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瓷器的發展史

瓷器的發展史

陶器和瓷器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大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主要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壹般硬度高,但可塑性差。除了器皿和裝飾品的使用,它在科技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陶瓷原料是地球原始的大量資源,粘土,這是由淬火。粘土堅韌,常溫遇水可塑,稍幹,可磨;燒到700度,陶器能盛水;燒到1230度就瓷了,完全不吸水,耐高溫,耐腐蝕。在今天的文化和技術中,其使用的靈活性仍然有各種創造性的應用。

壹.組成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左右,中國人就制造了陶瓷。

陶器發明於(新石器時代)。陶瓷材料的主要成分有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鐵、氧化鈦等。常見的陶瓷原料有粘土、應時、鈉長石鉀等。陶瓷原料壹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差。除了器皿和裝飾品的使用,它在科技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陶瓷原料由大量的原始地球資源加工而成,如粘土、應時和長石。粘土堅韌,常溫遇水可塑,稍幹可雕,半幹可壓縮,全幹可磨;燒到900度,陶器能盛水;燒到1230度就瓷了,完全不吸水,耐高溫,耐腐蝕。在今天的文化和技術中,其使用的靈活性仍然有各種創造性的應用。

編輯本段II。背景

陶瓷是以粘土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天然礦物,經粉碎、混合、成型、煆燒而成的材料和各種制品。陶器和瓷器。傳統概念的陶瓷是指壹切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造工業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粘土的混合物經混合、成型和煆燒制成的各種產品。從最粗糙的土陶到最精細的精美陶瓷,都屬於它的範圍。其主要原料是矽酸鹽礦物(如粘土、應時等)。)取自自然界,所以它和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行業壹起屬於“矽酸鹽工業”的範疇。

編輯第三段。制造

陶瓷工藝流程1。陶泥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幾千年來,許多精美的陶瓷都是由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的。制瓷第壹道工序:陶泥就是把瓷泥做成能用的瓷泥。第二,那堆泥巴沖出來的瓷土不能馬上用,要分陶瓷藝術品。

在這裏,把它們堆成列,以便存放和繪圖。第三,畫空白。把疊好的瓷土放到壹個大轉盤裏。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第四,打印出來的瓷坯只是壹個原型,需要根據要制作的形狀選擇不同的模具將瓷坯打印成各種形狀。第五,剛印好的毛坯厚度不均勻。需要通過修邊的過程對印刷好的毛坯進行整齊對稱的修邊,修邊分為濕修和幹修。6.擠水是必不可少的壹道工序,就是用清水洗掉坯體上的灰塵,為接下來的拉坯、上釉等工序做準備。七、在坯上畫坯是陶瓷藝術的壹大特色,坯畫有很多種,有的是寫意的,有的是用好的畫紙勾畫的。不管怎麽畫坯,都是陶瓷工藝的點睛之筆。八、上釉的瓷坯粗糙無光,上釉後卻完全不同,光滑光亮:不同的施釉工藝,效果完全不同,常用的施釉方法有蘸釉、噴釉、擺釉、噴釉、刷釉等。九、窯火千年,生生不息,幾十種工具精心雕琢的瓷坯,在窯中幾千度的高溫下燒制,就像壹只醜小鴨會變成壹只美麗的天鵝。有煤氣窯、電窯等等。經過幾天的燒制,窯裏的瓷坯已經變成了精美的瓷器碎片,迫不及待地從敞開的窯門裏脫穎而出。Xi。成品瓷缺陷的修復。壹件完美的瓷器在燒制時有時會有壹些缺陷。用JS916-2(金素成)修補可以使成品瓷更加完美。

1.陶器的發展

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在中國,發現了大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器遺跡。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至9700年間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品皮巖、廣東英德清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殘片。磁山文化,因1973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以放射性陶瓷建築材料為基礎。

碳測定,7900多年前。1977期間,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壹處文物,相當於磁山文化時代,內容相似,故統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磁山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該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盤、豆、三足壺、三足壺、雙耳壺等。大部分器皿都是素色無文字的,也有壹些用沙子做成的陶器上有花紋裝飾。1973浙江余姚河姆渡首次發掘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是黑陶,造型簡單,早期流行描繪圖案。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陜西Xi郊區半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工藝精湛、圖案精美的彩陶。這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屬於母系社會遺址,有6000多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漸提高。到了商周時期,已經有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職業。戰國時期,陶器上出現了各種精美的圖案和花鳥。這時陶器開始使用鉛釉,使陶器表面更光滑,有壹定的色彩。西漢時期,釉陶技術開始廣泛傳播。漢代也開始出現各種顏色的釉料。有壹種陶器盛行於唐代,以黃、棕、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稱這種陶器為“唐三彩”。唐三彩是壹種低溫釉陶。在彩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燒制後形成淺黃、赭石黃、淺綠、墨綠、天藍、棕紅、茄紫等各種顏色,但多為黃色、棕色、綠色。唐三彩的出現,標誌著陶器的種類和顏色開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2.瓷器的發展

眾所周知,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瓷器的發明是基於陶器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商代白陶以瓷土(高嶺土)為原料,燒制溫度在1000℃以上,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白陶的成功燒制在陶器向瓷器的過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明顯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的質地比陶器更細更硬,胎色多為灰色。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弱。在裝置的表面塗上壹層石灰釉。但它們與瓷器並不完全相同。被稱為“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原始瓷器在商代出現後,歷經西周、春秋戰國、東漢,在1600-1700年間經歷了變化和發展,從不成熟走向成熟。東漢至魏晉時期制作的瓷器,從出土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加工精細,堅硬不吸水,表面塗有壹層青色玻璃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進入了壹個新時代。中國的白釉瓷器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到隋代達到成熟階段。唐朝有了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白度達到70%以上,接近現代細瓷標準。這壹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瓷器在胚質、釉色和制作工藝上都有所提高,瓷器燒制技術達到了完全成熟的水平。在技術上,有明確的分工,這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重要階段。宋代名窯眾多,有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等產品,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陜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薄,釉色均勻;磁州窯(河北省彭城)以磁泥為坯,所以瓷器也叫瓷器。磁州窯多生產帶黑花的白瓷;景德鎮窯的產品薄,有光澤,精致的光誘導,並有很高的白度和透明度,這是促進作為宋代瓷器的代表作品之壹。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紅色或青綠色,釉色艷麗明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薄、細膩、美觀。簡瑤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壹,其黑釉亮如漆。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藍色為主,色澤清潤。官窯是否存在壹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壹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汴京的官窯,窯址在汴京是為了給朝廷燒瓷器。哥窯在哪裏燒制壹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綜合各種資料分析,葛窯最有可能的燒制地點是與北宋官窯同產;鈞窯出的彩瓷很多,以胭脂紅最好,青墨瓷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薄、薄、有光澤,瓷色潤澤,釉色白如粉,稱為粉定或白定。我國古代陶瓷釉色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從單色釉到五彩釉,再從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漸發展到釉下和釉上彩的多色和鬥彩。彩瓷壹般分為釉下彩、釉下彩、釉下彩三大類。先塗在坯體上,上釉,入窯燒制的彩瓷稱為釉下彩(溫度1250-1340℃)。在窯中燒制的釉上彩瓷器,上釉後以1250-1340℃燒制為釉中彩。在窯中燒制的釉上彩瓷器,上漆後在焙燒爐(600-800℃)中焙燒,稱為釉上彩。清代景德鎮青花瓷是壹種釉下彩。

3.陶瓷幹燥技術

陶瓷幹燥技術壹般采用熱風幹燥技術,能源有天然氣燃燒、燃煤、電爐,但其幹燥周期長,導致資金周轉慢,均勻性差,幹燥窯占地面積大,能耗大。陶瓷微波幹燥技術的出現及時解決了這些問題。微波幹燥技術原理微波是頻率為300 MHz的電磁波,加熱介質中的水分子是極性分子。在快速變化的高頻電磁場作用下,其極性取向會隨著外加電場的變化而變化,產生分子運動和相互摩擦效應。此時微波場的場能量在介質中轉化為熱能,使物料溫度升高,產生熱化、膨脹等壹系列物理化學過程,從而達到微波加熱幹燥的目的。陶瓷微波幹燥技術優勢:1,微波幹燥時間短,幹燥過程最快幾分鐘即可完成。陶瓷用微波幹燥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根據材料情況,通常只需20分鐘至2小時即可完成幹燥處理。2.因為微波幹燥對整個物體進行加熱,幹燥均勻性好,陶瓷質量提高,不會出現開裂。3.微波設備占地面積小,由於幹燥效率的提高,大大減少了傳統陶瓷窯爐所需的廠房面積。4.微波幹燥技術節能環保。大型幹燥室和隧道式幹燥線的出現,解決了傳統陶瓷幹燥存在的幹燥室內磁場極不均勻、產品開裂等技術難題,並成功投入市場應用。

編輯第四段。分類

陶器和瓷器的區別在於生土和溫度的不同。在制陶溫度的基礎上,加上火和熱,陶就成了瓷。陶器在800-1000度燒制,瓷器在1300-1400度用高嶺土燒制。陶瓷制品種類繁多,其化學成分、礦物成分、物理性能和制造方法往往相互接近,沒有明顯的界限,但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很難概括成幾個系統,詳細分類眾說紛紜。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統壹的分類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兩種陶瓷餐具。

從不同角度分類:

1.根據不同目的分類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罐、壇、壺、盆、盤、碟、碗等。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園林陶瓷、器皿、陳設品等。3.工業陶瓷:指用於各種行業的陶瓷制品。又分為以下六個方面:①建築衛生陶瓷:如磚、排水管、瓷磚、外墻磚、衛生潔具等。;②化工(化工)陶瓷:各種化工用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門及耐酸磚、灰;③電瓷:電力工業中用作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子、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電信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④特種陶瓷: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制品,包括高鋁瓷、鎂質瓷、鈦鎂瓷、鋯英石瓷、鋰瓷、磁性瓷和金屬陶瓷。

2.根據原料和坯體的密度,可分為

磚瓦或赤陶、陶土、石制品、半瓷,甚至瓷器(130relain)的原料由粗到細,坯體由粗到多孔,逐漸變得致密,燒成溫度也是如此。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級的陶瓷器皿,壹般由易熔粘土制成。在某些情況下,熟料或沙子可以添加到粘土,以減少收縮。這些產品的燒制溫度變化很大,取決於粘土化學成分中所含雜質的性質和數量。用其制成的磚瓦,如果氣孔率過高,坯體抗凍性不好,過低,砂漿不易掛叉,所以吸水率壹般應保持在5 ~ 15%之間。燒制後生坯的顏色取決於粘土中有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制氣氛,當在氧化焰中燒制時,主要是黃色或紅色,當在還原焰中燒制時,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我國建築材料中的青磚是用含有Fe2O3的黃色或紅色粘土,在火近時用還原焰煆燒,使fe2o 3還原為FeO,變成青色。陶器可分為普通陶器和精美陶器。普通陶器是指陶罐、罐、壇、甕、耐火磚等有多孔著色體的產品。精陶的坯體吸水率還是4 ~ 12%,所以是通透而不透亮的,壹般是白色帶色的。釉料多為含鉛、硼的易熔釉。與炻器相比,熔劑較少,燒結溫度不超過1300℃,坯體燒結不充分;與瓷器相比,對原料要求較低,坯體可塑性較大,燒成溫度較低。不易變形,可以簡化產品的成型、填充等工藝。但精陶的機械強度和沖擊強度小於瓷器和炻器,其釉面也比上述產品柔和。當其釉層破損時,多孔體容易被汙染,影響衛生。細陶器按坯體成分不同可分為粘土、石灰質、長石和熟料。粘土陶器接近普通陶器。石灰精陶以石灰石為熔劑,制作工藝與長石精陶相似,但質量不如長石精陶,所以近年來已很少生產,被長石精陶取代。長石精陶又稱硬精陶,以長石為熔劑。它是最完美和應用最廣泛的壹種陶器。在近代,許多國家已經用它來大規模生產日常餐具(杯子、盤子等。)和衛生陶器代替昂貴的瓷器。熱料精陶是在精陶坯中加入壹定量的熟料,以減少收縮,避免浪費。這種毛坯多用於大而厚的輪胎制品(如浴缸、臉盆等。).中國古籍中把炻器稱為“石胎瓷”。它的坯體致密,已經完全燒結,非常接近瓷器。但沒有玻璃化,吸水率仍在2%以下。坯體不透明,呈白色,燒制後大多允許顯色。所以對原料純度的要求沒有瓷器高,原料容易得到。炻器強度高,熱穩定性好,非常適合現代機械化洗滌,從冰箱到烤箱都能順利度過溫度突變。在國際市場上,由於旅遊業的發展和飲食的社會化,炻器的銷量比陶器大。半瓷的坯體接近瓷器,但燒成後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的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使用性能不如瓷器,但優於精陶。瓷器是陶瓷發展的更高階段。其特點是生坯已經完全燒結和玻璃化,所以致密,不透液體和氣體。輪胎薄的部分是半透明的,橫截面呈貝殼狀。用舌頭舔的時候感覺很滑,不粘手。硬瓷是陶瓷中性能最好的。用於制作高檔日用器皿、電瓷、化學瓷等。軟瓷助熔劑較多,燒成溫度較低,機械強度不如硬瓷,熱穩定性也較低,但透明度高,裝飾性豐富,多用於制作藝術展示瓷。至於熔塊瓷(F陶瓷日用品,

釉瓷和骨瓷,它們的燒成溫度和軟瓷差不多,優缺點也和軟瓷差不多,應該屬於軟瓷的範圍。這兩種瓷器生產難度大(坯體可塑性和幹燥強度差,燒成時變形嚴重),成本高,所以生產不具有普遍性。英國是著名的骨灰瓷生產國,中國唐山也生產骨灰瓷。特種陶瓷是隨著現代電器、無線電、航空、原子能、冶金、機械、化學等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新能源開發等尖端科學技術而發展起來的。這些陶瓷使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長石和應時,有些坯體還使用壹些粘土或長石。但使用的是純氧化物和特殊性質的原料,其制造工藝和性能要求也有所不同。

  • 上一篇:端午節香包策劃方案
  • 下一篇:高中必修語文有哪些作文題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