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陜北印象

陜北印象

“妳知道黃河在世界上有幾十個海灣嗎?

幾十個海灣裏有幾十條船。

幾十條船,幾十根桿子?

幾十個有錢人來搬船?

……"

夕陽的余暉映著村莊,炊煙裊裊升上天空。壹個陜北老漢,披著白羊肚巾,穿著光滑的老羊皮大衣,拿著農具農活回來了。有人在山梁上唱了壹首雄壯的信天遊,悠揚高亢、粗獷奔放的信天遊回蕩在貧瘠貧瘠、溝壑縱橫的黃土地上,久久不能散去。

陜北是革命老區,也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部,包括陜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陜北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交融的“打結區”。在陜北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北方草原文化為壹部分的獨特文化人格。

明珠上的玉林

下午,我們從Xi安上車,沿著210國道向北。過了黃陵,天就黑了。從Xi安到玉林的距離是600公裏。長途臥鋪客車每天下午從Xi安發車,途中不接客。第二天拂曉到達玉林。乘坐臥鋪汽車既方便又快捷。旅途中可以睡覺休息,起床到達目的地不耽誤。不像長途汽車壹路走走停停,到了延安還得找個酒店休息壹晚,路程多了壹整天。

到達綏德、米脂後,天漸漸亮了。透過窗戶望出去,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壯麗荒涼,無數山脊形態各異,千姿百態!而無定河流域四周是溪流縱橫交錯的農田,密布的水田,縱橫交錯的建築,是壹排排整齊的網狀防風林防護帶。豐富獨特的邊塞文化和如畫的大漠風情令人難忘。

榆林,古稱榆陽,是壹縣之地,有“小北京”之譽。地處大漠,高原上,北臨河套,南覆三秦。自武定北伐三年以來,這裏壹直是中國民族戰爭古戰場的前哨。明成化年間,設立榆林衛,修築衛城,為長城九重鎮之壹。現在榆林有高速公路,北接內蒙古鄂爾多斯,東接山西,西接寧夏,南接關中,出行方便。至今仍是陜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

城北5公裏左右有鎮北臺,是明朝萬歷三十五年(1607)為保護蒙漢貿易市場而建立的。平臺高四層,周長130米,面積5O50平方米。它是長城沿線最大、最宏偉的碼頭。東臨長城,環繞紅山,控制南北咽喉,鎖住長城正門,屹立在鄂爾多斯毛烏素沙漠邊緣,猶如壹座巨大的屏障。爬到平臺的頂端,妳可以看到玉林的城市景觀。

鎮北臺往西不遠處,清水河沿岸有壹處景點叫紅石峽,由紅色砂巖構成,故名。兩側巖壁如刀,高度超過10米。有44個用石頭雕刻的洞穴。據碑文記載,這裏曾是宋元時期的名寺,名為紅山寺,是西夏第二任國王的陵墓所建。隨著歷史的變遷,今天的人們稱之為紅石峽。石壁上有許多古老的銘文。數百年來,紅石峽曾是著名的邊塞。很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來到玉林,必先來此吟詩作賦。偶爾,他們把它刻在懸崖上。現在它是壹個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90年代初,榆林還是壹個縣級市。玉溪河從北到南穿過城市的中部。城市的主要街道是壹條老街,青磚石板路,有水,街道大部分是明清建築。主幹道是壹條三英裏長的街道。從南到北有六個亭子,分別是文昌閣、萬佛樓、興明樓、鐘樓、凱歌樓、鼓樓。有“南塔臺中古城,六樓騎樓名街”之譽。後街小巷都是青磚砌成的四合院。明中葉以來,民間武將、邊商、工匠雲集,長街短巷、高墻低檐的四合院成為各界人士聚居的地方。玉林城有寬闊平坦的街道,厚重的城墻,寬敞的院落,鋪成的房屋,都和北平的情況略有相似。據調查,玉林市有四合院1,000多座。可惜缺乏文物保護意識,要麽被拆了,要麽成了雜院。

二道街還沒有完全建好,西沙還是棚戶區。該市最大的企業是玉林第二毛紡廠。玉林毛毯和羊毛冬裝質優價廉,享譽世界。最知名的學校是壹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深厚辦學基礎的百年名校——榆林中學,是陜西省首批15所省級重點中學之壹。最甜的是桃花水。都說喝了普惠泉水,女人皮膚細膩,臉如桃花,女人美輪美奐。玉林的桃花豆腐,自帶香味,比肉還好吃。據說可以稱鉤;最熱鬧的地方是南門外,玉林地區的運輸公司門前,人聲鼎沸,叫囂著,叫喊著,爭吵著,自行車、汽車、驢車熙熙攘攘,來來往往。

榆林位於毛烏素沙地南緣,是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嚴重的地區之壹。地貌特征壹般以長城為界,北部為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沙灘區,南部為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西南部的白宇山區為梁形丘陵區。以前,玉林每年春天都是漫天黃沙。“在六桂灣,大風吹來,白天點燈,害得喜鵲死了,驢落溝裏,磨盤翻了燒餅。”玉林城三次被迫南移,出現過幾次“沙淹城墻,緊急拆除”的情況。沙塵暴比戰爭災難更糟糕,讓城裏的人感到不安。

街邊有黃沙,腳發軟。走在街上,飛揚的黃沙落在衣服上,灌進鞋襪裏,全身很不舒服。但不像黃土,壹碰就不容易掉灰。找了輛自行車騎,在沙地上騎很費力。沒騎多遠就摔歪了,爬起來再騎,然後就摔倒了。在城市的西郊,是壹片樟子松林。人工種植的樟子松林;遠處是滾滾的黃沙梁,無邊的沙海點綴著壹叢叢綠色的沙柳和蘆蒿。

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榆林政府和人民大力營造防風林,調水調沙,排洪排沙,實施了改造沙漠的浩大工程。沙漠腹地造林1萬多畝,建成4條總長1500km的大型防護林帶。現在,全市860萬畝流沙已有600多萬畝固定和半固定,治沙面積5000萬畝,造林保存面積1.629萬畝,毛烏素沙漠植被覆蓋率達到30%。榆林森林覆蓋率達到33%,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活環境,也改善了整個城市的投資環境。能源化工基地建設順利推進,區域經濟呈現繁榮景象。

陜北農村——佳縣馬家溝

出了南門,我們坐車去郟縣。小姐姐裹著頭巾,裹得緊緊的,轉過頭笑了:“姐夫,這裏風沙大。”沿著魚枷公路,過了青雲寺,再沿著賈魯河,過了劉謙河和方崩,走了壹個小時大概30公裏,最後到達王家邊。

王家歸鎮,山水相連,交通便利。根據六個鄉鎮的中心位置,是農副產品集散地。自古商賈雲集,素有郟縣“白菜心”之稱。王家邊河流平坦,崩河,水資源豐富,賈魯河為兩岸灌溉提供了便利。王家邊中學是郟縣重點中學之壹。

我們沒有在王家邊停留,而是乘坐班車去了劉鄉。說是村村通班車,其實是壹輛舊吉普。車廂坐滿了,還有壹只老山羊。——去附近趕集的農民把羊牽到車上。吉普車沿著山路快速行駛,黑煙、顛簸、塵土飛揚。大約半個小時,我們在康雅瑤村下車,走完剩下的路程。

“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站在陜北的高山上,舉目四望,溝壑梁列,山崗連綿,此起彼伏,壹望無際,舉世聞名的原野,崎嶇荒涼。主幹道旁沙地中,梭梭、沙柳、藜蒿、駱駝刺居多,主要樹種為胡楊、柳樹、榆樹。沙地上植物之間的空隙是斑駁的黃沙。風在吹,黃沙滾滾,我睜不開眼睛,沙礫打在臉上麻木。離山不遠,有壹個小土堆,或者叫橋墩,是古代軍事用途的烽火臺。大多建於北宋時期,用以抵禦西夏和遼的入侵。遇有敵情,他們白天抽煙,晚上點燈,臺臺相連傳遞消息。

在前方不遠處的山上,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劉國舉鄉馬家溝村。村子不是很大,只有壹百戶人家,全村都姓馬。馬家溝離劉有三十多裏地,但卻是跟王家砭鎮有瓜葛。人們也去王家邊趕上聚會。根據“依水而居,依山而建。”原則上,人們在海峽南坡陽光充足的地方圈出洞穴。壹排排石洞略呈階梯狀,但也是錯落有致。壹個村是馬家溝小學,三孔石洞的小院,壹圈低矮的石墻。簡單的柵欄門幾乎從不上鎖。離學校不遠處是壹座簡陋的龍王廟,村後有壹座土地廟。農民離不開土地,土地離不開雨水。“村村有廟,家家有祠”是陜北各縣市的共同特征,馬家溝也不例外。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是陜北農民的象征。以前,壹個農民辛苦了壹輩子,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幾個窯洞。有窯娶妻,算是家業。男人在黃土地上挖地,女人在山洞裏做家務生孩子。壹院窯洞壹般建三五孔,中窯多為主窯。半圓形的窗欞貼著白色的紙和紅色的彩色窗花。窯裏的鍋碗瓢盆都是用清油和雞蛋皮做成花的。炕上有五顏六色的炕罩,上面鋪著白草席,再鋪上羊毛氈。櫃子、箱子、米倉擺放有序。"米酒,油和炭火,圍坐在炕上."陜北男女生活在這樣壹個溫暖的窯洞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恩愛男女,欣欣向榮,生機勃勃。

溝底有壹條不知名的河,河邊有水井和山泉,清涼甘甜。陜北人的風俗習慣和關中人有很大的不同。從家裏來的遊客端上自己腌制的棗、南瓜籽和用鹽水炒的葵花籽,然後端上幾碗小米粥。這裏沒有喝茶的習慣,也不提供茶水給客人。渴了就拿起瓢,往水箱裏舀壹瓢。農村人大多吃豬油,不吃辣椒,醋少,喜歡吃雜糧和燴菜。豬肉燉粉條很受大家歡迎。

村子周圍的山梁都是農民的土地。主要種植谷米、高粱、玉米、蕎麥和綠豆,經濟作物為馬鈴薯和向日葵。特別適合種植土豆。沙地土壤疏松,日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平均畝產1600斤至3000斤。壹方水土養壹方人。陜北農村的女人常說,不漂亮就不會做飯(土豆)。這裏出產的土豆皮光潔,色澤鮮亮淡雅,肉大肥美,質地細膩,澱粉含量高,深受當地農民的喜愛。每年秋天收獲的土豆都不拿回家,而是儲存在附近的菜坑裏。“我不會丟的,沒人會偷。”妻子說。還有大紅棗。郟縣紅棗因其核大、皮薄、肉厚、絲脆、汁甜而被稱為“中國紅棗之鄉”。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小溪旁,或水溝旁、山腳下種棗樹,隨處可見。人家下地或者放羊的時候種十幾棵棗樹,家家都有十幾畝棗園。

陜北的春節最有年味。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壹個“火塔”,在除夕點燃,燃燒壹整夜,孩子們也在它周圍玩耍。街上每個商家都要搭起十幾尺高的火塔,人們圍著它跳秧歌。陜北人做秧歌,就是為了過上富足的生活。每年正月初二以後,直到正月十五才敲鑼打鼓。由於當地煤炭質量好,加上柴火的幫助,十五那天晚上點燃後,火苗在夜空中閃著紅光,在傘頭的帶領下,秧歌隊圍著塔載歌載舞,尤其是傘頭的即興表演和對唱,非常漂亮。

春節過後,孩子開始上學,家裏的男人都要出去打工,地裏的莊稼就靠女人的事了。男人走後,女人獨自扛起犁頭,趕著毛驢上山,春種、夏鋤、秋收、冬儲,年復壹年。壹只毛驢,壹把鋤頭,壹個女人,在山岬上,讓寧靜的高原在黃土裏飛了起來。這裏種田難,山路崎嶇難行。做機械很難,要靠人力。山坡連著山坡,土堆連著土堆。有無盡的工作和無盡的土地。他們挑柴上山,挑水下河,推磨壓豆腐,整天穿梭在黃山溝的房梁之間,整天忙著院內外。它們就像黃土高原背面鮮艷的山丹丹花,給單調的黃土高原帶來了壹道耀眼美麗的風景。

這裏的人們熱愛歌唱,無論苦澀還是甜蜜,無論快樂還是沮喪;“陜北人會遨遊天際幾句,扭個秧歌。”妻子說。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不容易聽到了。管仲的秦腔,音闊大桑,給人壹種高亢、激烈、粗獷、質樸的感覺;陜北的山歌,就像黃河水釀的老燒酒。嘗壹口,立馬醉。兩人都有瘦有胖,各有所長。信天遊裏有藍天、黃土的味道,還有濃濃的陜北人情味。信天遊是黃土地上的天籟之音,山丹丹誕生於陜北人民的心底。

"當上帝為妳關上壹扇門時,他壹定會為妳打開另壹扇窗。"2005年,國家對黃沙梁王家砭至馬家溝進行勘探,發現地下有豐富的巖鹽資源。憑借豐富的巖鹽資源,國家設立了省級魚枷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新建的魚枷高速公路和沈佳高速公路在此交匯,交通十分便利。魚枷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入駐28家企業,到處壹片繁忙景象。

大部分土地封山禁牧,陜北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們搬出世代居住的馬家溝,在方便的紗帽梁上圈起了新窯洞;通過飲用水蓄水工程,溝底的井水被放進了新的居民區,水泥路也通到了村裏。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剩余勞動力,都去了家裏的工業園區打工。黃昏時分,下班回來的青年學生和婦女聚集在村中心的文化廣場上跳廣場舞和扭秧歌。人民生活越來越好。

  • 上一篇:N08367在中國相當於什麽鋼?
  • 下一篇:跑紐博格林綠色賽道三跳是什麽體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