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蘇秦的主要成就

蘇秦的主要成就

融合論是戰國政治軍事形勢不斷變化的產物,尤其是戰國中後期七俠之爭引起的“國際關系”(中華文明圈內國家)的巨大變化。戰國初期,七俠並肩,勢均力敵,相互制衡。戰國中期,秦國實行變法,銳意改革,吞並巴蜀,國強民危。六國互相消耗,七雄均勢格局從此被打破。蘇秦意識到了這壹客觀現實,適時提出了以遏制秦國、維護七雄均勢為目的的整合戰略。

“合”,即“聯合弱國以攻強”,是為了防止強國合並而聯合許多弱國來抵抗壹個強國的策略。蘇秦縱向壹體化戰略的目的是遏制秦權力的進壹步擴張,以免進壹步加劇權力的不平衡。相應的對策是通過六國聯盟牽制秦國,以維持以宋漢、河西為界的東西兩大戰略區域的力量平衡。

蘇秦的聯盟理論建立在地緣政治分析的基礎上。他通曉天下山川,熟悉國力現狀。每到壹個國家,他首先向當局講述該國的地理環境狀況。蘇秦提醒山東六國,首先要搞清楚各自的安全形勢。他曾多次告誡六國君主要明白這種情況,即他們所分擔的危險來自於西翼的秦國。因為秦國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地形優勢、制度優勢,在未來壹定會是壹支可以超越六國實力的強大力量。所以,六國每壹個國家都不可壹時與秦國單獨媾和,更不可與秦國結盟,這無異於虎皮取卵。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壹條路:“六國隨其親”,奮力西征抗秦。

蘇秦的聯盟理論十分重視地緣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充分論證了六國聯盟與其地緣政治因素的內在聯系。蘇秦認為,山東六國在地緣上是相互關聯的,它們有著對外和對內的利益,應該把它們看作是壹個利益壹致的戰略整體。六國應充分利用這種整體性,以便在戰略上互相依賴,互相配合,互相不和,從而在對秦戰爭中創造有利的局面。他多次向六國政要陳述這種關系。

蘇秦的結合理論不僅是壹個認知體系,也是壹個行動綱領。它提出了壹套遏制秦國、維持均勢的方法,即利用聯盟戰略,依靠山東六國的共同努力,遏制秦國勢力的擴張,從而挽救和維持原有的均勢。有兩個行動方案,壹個是攻防,六國聯合主動出擊,突破函谷關,深入秦國腹地;其次,當六國中的任何壹國受到秦國的攻擊時,其他五國絕不能坐視不管,互相幫助。毫無疑問,這是壹個極好的協同作戰方案,充分利用山東六國的地緣相關性,使六國在組織指導、兵力分配、戰略協同、戰術應對等方面協調行動,密切配合,使秦國在向東進攻任何壹個國家時,都陷入四面受敵、多線作戰的困境,進而阻止其逐步蠶食六國進壹步壯大自己的企圖。

蘇秦很明智的看到,如果壹個國家被秦國攻擊,其他國家什麽都不做,後果會極其嚴重,就像多米諾骨牌壹樣,壹個倒下,其他的依次倒下!戰國後期的歷史發展證明,蘇秦的分析很有先見之明。山東六國在壹段時間內采取了縱向壹體化的戰略。即使三心二意,也確實有效遏制了秦國的東擴,達到了15。後來六國雖然被秦國壹個個吞並,但這不僅不能歸結為壹體化戰略,而恰恰說明山東六國並沒有始終如壹地執行壹體化戰略,六國政治家狹隘自私低劣的戰略眼光,加上復雜的利益糾葛等因素。

聯合是圍繞戰國七雄地緣政治關系的大戰略,也是處理國際政治軍事關系的原則和方法。聯盟以維持力量平衡為目標,以地緣政治為認知基礎,以聯盟戰略為應對手段。因其論證透徹、視野開闊、分析精妙、意誌崇高,稱其為地緣政治學的先驅並不為過。蘇秦把地緣政治因素作為判斷國際形勢和制定應對策略的主要依據,無疑具有現代意義。說服模式

蘇秦奉行縱向壹體化戰略,主張“聯合弱者,攻擊強者”,構建跨國聯盟。因此,蘇秦的遊說熱情洋溢,豪言壯語,極盡奢靡,形成了獨特的遊說模式:“優勢引導”(肯定優勢——指出危機——提出建議——分析利弊,優勢引導),即大力分析,呈現優勢,指出希望和光明前景。

首先分析了對方的客觀優勢,如地理條件、軍力、軍需、國力、周邊關系等。,並結合君主的才能、勇敢等主觀因素,充分肯定其有利條件。註意分析各諸侯國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強調其特點。總之,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應該首先強調其優勢,以緩解他們害怕強秦的心理壓力。

然後指出危機,分析危機產生的原因,為整合策略做鋪墊。然後為對方打算,出主意,設計出擺脫危機的方案(縱向戰略)。最後進壹步分析了用利益引誘它,用理性引導它。

戰略方法

由於蘇秦對他國政局了解透徹,對世界政治局勢及其變化趨勢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他國國王,所以在遊說中能巧妙地選擇各種需要的材料和論據來欺騙和說服對方。他的遊說活動有壹些基本的策略和方法:每次為壹個國家遊說,表面上都是從對方的利益出發,仿佛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從來不談其他國家和自己的利益,讓對方很容易接受。在陳述自己的觀點時,都是以這個國家與秦國的敵對關系為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談這個國家與秦國的利益沖突。事實上,國家之間的利益和制約關系相當復雜,變化很快。關鍵在於放棄其余的復雜矛盾而強調某壹方面,並在此基礎上做壹個隱含的或假設的前提。在遊說中,蘇秦只是簡單地強調了六國與秦國的矛盾以及六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避而不談其他矛盾。在這個前提下,他闡述了自己對融合、整合的看法,對六國之王有些欺騙。把自己的想法實行和不實行的後果呈現給對方,誇大了第壹種行為選擇的受益程度和第二種行為選擇的危害程度,增加了兩者的反差,促使對方下決心采納自己的想法。必要時,用客觀地理條件加強說服。必要時,他給予對方應有的贊揚,夾雜著相應的挑釁。

  • 上一篇:家族與國家恩怨的幕後花絮
  • 下一篇:二戰到1960亞洲有哪些民族解放運動?請詳細說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