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福建三明的春節習俗

福建三明的春節習俗

福建三明有以下春節習俗:

壹、大田臥龍

大田板凳龍(又名板燈籠龍)每年元宵節[正月十五]在鄉村或街頭跳舞,俗稱迎龍。它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都是用竹子、輕板、龍紙等材料,分段捆紮後再縫合而成。大田板凳龍——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曹楊臥龍

板凳龍,又名梅竹燈,是漢族的壹種舞龍,相傳起源於漢代,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

相傳很久以前,有壹次大旱,東海的壹個水龍卷躍出水面,下了壹場大雨。但因為違背了教條,被斬成碎片,散落人間。人們把龍的身體放在長凳上,連接起來(人們稱之為“臥龍”),人們晝夜不停地奔跑,互相告訴它可以存活,於是就有了跳“臥龍”的習俗。

舞龍也可分為“幹龍”和“濕龍”。“幹龍”多為娛樂,“濕龍”為求雨。“龍族”所到之處,民眾會潑水歡呼,舞蹈者會被淋得濕透。

三、梅烈璧Xi臥龍

壹排燈籠在前面帶路,後面是壹座蠟燭橋,像壹條長龍。從村頭開始,他們壹路遊到了村子周圍。各家各戶的老人們早已擺好了桌子,擺好了供品,準備好了香燭在家門口等候。當蠟燭橋到達時,他們點燃香燭,燃放鞭炮來歡迎他們。

四、尤溪梅縣迎板凳龍

三明尤溪梅仙鎮的龍燈和其他地區的不壹樣。它們被稱為臥龍,是手工制作的。它是壹塊木板,長約2米,寬約20厘米。它是用竹簽,糊上白紙,做成竈頭形狀的龍身,繪上彩色雲紋圖案,點上蠟燭。

第五,松陽歡迎火炬

松陽村有自己獨特的燈籠方式——“蠟燭橋”。有的戶壹板,有的戶壹板。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將長約2.5米的厚木板兩端鉆成叉形板,板內插上香燭,制作木制提杠(中間鉆壹圓孔)和木叉軸。表演時,橋板成對連接,形成蠟燭橋,提杠必須固定在橋板的連接處。

傳說松陽村的前主人南朝公爵打敗外族入侵凱旋回村時,得知進村時天已黑。為了迎接他,村民們早早地在橋板上點上蠟燭,串聯起來,小心翼翼地用油柴火包好幹竹片,做成三四米長的大火棍,在蕭聲·古樂的陪同下,出門迎接他。迎親燭橋燈已經流傳了600多年。

六、沙縣運城村火龍渡

穿越火龍是流行於鳳崗街道辦間核村的民俗活動。每年農歷二月初壹晚上,在地面上用燃燒的炭火鋪壹條寬約1.5米、長約10米的火路,表演者赤腳從火路的壹端跑到另壹端,以驅除臭味,獲得來年的幸福。

同時將磚放在附近的火中燒紅,用手取出,表示“抱磚”致富的願望。據說演過龍的,捧過金磚的,需要齋戒七天,否則會燙手腳。這種民俗可能來源於祖先對火的崇拜。

七、夏茂魚燈

跳舞魚俗稱跳舞魚。相傳是500年前江西民間藝人來下茆打工時所傳,在下茆壹帶流傳已久。每年春節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五,各村推出魚舞隊,手持用竹子紮成、用彩紙糊成的魚燈籠,在鑼鼓聲中走街串巷,滾動穿梭,魚水花四濺,表示祈福,象征年年有余。

  • 上一篇:化學預防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具有德國特色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