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馬克思從人的發展角度劃分的三個發展階段是什麽?

馬克思從人的發展角度劃分的三個發展階段是什麽?

這三個階段是:

第壹階段是人的依賴性占主導地位的階段;

第二階段是建立在對物的依賴基礎上的人的獨立階段;

第三階段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也就是* * *產品主義階段。

如何理解:

壹、什麽是馬克思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有些學者在論述今天人的活動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時,似乎是基於馬克思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但他們往往對馬克思的理論采取務實的態度,只抓住“自由發展”、“全面發展”、“自由全面發展”這幾個詞,而沒有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克思的理論,甚至沒有理解馬克思“自由發展”、“全面發展”、“自由全面發展”的真正含義。

事實上,“自由”壹詞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含義,可以是三種不同的概念。

壹個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自由”,其相對概念是“必然”。在認識論中,“必然”是指客觀世界本身的運動規律,“自由”是指人們對必然的認識以及利用這種認識來改造客觀世界。恩格斯在《反都靈》中說:“黑格爾第壹個正確地描述了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在他看來,自由是對必然的理解。只有在不被理解的時候,它才壹定是盲目的。自由不在於擺脫自然規律,在幻想中獨立,而在於知道這些規律,從而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某種目的服務。”[1]455恩格斯這裏的“自由”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自由概念。人們還把人們不能理解必然、在實踐中盲目的狀態稱為處於“必然王國”,把人們認識必然並利用這種認識改造世界的狀態稱為處於“自由王國”。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類在任何階段都獲得了某種自由,生活在自由的王國裏,但這種自由的王國是相對的。我們不能把人類實踐和認識的歷史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必然王國時期和自由王國時期。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人類總是自由和不自由的,同時生活在自由和必然的王國裏。人類實踐和認識的進步,只表現在自由王國的境界不斷擴大,即從必然的境界到自由的境界。

二是政治學意義上的“自由”。它的相對概念是“規訓”、“統治”、“奴役”、“壓迫”、“專制”、“獨裁”,相近的概念是“民主”。當人們說“為民主自由而戰”時,這裏的“自由”是政治意義上的自由。“自由”是指壹定的社會賦予人們從事壹定活動的權利,這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自由主要是由統治階級以法律的形式規定的,所以統治階級本身擁有最大的自由。社會革命意味著新階級通過革命打破舊階級的統治和壓迫,獲得自己的自由。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把人類歷史的發展分為“不自由”和“自由”兩個時期,也不能簡單地把人類歷史看作是壹個從“自由”到“不自由”再到“自由”的否定的發展過程,因為在任何壹個歷史發展階段,人總是有壹些特定的自由和壹些特定的不自由。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中的“自由”概念,既不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自由,也不是政治學意義上的自由,而是“存在主義”意義上的自由,與之相對的概念是“異化”。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中,存在著自由和異化兩種不同的理論(後面會講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個概念總是相對於“異化”這個概念而言的。人得不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就是異化;只有消除異化,人才能真正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時,用“異化”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兩個詞來指代人類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異化”是指人的生存狀態:人的活動目的不是自由全面地發展自己的本質能力,而是獲取物質利益;勞動不是第壹需要,不是目的,而是謀生的手段;人的活動被限制在某些區域;人不能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活動及其結果,而是被自己的活動及其結果所控制。“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指的是人的其他生存狀態:人的活動的最高目的是發展自己的本質能力,勞動成為第壹需要。人們的活動不再局限於壹個特殊的領域,沒有社會分工和職業。人不再被自己的活動及其結果所控制,而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活動及其結果,人的能力也因此得到充分發展。在談到這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當分工出現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活動範圍,這種活動範圍是強加於他的,他不能超越這壹範圍:他是獵人、漁夫或牧羊人,或者是批判的批評家。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就應該壹直是這樣的人。在* * *資本主義社會,沒有人有特別的活動範圍,而是可以在任何部門發展。社會調節整個生產,使我有可能根據自己的興趣,今天做這個事,明天做那個事,上午打獵,下午釣魚,晚上搞畜牧,晚飯後批評,這樣我就不會永遠是獵人、漁夫、牧羊人或批評家。”[2]85

“自由”與“自願”、“自主”是同壹個概念,自由發展也可以看作是自願發展、自主發展,與人的“依賴”和“強迫”相對。但這裏的“自願”和“自主”不能從法律意義上理解,而必須從“存在主義”的意義上理解。雇傭勞動者受雇於資本家,他們從事某種職業。從法律角度來說,是完全自願、自主的行為,沒有人強迫他們這樣做。但在“存在主義”的意義上,這種行為是被逼的,是被自己的生存條件逼的。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可以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但是“這種個人自由也是對任何個人自由的最徹底的廢除,並且使人格完全從屬於這樣的社會條件,這種社會條件以物質力量的形式出現,是極其強大的東西,獨立於彼此發生關系的個人。”[3] 160-161同樣,資本家的行為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是自願的、自主的、自由的,但在“存在主義”的意義上,他的行為並非如此,因為他只是資本的人格化,受資本的驅使,是資本的奴隸。在“存在主義”的意義上,只有不是為了某種外在需要而是為了發展自身本質能力的內在需要的行為才是自願的、獨立的、自由的。

“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也是同壹個概念。自由發展就是全面發展,全面發展必須是自由發展。“自由發展”側重於人的活動的目的和意誌來解釋人的存在,“全面發展”側重於人的能力發展的結果來解釋人的存在。在“存在主義”意義上,“全面發展”只能是“自由發展”的結果,沒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必須表現為全面發展,沒有全面發展就沒有自由發展。“全面發展”不能理解為什麽壹切都起作用,而只是自由發展的結果。

需要指出的是,“存在主義”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和我國教育政策所倡導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同的含義,不能混為壹談。為了培養有用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但這種“全面發展”並不是“存在主義”意義上的“全面發展”。教育方針是某個階級、政黨、國家為了培養有用的人才而制定的。在這裏,能力的發展不是表現為目的,而是表現為手段。培養學生的活動也局限在有限的範圍內。從“存在主義”的角度看,無論是培養者還是受訓者,都不是在從事真正的自由活動,他們的能力發展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不是真正自由發展的結果。

在存在主義看來,“異化”和“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中兩種根本不同的狀態。從前者到後者,是人類生存質的飛躍,是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存在主義”意義上的“必然王國”是人的存在的異化狀態,“自由王國”是人的存在的高級狀態,是自覺自由地創造自己歷史的狀態。馬克思說:“自由的王國只有在必要的和外在的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結束的地方才開始;所以按照事物的本質,它存在於現實物質生產領域的另壹邊。”[4]926必然王國的結束和自由王國的開始,是人類告別“史前時期”,進入人類有意識地創造歷史的時期。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結束了(指‘資產階級社會’——引者註)。”[5]33恩格斯還指出:“壹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會消滅,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會消滅。社會生產中的無政府主義將被有計劃有意識的組織所取代。個人生存鬥爭停止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終於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狀態進入了現實人的生存狀態。迄今為止統治人的人周圍的生活條件,現在是由人支配和控制的,人第壹次成為自覺的、真正的自然的主人,因為他們成為自己社會組合的主人。人自身社會行動的規律,這些壹直與人對立,被人視為是異己的、支配人的自然規律,在當時會被人巧妙地運用,因而會受到人的支配。人自身的社會組合,作為自然和歷史強加給他們的東西,壹直與他們對立,現在卻變成了自己的自由。迄今為止統治歷史的客觀異己力量,現在都在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只有這時,人們才完全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那時起,人們使它發揮作用的社會原因大部分並越來越達到他們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壹次飛躍。" [1]633-634

如果我們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正確理解“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我們就可以理解,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今天人們活動的目的是不恰當的。

第二,馬克思是否有兩種不同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

許多人之所以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今天人們活動的目的,還有壹個原因就是沒有區分馬克思思想發展中兩種不同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理論,錯誤地把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義理論當作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馬克思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學理論的指導下,人們當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今天人們活動的目的是實現人的“類本質”,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有些人在對待馬克思的思想時往往缺乏歷史的觀點,以為馬克思就是馬克思,馬克思壹直是馬克思主義者。事實是,馬克思思想的發展從非馬克思主義思想轉變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中,曾經有過“唯心主義”階段、“黑格爾主義”階段和“費爾巴哈”階段。在這些階段,馬克思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從1843到1844,馬克思的思想處於“費爾巴哈學派”階段,從人本主義的角度考察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壹理論集中體現在1844的《經濟學哲學手稿》中。

馬克思和費爾巴哈壹樣,此時設定了人的“類本質”。與費爾巴哈不同的是,他把“自由自覺的勞動”視為人的“類本質”。馬克思在設定人的“類本質”時,也設定了人的“存在”與“類本質”之間的矛盾,並將這種矛盾視為“人自身”的內在矛盾。在壹定階段,這種矛盾的發展表現為人的“存在”與人的“類本質”的分離,此時人的“存在”是壹種異化的存在;在另壹個階段,則表現為人的“存在”向人的“類本質”的回歸,人的異化被克服,人成為人,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狀態。* * *生產主義是克服人的異化,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階段。

事實上,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包含了壹定的黑格爾的歷史觀。人的異化是人類發展不可避免的歷史階段。只有通過人的存在與人的“類本質”的矛盾的自我發展,才能實現否定之否定,即人的“類本質”的回歸。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階段是* * *生產主義階段(指* * *生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已經消滅,人與自然、個人與“階級”的沖突已經消滅。所以,按照馬克思的這個歷史觀點,我們不能說今天就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只有通過“人自身”的矛盾發展,才能實現人向人的“類本質”的回歸,同時消滅作為異化結果的私有制,進入壹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壹個* * *資本主義社會。

從65438年到0845年,馬克思超越了人本主義,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在《生產黨宣言》中批判了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真正的社會主義”理論,認為:“它必然表現為對現實社會和人的本質的實現的無意義的思辨。”[2]298“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他們不代表真正的要求,而是真理的要求,不是無產者的利益,而是人性的利益,即普通人的利益。這樣的人不屬於任何階層,根本不存在於現實世界,只存在於哲學幻想的迷霧空間。”[2]299這種對“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的批判,實際上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壹種自我批判,是對他們“以前的哲學信仰”的壹種“清算”[5]34。

從人本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最根本的變化是研究立場或研究出發點的變化。人本主義從頭腦出發,從想象的人出發,從想象的原理出發,而歷史唯物主義從人的現實生活出發。創立唯物史觀的馬克思,拋棄了人的“類本質”與人的“存在”和“類本質”之間矛盾的設定,從歷史事實本身去觀察歷史和人的發展,不再把人的“存在”與人的“類本質”之間想象的矛盾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是把人類生產中包含的現實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作為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創立唯物史觀的馬克思從現實生活出發,思考人的本質和人的存在。

為了生活,人們必須擁有物質生活資料,為了擁有物質生活資料,人們必須進行生產。生產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壹個人是什麽是由他的生產決定的,沒有生產就無法解釋壹個人是什麽。生產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壹個人是什麽樣的人,不僅要看他產生什麽,更重要的是他產生什麽樣的關系。生產關系是壹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沒有人和非人的區別,只有這種人和那種人的區別,這個階段的人和那個階段的人的區別。離開了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就不存在人應該是什麽或者怎樣的問題。

馬克思從人的生活的歷史條件出發,指出在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條件下,在私有制和分工合作的條件下,人的生活條件是異化的。異化不再被理解為人的“存在”與人的“類本質”的分離,而是被理解為人的存在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壹種存在狀態。異化不再被抽象地視為“壞的”和應該被消除的東西,而是被視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由壹定的生存條件所決定的人的生存狀態,是“迄今為止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壹”。[2]85

異化當然是要消除的,但不能靠頭腦消除,而要靠人的現實生活狀態的改變。發展生產力,消滅私有制和分工,消除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矛盾,是消滅異化的基本歷史條件。這個歷史條件是社會自身發展提供的。馬克思曾把人的存在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人的依賴”階段、“基於物質依賴的人的獨立”階段和“基於個人的全面發展及其社會生產能力成為其社會財富的自由人格”階段),並說:“第二階段為第三階段創造了條件。”[3]104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異化的發展為異化的消除創造了條件,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由此可見,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中存在著“兩個馬克思的對立”以及人本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對立。我們只能讓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回到當下”,也就是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去觀察當代人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狀態。

第三,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狀況能否使人自由全面發展?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人的生存狀態取決於人的生存狀態。只要生產力不發達,只要人們仍然生活在私有制和分工的社會中,只要勞動仍然是生活資料而不是人們的第壹需要,只要能力的發展不是目的而是生活資料,只要社會中存在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對立,只要人民的聯合是自發的而不是自由人的聯合,人們的生活狀況就是異化的而不是自由全面的發展。相反,只有當生產力高度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徹底消滅私有制和社會分工,徹底消滅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徹底消滅作為謀生手段的勞動,人才能擺脫異化的生存狀態,達到自由全面發展的狀態。

那麽,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呢?相對不發達的生產力和市場經濟是我們今天生活的基本歷史條件。

在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條件下,“謀生”或“求財”是人們活動的目的,勞動是“謀生”或“求財”的手段。我們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壹個中心”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經濟的目的是“脫貧致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當人們還在為“謀生”和“求財”而活躍的時候,他們的生存狀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全面發展。

為了發展經濟,我們實行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惡”,即追求物質利益,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必然會給社會帶來醜惡、腐敗等負面現象。市場經濟使人獲得人身獨立,成為物的奴隸。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力進入市場,成為可以自由買賣的商品。作為謀生的手段,人們不得不從事某種職業,要麽是農民,要麽是工人,要麽是企業主,要麽是教師,要麽是官員,等等。總之,人的活動仍然局限在固定的領域,人的才能只能得到單方面的發展。對每個人來說,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壹種在他之外的力量,獨立於他,控制著他的異己。同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對立和沖突,極易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假冒偽劣產品盛行、腐敗蔓延等醜惡現象。

我們的壹些理論家喜歡生活在幻想中,完全無視社會生活的現實。他們“認同”歷史唯物主義,卻拒絕從事實出發思考。他們的理論和實踐是分離的。他們贊成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資本發展等等,但又說這些都是為了讓人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這個邏輯就像說:我們培養足球運動員讓他們不是足球運動員,我們招人讓他們不是工人,我們提拔幹部讓他們不是幹部,等等。另壹方面,他們又陷入了這樣壹個無法解決的矛盾:我們希望農民自由全面發展,但又希望他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多種土地,多種糧食!我們希望工人自由全面發展,但我們希望他們長期在車間重復機械動作!我們希望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卻希望他們背上沈重的書包,走上高考的獨木橋!前段時間,網上有報道稱,臺灣省150名教授聯名要求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停止剝削工人”。雖然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的要求是脫離實際的。要求郭臺銘“停止剝削工人”就等於要求他不要當老板。我們只能要求人們做好農民、工人、老板、幹部、學生、教師、演員、警察,不能要求他們不做農民、工人、學生、老板、幹部、教師、演員、警察。什麽是“好”?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遵紀守法,創造更多的財富等等;對於先進分子的要求,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國家、階級、民族的利益。但在“存在主義”看來,無論他們做得好與不好,只要他們職業化了,工作固定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發生了矛盾,還在追求個人利益或為了整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他們的發展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全面。在實踐中,我們提倡勞動致富和“恭喜發財”。但在“生存論”看來,無論人們是通過勞動致富還是通過剝削致富,只要他們追求致富,他們的生活狀態就不會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

沒有具體的歷史條件,我們無法判斷事物的好壞。不能抽象地說奴隸制不好,私有制不好,資本不好,剝削不好,戰爭不好等等。它們本身是在壹定歷史條件下存在的。在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們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推動歷史進步。同樣,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去評價異化和自由全面發展的好與壞,也不能抽象地說異化不好、自由全面發展好。我們只能說,在壹定的生存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態是異化的;在另壹種生存狀態下,人的生存狀態是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人類的歷史發展來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高級生存狀態。人的生活狀態是歷史運動的客觀結果,不能由人隨意選擇。在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私有制和分工存在的歷史條件下,人不可能選擇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樣,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私有制和分工的徹底消滅,人必然會進入壹種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狀態。

  • 上一篇:妳認為遼籃球歷史上最好的射手是誰?
  • 下一篇:八年級美術課件第二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