,養天下的都覬覦裏面的金山銀山。然而曾國藩報告說“壹把火燒完了。”

沒人會相信的!現在曾國藩已經裁員了,已經不是什麽大威脅了。於是慈禧召見馬新貽,向曾國藩做了聲東擊西。馬新貽去為慈禧辦事,事情進行得很快,就被殺了。

沒有證據,沒有懷疑任何人。慈禧也不例外。如果真的有人密謀刺殺兩江總督,那麽這個人絕對不是什麽善良的人...

曾國藩剛剛處理完“天津教案”,被慈禧派去處理“馬刺案”。

“捅馬案”壹出,立刻成為百姓的談資,連書店都有了捅馬案的評書。現在看來,民間講的故事都是江湖故事。這是壹個流傳最廣的故事:馬新義有兩個兄弟,分別叫曹二虎和張汶祥。在這兩兄弟的幫助下,馬新義立下了不少戰功。後來因為貪戀曹二虎的漂亮老婆,殺了曹二虎,搶走了他的老婆。張汶祥苦練武功為曹二虎報仇。

現在看來,這絕對是壹場有預謀的暗殺,輿論導向早已定下,掩人耳目,讓人無視真相。

在許多材料中,很自然地說張汶祥是撚軍,撚軍殺害了清朝的官員。可是曾國藩卻寫道,就是項!在這種情況下,情況就更復雜了。

尤其是廣為流傳的張汶祥殺了奪妻的馬新義。即便如此,還是廣為流傳。真的比這更可怕嗎?

《曾國藩》感覺像是在讀壹本戰書,很大壹部分是行軍打仗。當它連貫的時候,妳會清晰的看到裏面每個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而在亂世中,不僅安身立命,還能成就大事。

摘要

讀《雍正帝》受益匪淺,做人,做事,做人,做事。雖然我壹直不喜歡大清第五任皇帝雍正,覺得他詭計多端,太陰險了,看不見,但同時我對他做皇帝後的壹系列改革活動,如改革積弊,加強中央集權,鞏固邊疆等,還是很尊敬的。的確,善於用人、勤政治國、文史典籍精深的雍正帝,雖然沒有康熙乾隆那麽有才華,但卻是大清十幾個皇帝中最勤政盡責的壹個。康熙去世前幾年,由於仁政的廣泛應用,國庫虧空,腐敗嚴重,天災人禍加身。這個時候的國家已經是外強中幹,內空無壹物了。可以說,沒有雍正繼位後的努力,就沒有日後清朝的“盛世”。

我該如何評價這樣的皇帝?看了很多關於雍正的評論,不出所料,眾說紛紜。的確,關於他的王位繼承問題有太多懸念,關於他繼位前的半生也有很多說法。什麽是歷史?我現在不知道。與其說他謀求權力篡位,篡改聖旨,我更願意相信康熙皇帝是因為愛李鴻才愛屋及烏,把皇權傳給了他。畢竟作為壹國之君,他想看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王位傳給誰,而是整個國家,所以他要高瞻遠矚,看到未來。

雍正、雍正帝、康熙四子,生於康熙十七年。他在儲君戰役中與王子們競爭,並最終獲勝。他應該是壹個什麽樣的人?書中描述了他的前半生。他的母親是皇宮裏貴妃的丫鬟。雖然她生下了胤禛,但胤禛出生時就被抱離了母親。卑微的出身也讓他性格內向,不善言辭,這也讓他和生母的關系過於僵化,孤立無援,無法在宮中成長。成年後,雖然躊躇滿誌,但從未被康熙重視過。不知道康熙是怎麽看待他的四皇子的。雖然口口聲聲說希望家庭和睦,兄弟互愛,但對待每個兒子都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和方式:對老大刻薄,對老二縱容,對第八不冷不熱,對第十四疼愛有加。雖然他的兒子莫若甫,康熙從來沒有明確的讓每個孩子看到他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以至於大家都在刻意爭鬥。也許他不是生在那個時代,那個位置,沒有人會明白,胤禛的辛苦和努力換來的是康熙的誇獎還是白眼。

記得在宿舍和姐妹們聊起康熙的這幾個兒子。當時還看了壹本以康熙父子為背景的小說。那時候我們有的喜歡四爺,有的喜歡八爺,更有十四爺。當時我好像希望梅尹措能繼承大位。他善良、博學,對胤禛更冷淡。讀了《雍正帝》我才明白“壹個能和所有人都相處好的人,不可能和任何人都相處好,因為他討好任何人,不會和任何人親密,所以不會有真正的朋友,關鍵時刻也不會有人幫他。這種人最危險。”這是吳思道對尚未繼位的雍正說的話,警告他不要太在意五月陰貴,同時也不要太信任年羹堯。不知道是後人懷著崇敬的心情寫古人,還是在得知結果的推斷過程時,不自覺地摻雜了對結果的肯定。反正只是吳思道如果真的能看出與人交心的水平,那才是真的出眾。如果他說的是真話,那麽八爺並不具備繼承大壹統的素質,所以康熙自然會看到這個水平,自然不會傳給他。五月十四號的尹嬋呢?康熙壹直對這個兒子情有獨鐘,他在軍事管理方面的能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對於主張“馬背上征服世界”的康熙來說,尹貴也不例外。那為什麽康熙最後幾年派他出征,而不是留在宮裏傳宗接代?或許是因為大家都想不通這個,也沒有辦法驗證。後來雍正奪宮,將遺詔“十四子”改為“四子”。

的確,雍正很精明,很有心計,但也相當有見識,很有擔當,這也是他日後成功的原因。不知康熙是否看到了他身上的這些優點和缺點,然後委以重任?當然,我希望如此。畢竟雍正在選拔人才方面要比尹貴好得多。治理壹個國家,人才不可或缺,要治理好、管理好,更要選對人。雍正未必是千裏馬。他沒有千裏馬的無限潛力,但至少他是伯樂。“千裏馬有,伯樂不常有。”從這個角度來說,康熙選擇他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尤其是他去世前把李鴻傳了下去,這讓他日後成為盛世。

  • 上一篇:綏德汗的歷史
  • 下一篇:中國義烏經濟社會發展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