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不同朝代梅瓶的特點

不同朝代梅瓶的特點

“梅花瓶”在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屬於單壹類型,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同時,它也是壹個美麗而備受推崇的對象。

梅瓶又稱“京瓶”,最早出現於唐代,流行於宋遼時期,並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徐茂棟智衡在《飲六齋談瓷》壹書中詳細描述了梅瓶的形狀、特點及名稱由來:“梅瓶口薄頸短,肩極闊闊,脛略窄,達足,口徑只與梅子的細骨相稱,故名梅瓶。”

關於梅瓶的使用,磁州窯梅瓶的瓶腹上有“賣酒精”和“醉酒海”的詩句。梅瓶不僅是盛酒的器皿,也是讓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所以這類容器制作精美,不僅考慮儲酒能力,還註重造型美觀。

不同朝代的梅瓶特點如下:

從器物造型看明代梅瓶的變化特征

如果說宋代的梅瓶造型可以用挺拔婉約來形容,元代則可以用高大氣勢來概括,而明代則不然。他們的器具從明初到明末有不同的特點,如下:

洪武梅瓶的形制在高度上基本繼承元代器皿,傳世器皿壹般高40厘米左右,比元代大型器皿略矮。但洪武梅瓶的細節與元代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洪武的梅瓶瓶口多為微凸圓形,不同於元代沿扁邊向外折的唇口;洪武梅瓶的肩部雖多,但多為弧形,不如元代的肩部平坦。洪武梅瓶的瓶身內收弧度比元代大,所以洪武梅瓶的瓶身是鼓出的,瓶身的氣皮基本是直下的,與元代氣皮略向外撇的風格不同。雖然在整體特征上不如元代穩重健康,但有壹種美好的感覺。

其次,洪武時期出現了束腰的梅瓶風格,束腰相當深,呈弧形,對明末梅瓶風格影響很大。

永樂梅瓶在洪武的基礎上,造型有了壹定的變化。常見的器皿形制有三種:壹品與洪武典型器皿相似,高度也在40 ~ 45厘米之間,但覆有圓球的鈕端比洪武略圓。

另壹個器皿的形狀似乎切掉了梅瓶的壹部分,所以雖然形狀相似,但看起來又胖又矮。容器的高度通常在27和32厘米之間。第三種器皿是從洪武腰梅瓶發展而來,但細節有了明顯的變化。比如嘴從洪武的唇變成了更寬的唇卷出來,脖子更短,肩膀更豐滿,脖子弧度對稱,和洪武的喇叭形短脖子明顯不同。腹部下部雖內收,但永樂的內收部分在下側,外奢弧度較大,呈低至底部的臺階狀。

而洪武的小腹內收位置較高,向底部傾斜。

宣德梅瓶造型頗具時代氣息。典型器皿高於洪武、永樂,壹般達到45-55厘米左右。肩部和腹部呈圓形,頸部擡高,嘴唇向外翻,血管下部更加內收。整體造型雖然挺拔穩重,但不失婀娜之感。宣德的束腰梅瓶也可以高達55厘米,頸部凸起,肩膀沒有永樂的寬闊,腿也像永樂的誇張和踏腳壹樣奢侈到了谷底。

出現在永樂年間的梅瓶,在宣德年間繼續流行,但與它們相比,宣德的上腹部更飽滿,底部直徑更大。傳世的壹些宣德器,就是用這種短梅瓶與器底連接而成的。雖然帶座的瓶子在元代很流行,但宣德瓷器的典型特征是將梅瓶與底部連接起來。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梅瓶產量較大。由於缺乏標準的器具,三代的梅瓶很難區分,但有些器具早晚各有特點。

根據已公布的資料,三代梅瓶的樣式大致可分為三類:壹類是矮型,高度僅28厘米左右,唇翹,但不外卷,部分器物的短頸已恢復元代微斂的特征。另壹種器皿與上述器形相似,但高約37厘米,腹部直下斜,或呈弧形,早期肩部略隆起,後期肩部呈弧形。

天順時期出現了壹種特殊的梅瓶樣式,小口,唇微凸。與以前的血管相比,頸部明顯增高,且呈內收管狀,肩部豐富,小腹相當內收,底部也相應變小,與上口相稱。它的形狀分為高和低。

  • 上一篇:新浪、搜狐、網易哪個網站做的好?目標市場和市場定位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帕薩特和我在壹起七年了,我們是大眾品牌的中流砥柱。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