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唯物主義的對象是什麽意思?

歷史唯物主義的對象是什麽意思?

馬克思哲學中的“物”壹詞指的是生產方式,是社會事實。

“唯物史觀”中的“物”是什麽意思?

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拉斯基教授的指導下,我們的學術前輩吳恩裕先生完成了壹篇重要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馬克思社會政治思想的演變與1840-1848時期的言論參照》。與拉斯基手下的其他中國弟子不同,吳恩裕沒有像羅隆基、王造時那樣從事政治學的研究和實踐,而是對壹系列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深入思考。吳恩裕指出,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事物不是實體性的物理存在,而是關系性的生產方式。由此,他進入了壹個非常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層面,這正是同時期正在生成的教條主義傳統哲學解釋框架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時所錯過的第壹個正確的邏輯入口。在此,本文追溯和探討了70多年前吳恩裕前輩們關於唯物史觀的這些重要觀點,以期在當今學術界得到進壹步的反思和思考。

壹、馬克思方法論的認同

吳恩宇博士論文寫於1937-1939。從他的基本思想和寫作來看,他可能沒有直接受到前蘇聯斯大林教條主義的傳統解釋框架的影響,也沒有意識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意圖,這在當時的歐洲已經成為壹種獨特的氣候。他聲稱:“我只是對馬克思的理論做純學術研究。”平心而論,這似乎是英國式的壹般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進入吳恩裕理論框架的壹個立足點。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吳恩裕的論文寫於20世紀30年代末,並且他明確標註了主要關註馬克思1840-1848的文獻,但他並沒有關註青年馬克思1932年發表的經濟哲學手稿,因而遺漏了壹篇。同時我也觀察到,吳恩裕幾乎不引用青年馬克思在1845之前寫的文本,除了《神聖家族》和《給盧格的信》,後面的文本,除了《德意誌意識形態》和《哲學的貧困》之外,更多使用的是馬克思中後期的經濟學著作,比如

通讀全文,可以看出他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論述主要集中在論文的前三章。下面,我們來看他在論文第壹章對馬克思方法論的總體分析。

首先,我註意到吳恩裕當時已經深刻認識到,馬克思的方法之所以超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恰恰是因為馬克思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是人類經濟生活發展的壹種形式,它不是靜止的狀態:它有它的過去和未來”。正是因為斯密、李嘉圖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忽視了資本主義交換方法的特殊歷史性質;誤認資本主義的交換方式是自然界為任何社會任何狀態永久確定的唯壹交換方式。沒錯。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這些經濟學家(和啟蒙運動以來的所有資產階級思想家壹樣)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看作是人類存在的自然(自然)形式,是永恒的東西。回到馬克思《哲學的貧困》壹書的原始出處,他的原話是:“經濟學家運用他們的判斷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們認為只有兩種系統:壹種是人造的,另壹種是自然的。封建制度是人為的,資產階級制度是自然的。”所以“以前有歷史,現在沒有歷史(ainsiil y a eu de l 'histoire,maisil n 'y en a plus)。真正的社會歷史性構成了馬克思方法論的獨特視角,這是壹種正確的定性。

但是,吳恩裕認為,馬克思的方法論首先是壹種不同於自然科學方法的關於社會現象的研究方法,“馬克思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壹切現象的歷史經濟動因”。可惜,這顯然是壹種不準確的理解。馬克思方法與經濟決定論的同質性是對第二國際的曲解。可能,這與20世紀30年代歐洲馬克思主義界同時封鎖蘇聯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邏輯的特定歷史情境有關。

其次,按照吳的解釋,馬克思的方法是所謂“歷史”加“唯物主義”,或者直接說,是“經濟唯物主義的歷史分析方法”,在這種方法中,馬克思“不僅用材料解釋概念,而且用經濟動機研究概念的產生”。顯然,這是壹個復雜的學術環境,真實性是交織在壹起的。需要認識到的是,這裏的“歷史”不再是馬克思的哲學歷史性,與吳恩裕所說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意識形態不同,而是壹般社會歷史的意義,而“歷史”加“唯物主義”的邏輯,就像傳統解釋框架中的辯證法(黑格爾)加“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壹樣,過於外在和簡單。當然,從內容上看,吳恩宇這裏認為的第壹個結構層是深刻的,因為這是他直觀感知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主義原理的壹個重要變化,不是物質決定概念,而是經濟動機制約概念的生成。應該說,吳恩裕的正確認識在於他發現了馬克思從壹般哲學唯物主義的物質決定論到新世界觀的社會存在制約論的轉變,但在他的第二意圖中,他犯了第二國際普及馬克思的狹隘唯物史觀的錯誤。在馬克思看來,他確實指出了社會生活中的經濟動機決定了壹定歷史條件下社會存在的性質(經濟社會形態),進而制約著人類的整個觀念世界。然而,在根本沒有經濟動機的人類原始部落生活中,經濟從何而來?同時,吳恩裕還指出,馬克思在對社會生活的整體分析中,把社會上層結構的各種變化都歸結為經濟動機。從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來看,這是對的,但現代經濟社會形態意義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沒有位置的,這個判斷也會是錯誤的。這種誤解與我們長期以來脫離了馬克思著名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的具體語境有關,馬克思只是描述了社會結構的特殊運行規律及其在經濟社會形態中的變化,而人們卻將其概括為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壹般規律。這裏當然不能怪這位70年前的老前輩,只是在進入他特定的歷史思維結構時劃壹些界限,防止思維越界。

第三,吳恩裕對馬克思方法論的解讀是基於他對《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深刻理解。在他看來,馬克思對現實的理解不同於以往壹切舊形而上學,因為我們對對象、感性和現實的理解只能建立在作為感性活動的物質實踐的基礎上。這也是前面提到的馬克思新哲學中“不是物質概念決定的”的文本依據。吳恩裕說:“馬克思在現實問題中加入了‘實踐’的概念,這與傳統形而上學無關。因為玄學的內容都是關於壹些抽象的範疇,比如心、物等。,它無意跳入實用科學。”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的新哲學恰恰是反對壹切形而上學的。吳恩裕在這裏的判斷類似於海德格爾所說的馬克思是顛覆形而上學的第壹人。吳恩裕具體舉了壹個近似邏輯實證主義路徑的例子:與形而上學只關註X、Y、Z等獨立的對象(心靈和物質)不同,馬克思更關註的是改變世界,即通過實際應用(A,applications的簡稱),使獨立的X、Y、Z成為Xa、Ya、Za。這個重要的結構層次對於理解後面更深層次的思考具有前提性的意義。如果說“形而上學沒有相關的事實,而是純理論的抽象體系”,馬克思的方法則側重於“分析事實,分析事物的本質及其關系”。請註意,這種方法論意義上的事物本質及其關系非常重要。也是我們進入下壹步,吳恩裕理解的唯物史觀的核心結構層的關鍵入口。

二、唯物史觀中的東西是什麽?

在論文的第二章,吳恩裕明確指出,馬克思真正的“自足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且,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是壹回事。有趣的是,他明確反對將馬克思哲學視為“包含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理論”,尤其不能容忍將辯證法視為關於整個世界的“普遍運動規律”的說法。

為什麽?吳恩宇給出的推理依據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他說,

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的哲學家,因為它的“物”的概念(即生產方法的概念)基本上是由社會成分構成的。它用這個已經存在於社會中的成分來解釋社會的內部結構及其活動。它說:“xry”——關系體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因為“XRY”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壹直存在,總是有可能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動力)發生關系。

這是吳恩裕在這本書中第壹次談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馬克思唯物史觀中的東西到底是什麽?這恐怕是當時所有解讀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學者都沒有認真思考和追問的問題。即使是今天。因此,吳恩裕在1930年代的身份認定極其重要。在吳恩裕的理解中,唯物史觀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物質,而是功能性的、關系性的生產方式。我們後面會看到,這是吳恩裕對馬克思使用的Produktionsweise(生產方式)概念的英譯。而且,他還有壹個具體的解釋,就是“XRY”關系體。說實話,我們真的很難壹下子進入其學術解釋結構的具體表意層。為此,我們再回到前面相關思想建構的前提成分。吳恩裕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的實踐性特征時曾指出,X、Y、Z這三個形而上學語境中孤立的實體性對象,被轉化為具有壹定應用性的Xa、Ya、Za,而我們這裏要進入的意識形態建構的意向,則從作用於對象的實踐意向,轉移到了對象之間的關系,即英語中的規則性。這就是物體X和物體Y相互轉化或相互作用的實際關系(raletion,R)。在吳恩裕看來,這種實踐關系的歷史抽象就是生產方式。所以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物質不是實體性的物質,而是功能性的關系,也就是XRY,也就是生產方式。

對此,吳恩雨專門解釋道:

馬克思哲學中的“物”壹詞指的是生產方式,它基本上是壹個社會事實:它包括許多組成部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可以說:“宇宙、實在或本體的終極或第壹原因是X(‘物’或‘心’)。”x是壹個簡單、純粹、抽象的概念。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只能說:“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或決定因素是‘xryrz’(即‘生產方式’)。”這是壹個X,Y,Z有關系R的關系體,不是壹個簡單的東西。

  • 上一篇:歷史為什麽是人民創造的?
  • 下一篇:華容芥菜坑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