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硬盤發展歷史

硬盤發展歷史

壹點壹點變快。

越來越大。

壹點壹點變薄。

壹點壹點變貴。

壹點壹點。。。

-

這是個笑話。以下是正文。。。

-

硬盤的發展歷史

硬盤的誕生和發展都離不開IBM。

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磁記錄時代。

1949年6月當音樂唱片都是78轉的黑膠唱片時,無線電廣播主要依靠鋼絲錄音機,磁帶剛從實驗室誕生,只用於少數廣播節目。當時,數據處理技術被用來將數據存儲在穿孔紙帶上。至於磁帶盤、磁帶盒和可編程計算機,那只是科幻小說。

磁記錄技術在1949還是壹個未被探索的領域。數據處理行業第壹臺半英寸磁帶機——IBM?726磁帶單位,期間1952,65438+2月20日至65438+2月28日0955,用?IBM?701?防禦?計算器?壹起交付給客戶。當時有65,438+06家公司願意冒險將穿孔卡上的數據移植到不成熟的磁帶上。這16家公司的名單如下(按交貨時間順序):

IBM全球總部?

加州大學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

洛克希德(現全球最大的航空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集團)?

聯邦國家安全局?

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現並入波音)?

通用電氣公司(GE)?

康沃爾飛機制造公司?

美國海軍

聯合航空公司?

北美航空公司?

蘭德公司(美國軍政界著名智庫)?

波音飛機公司

美國海軍航空後勤部?

加州大學利弗莫爾實驗室?

通用汽車公司

美國氣象局

9月1956:第壹塊硬盤誕生。

IBM的壹個工程團隊向世界展示了第壹個磁盤存儲系統IBM?350?RAMAC(隨機?訪問?方法?的?會計?然後呢。Control),它的總容量只有5MB,但它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盤。這些圓盤上塗有壹層磁性物質,堆疊固定在壹起,繞同壹軸旋轉。它的磁頭可以直接移動到磁盤上的任何存儲區域,從而成功實現隨機存儲。磁盤上每平方英寸的數據密度僅為2000 bit (8 bit = 1 byte),數據吞吐量高達1.1 KB/s..當時,這種RAMAC主要用於飛機預訂、自動銀行、醫療診斷和航天領域。相比目前主流硬盤100GB的容量和100MB/s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實在是少得可憐。盡管如此,作為世界上第壹個硬盤,它為硬盤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數據存儲的新時代。但是第壹塊硬盤巨大的體積和低效的性能,讓用戶或者廠商都覺得很不方便。

1968:溫徹斯特科技誕生。

1968年,IBM再接再厲,開發出“溫徹斯特”技術,對硬盤技術進行了重大改革。“溫徹斯特”技術的特點是所有部件密封固定,鍍好的磁盤高速旋轉,磁頭沿磁盤徑向移動,磁頭懸浮在高速旋轉的磁盤上方,不與磁盤直接接觸。

這也是大多數現代硬盤的原型。

1973:第壹塊溫徹斯特硬盤誕生了。

這壹年,IBM用Winchester技術制造了第壹塊硬盤,成功實現了從技術到產品的轉換,實現了硬盤制造的突破,為硬盤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正確的結構基礎。仍然是14英寸,由兩個獨立的磁盤(壹個固定磁盤和壹個可移動磁盤)組成,每個磁盤的容量為30MB。溫徹斯特硬盤首次使用了封閉的內部環境,並進壹步發展了氣動磁頭技術,將磁頭與磁盤的距離縮短至17微英寸。雖然今天的硬盤容量高達數百GB,但仍然沒有脫離“溫徹斯特”硬盤的工作模式,仍然采用了當時的許多技術,所以“溫徹斯特硬盤”堪稱“現代硬盤之父”。

現在人們使用的大部分硬盤都是這種技術的延伸。?

1979: IBM發明薄膜磁頭。

IBM公司再次走在了硬盤開發技術的前沿,發明了薄膜磁頭(Thinfilm?Head),這使得進壹步縮小硬盤體積、增加容量、提高讀寫速度成為可能。

同年,IBM的兩名員工AlanShugart和FinisConner離開IBM,成立了希捷公司,並開發了5.25英寸軟盤驅動器大小的硬盤驅動器。次年,希捷發布了第壹款適用於微機的硬盤,容量5MB,體積與軟盤差不多。

20世紀80年代末,IBM發明了MR磁頭。

這是IBM對硬盤發展的又壹重要貢獻。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非常敏感,使得磁盤的存儲密度比以前的每英寸20MB提高了幾十倍。

1991年:IBM生產3.5寸硬盤,硬盤容量首次達到1GB。

IBM生產的3.5寸硬盤(使用MR頭)使硬盤容量首次達到1GB,從此硬盤容量進入GB量級。?

1999:每個磁盤的存儲空間中有10GB高的ATA硬盤。

當年9月7日,邁拓公布了第壹款ATA硬盤在每盤存儲上,達到了10.2GB,從而將硬盤的容量帶入了壹個新的裏程碑。

2000年:高速硬盤問世;新材料硬盤誕生了

2月23日,希捷發布獵豹?X15系列硬盤,其平均尋道時間僅為3.9ms,可以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盤,也是迄今為止速度最高的硬盤;其性能相當於只用. 15秒讀完壹整本莎士比亞。該系列產品內部數據傳輸速率高達48MB/s,數據緩存4~16MB,支持Ultra160/m?SCSI和光纖?通道(光纖通道),將硬盤外部數據傳輸速率提升至160 MB ~ 200 MB/s,壹般來說希捷的這個(“美洲豹”)獵豹?X15系列將硬盤性能提升到壹個新的裏程碑。?

2000年3月16日,硬盤領域有了新的突破,第壹塊“玻璃硬盤”問世。這就是桌面之星?75GXP和Deskstar?40GV,兩個硬盤都使用玻璃代替傳統的鋁作為盤面材料,可以給硬盤帶來更大的光滑度和更高的堅固性。此外,該玻璃材料在高速下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另外,Deskstar?75GXP系列產品最大容量達到75GB,是當時最大的硬盤,而Deskstar?40GV的數據存儲密度高達每平方英寸1430億數據位,再次刷新了數據存儲密度的世界紀錄。

2001:新型磁頭技術

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硬盤都采用GMR,最新的技術是第四代GMR磁頭技術。此外,還有壹種稱為TMR (Tunneling Magnet Resilient)的磁頭技術,由TDK公司利用TMR薄膜試制成功,並制造出硬盤設備。據報道,TMR磁頭的再生輸出和面密度與GMR磁頭相同。?

2002:真正意義上的偉大技術革命

IBM?AFC技術(俗稱“仙塵”)真的很實用,突破了每平方英寸100GB的存儲密度限制。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10年裏,硬盤容量的提升不會遇到什麽大麻煩。

串行ATA(串行?ATA)技術在希捷推出Serial?繼酷魚V采用ATA接口後,邁拓、IBM、西部數據也推出了類似產品。

到2003年,連載?ATA已經取代傳統硬盤成為主流,容量超過100GB的硬盤迅速進入普通PC。

  • 上一篇:如何看待白象方便面上熱搜?
  • 下一篇:《深山秋夜》的教學設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