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騎射的歷史

騎射的歷史

滿族騎射

滿族是壹個勤勞勇敢、歷史悠久的民族。滿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軍事活動中,不僅創造了自己的語言文字,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俗,並逐漸從習俗演變為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傳統體育。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這些體育項目有的失傳了,有的演變了,但大部分還是流傳下來了。這些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形成與滿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密切相關。

尚武且充滿競技精神的滿族,特別喜歡各種競技娛樂,最高統治者甚至將其作為維護滿族尚武傳統的措施加以提倡和鼓勵。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成為弓馬,善騎射,並以此創業。

建州女真後裔王高生活前後,女真開始把騎射作為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不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努爾哈赤時期,女真騎射習俗得到進壹步發展。努爾哈赤的童年,除了農業生產,建州社會還有濃厚的狩獵、軍事活動和女真的尚武氛圍。騎射是人生的必備技能和驕傲。凡是擅長騎射、英勇善戰、善於驅逐野獸的人,都被譽為“巴圖魯”(英雄)。女真子弟,父兄教騎射,各童子持“木弓箭”練習。長大後會把它變成拉力更大的“弓箭”。這項技能在女真人中是不可或缺的支撐。壹般來說,女真人騎射都很好,高人壹等,出類拔萃的總是吹噓自己的騎射技術,以至於騎射形成了女真人民族的傳統習俗和特色。17世紀初,朝鮮使臣李民茂到建州,看到建州壹個十歲的孩子能像蒼蠅壹樣騎著馬在曠野上馳騁。女人和男人壹樣,用鞭子疾馳。

騎射是滿族統治者津津樂道並引以為豪的基礎。清朝太宗皇太極把騎射作為滿族的民族傳統和制勝法寶。他以強烈的民族意識,不失時機地強調騎射是“八旗之本”、“立國之本”。他命令國王、貝勒、大臣等。去“帶領人們學習射擊。”如果孩子們很強壯,他們應該用角、弓和箭射擊。年輕人,該用木制弓箭射擊了。不練弓射,逛市集者賜酒賞,失手者訓斥,甚至罰苦役。”並設立“不延射”和“十五善射”,選拔精於騎射的滿族官兵享受頂戴華淩,並享受陪同皇帝巡捕和騎射的榮譽。

騎射演變為滿族傳統民俗和體育項目後,除了女真人騎射楊柳外,還有騎馬、擊球、跳馬、跳駱駝等原始項目。擊球,原本是晉代流行的競技活動,清初仍沿用。後來就漸漸淡漠了。跳馬又稱賽馬,是比賽速度;壹、馬上雜技,馬上跳換,單腳或兩腳站在馬背上疾馳,“曲如馬驚。”跳駱駝就是帶著八尺多高的駱駝站在法庭上。敏捷的那只跳過駝峰,直立在地上。乾隆皇帝很喜歡這種比賽。每次去木蘭圍場打獵,路上都要有這種比賽。報道稱,“花木蘭之前,每次進宮都是去宮外坐坐,多拍幾個鏡頭。拍完之後還有跳駱駝,布庫戲,都是武俠。駱駝跳需要出色的彈跳力和平衡的功夫,沒有長期刻苦的訓練是不可能的,所以被當時的人稱為“絕技”。

滿清堪稱不折不扣的賽馬,努爾哈赤、皇太極被稱為“馬皇”。騎射在滿族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貢獻是顯而易見的。嘉慶還強調:滿人是根本,騎射是第壹。直到同治初年洋務派宣揚“洋槍”“洋炮”的時候,清軍還講究騎射。但鴉片戰爭爆發後,帝國主義的“槍”、“炮”、“軍艦”徹底擊垮了清朝騎射稱霸天下、治理國家的幻想。

騎射已經失去了作為打贏戰爭的重要手段的歷史作用,但作為壹種民俗和壹項體育項目流傳了下來。

滿族平民生孩子,就是在門檐上懸掛弓箭,象征和祈禱孩子長大後成為弓馬嫻熟的優秀弓箭手。六七歲的孩子用“菲蘭”練習射擊。年紀大了就騎馬拉弓,射山。女的也是騎射,英姿颯爽。在婚禮上,滿族人還增加了騎射的內容。“新娘馬上就到了,新丈夫會用弓箭射妳”,意思是“驅魔”。八旗兵在家也喜歡騎射:“師父家也喜歡騎射。家裏有謝普,好朋友,約好見面...於是門上掛了壹個大字:‘待靶’,賭箭場”。清代滿族人的衣袖呈馬蹄形,故稱“馬蹄袖”或“箭袖”,用於射箭時保護手背,後演變為清代宮廷官員的服飾和禮儀。直到新中國成立,滿族的騎射習俗依然明顯。農村的孩子用鐵絲做彈弓,射鳥打靶,用杏條和高粱稈做弓箭,四處玩耍。這種民俗仍然存在於滿族聚居的山村。

舉重石,也是滿族騎射訓練的輔助運動,後來演變成滿族傳統體育項目之壹。舉重石包括舉石鎖、石蛋、石筐等。是清代武學考試的重點科目之壹,也是以練臂力、射箭為目的的體育項目。分單手和雙手,石頭也分大小規格不同。有不同的石頭類型,如長方形,石板和馬鞍。在比賽中,首先用石頭的重量來進行等級比賽,其次是次數,高度,各種臺階和舉起後的時間長短。今天,這種體育活動仍然在人們中流行。農村男青年每次在山野幹活休息的時候,往往會跳起來,舉重比技術,或者扔石頭賭距離和命中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滿族人的農業經濟取代了漁獵經濟,促進了商品流通和市場繁榮。努爾哈赤調動軍隊後,騎射已經從生產資料變成了戰爭手段。但清朝穩固建立後,騎射在戰爭中失去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歷經幾個世紀,逐漸演變為娛樂、消遣、健身的民俗和傳統體育項目。

  • 上一篇:ⅲ-4五臺山新太古代鐵金成礦帶(與五臺山綠巖帶有關的新太古代鐵金成礦帶)
  • 下一篇: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課1~9復習大綱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