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早期英國電影中最有影響力的人是布萊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 .柯林斯、A. G .史密斯、j .威廉姆森等。這些電影先驅後來被稱為布萊頓學校。他們首先采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重疊印刷、全景、反拍和停拍等技術。柯林斯拍了30部電影,其中只有壹部《中斷的旋律》幸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使用了超大特寫鏡頭,放大的走表、籠中鳥和人眼出現在屏幕上。他的第壹部作品《夜》表現了警察帶著燈在夜晚巡邏,照亮沿途的乞丐、醉漢和小偷。他用相機代替了人的眼睛,把人變成了活物。這種新技術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另壹方面,威廉姆森在新聞影片中自由地變換事件的地點,采用外景拍攝等。他的兩部電影《士兵歸來》和《戰前和戰後預備役士兵》描述了真實的生活片段,並首次在銀幕上提出了社會問題。

當時,電影藝術家和技術創新者包括c .赫普沃斯。1897年,他的活動攝影——或者說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作品之壹。他改進了沖洗膠卷的設備、打印機和膠卷穿孔機。1898年拍攝《鐵路斷流中的特快列車》;然後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1903),800英尺長,分成16個場景,場景交融在壹起;另壹部《浪子救死扶傷》(1905)用攝像機講述壹個故事,結構復雜,采用了故事板的串聯、剪輯、抖動、低角度攝影等手法。在1907中,他還設計了壹個錄音系統。與此同時,F.S .莫特肖也拍了故事片。他的《搶劫郵車》和《大白天的搶劫》(均拍攝於1903)奠定了英國驚悚小說的地位。

早期的英國電影除了紀實照片和故事片,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 Pantinger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非常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制作人制作了第壹部漫畫。由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研究》是第壹部根據《福爾摩斯》中的故事改編的偵探電影。他的另壹部電影《Eltas——活下來的人》(1916)是仿照法國電影《豐霍馬斯》拍攝的,這是第壹部動作驚悚片系列。

20世紀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阿爾夫的紐扣》(1920)等幾部成功作品而成名。培生出品《全不在乎》(1920)、《鞭炮》(1921)、《熱愛生活與歡笑》(1923)、《醒來》(1924)。他就是英國默片時代最紅的明星,b .鮑爾默。另壹部受歡迎的電影是H. Shaw的kipps (1921),但最傑出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是G. Katz的Woman to Woman (1923),其成功歸功於制片人M. Balcaen、導演V. Saville和劇作家。希區柯克於20世紀20年代末在蓋恩斯伯勒電影公司成名,執導了《快樂花園》(1925)和《房客》(1926)。這家公司其他成功的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 .布魯內爾在英國的家(1927)和永恒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其他幾位新人也嶄露頭角:導演兼制片人h·威爾科克(H. willcocks)在他的成名作《朱錦洲》之後執導了電影《十夜談》(1924)、《唯壹的路》(1925)和《內爾格溫》(1923)。L. Day Cordova導演她(1925);M. Elway導演阿曼德·泰爾小姐(1926)和海軍上將副官(1926)。

隨著電影制作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漸脫離了遊樂園,建造了可以容納數百名觀眾的電影院。那時,鋼琴家和小樂隊被雇來為電影伴奏。很快,壹批大型影院開業,但從1909開始,美國和法國電影占領了英國市場,國產電影只占全國電影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無法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也沒有足夠的財力投資制作高質量的電影,與外國電影爭奪國內外市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制作更受影響。從1916開始,英國增加娛樂稅,對電影院生意更加不利,電影業進壹步陷入危機。二戰後美國電影源源不斷,使得英國電影在中國上映的電影只占5%,出口的更是屈指可數。所以赫普沃斯等壹些著名制作人不得不在1924關閉工作室。為了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在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了配額分配比例,要求1935要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電影在全國電影院的放映比例逐年提高。此時,古蒙特公司、英國國際電影公司、英國獅子公司等新制片廠相繼成立。到20世紀20年代末,英國已經產生了壹批引人註目的電影,如希區柯克的《決鬥場》(1928),阿斯奎斯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以及E.A .杜邦的。由於影院上映率的配額分配,需要大量的影片來填補空缺,刺激了英國電影的繁榮景象。然而,好的電影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為了滿足市場緊缺的需求,產品還是大量質量低劣的平庸片,省工省時。

1929,有聲電影出來了。英國面臨的問題和其他國家大致相同,比如記錄方法差,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要麽是沒完沒了的對話,要麽是壹首接壹首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勒索》在拍攝中途被改成了有聲電影。他在使用音效方面很有創意。這是公認的英國第壹部有聲電影,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了多部成功的有聲電影,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逃離達特穆爾》(1930)、《講述英格蘭》(1931)和《舞蹈,美麗的姑娘》。薩維爾的W-Plan (1931)和《辦公室裏的少女》(1932),W .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的《幻夜》(1932)。

20世紀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每年的電影產量為150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與出生於匈牙利的電影制作人柯達有很大關系。他在1933定居英國並創辦倫敦電影制片廠後,拍攝了多部成功的電影,包括《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亨利八世的私生活》)。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了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電影在國外享有的聲譽遠遠超過了其他英國電影。更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的進取精神促使所有膠片行業員工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他為英國電影出口國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為電影業註入了樂觀和努力。他的公司還從世界各地招募人才,邀請他們到英國工作,促進了英國電影業的發展。比如德國導演p·辛納執導的《凱瑟琳王後》(1934),美國明星範朋克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 .拍攝的《幽靈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術設計師。這家公司出品的電影,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的刺頭》(1935)、《隱藏的大象神童》(1937),柯達自己制作的《倫勃朗傳》(即《激情繪畫》,1936),都是成功的。

在此期間,其他英國制片人和導演也步柯達後塵,如《百事通》(1934)、《三十九步》(國防機密,1935)、《毀滅》(短命花,65438+)。此外還有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常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的內爾格溫(1934)和老德魯裏的。l·門德斯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董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和B·維爾特爾的《羅德島》。到1937年,英國故事片產量已達200多部。然而好景不長。大部分制片方不註重質量,他們的電影沒有票房價值。另外,大部分資金來源於借款,年終結算,利潤很少。到1938,產量突然下降。為了挽救這種局面,英國議會今年通過了新的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電影在中國的發行配額,從1938提高到12.5%,在1947逐年提高到25%。抵制亂拍成本低、質量差的片子;允許外國資本投資英國電影業。根據這壹條款,米高梅和美國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出資在英國設立了幾家聯合制片廠,如米高梅投資的《牛津的壹個美國佬》(即英國留學史,1938)和《城堡》(即衛城,1938)。這些電影都是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的。英方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材、技術人員和演員個人。在此期間,英國電影導演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電影,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姑娘》(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大劫案》,1938),裏德·c的《銀行假日》(1938)。

近年來,英國電影界也推行明星制,先後登上明星寶座的有霍華德、l、勞頓、c、g .菲爾茲、唐納、r、m .奧布朗、m .洛克伍德、費雯·麗、哈裏森、r、奧利弗、l等。

65438年至0929年,在英國帝國兌換局電影部的支持下,格裏爾森導演了壹部紀錄片《漂網漁船》,這部紀錄片反映了北海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認為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展示電影社會功能的實例。他得到工商企業的資金支持,吸收對現實主義電影感興趣的藝術家參與到這場運動中。格裏爾森紀錄片學派的成員包括p .羅塔、b .賴特、e .恩斯特、a .埃爾頓、h .沃爾特、d .泰勒、s .萊傑、a .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英國社會的尖銳問題,如失業、惡劣的工作條件、惡劣的生活環境等。,而且他們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二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人才被征召入伍。故事片產量從1940的108下降到1942的46部。但是觀眾增加了,電影票房收入猛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電影局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局,給了紀實攝影師壹個施展才華的好機會,拍出了壹批優秀的紀錄片。比如卡瓦爾康蒂的《第壹天》(1939),h .詹寧斯和h .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今晚的《進球》(1941),j .霍姆斯的《海岸司令部》。R. Boulting的《沙漠中的凱旋》、P. Jackson的《向西進軍》(1944)、真正的榮耀(1945),英美合拍,Reed,c .和美國人G. Kanin聯合執導。這些紀錄片在戰時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外,壹些故事片也具有很大的紀錄片或宣傳性質,如p .赫斯特和布魯內爾導演的《翼獅》(1939),m .鮑威爾的《第49緯度》(The Invaders,1941),n .科沃德和林恩。其他關於戰爭題材的故事片還有裏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同時還有很多其他的片子。最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大盜》(1940),迪信通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 .迪恩的《二十壹天》(1940)。裏德的基普斯(1941)、l .埃利斯的《灰衣人》(1943)、奧利弗、l .的《亨利五世》(1944)以及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65438)。還有豪華歷史劇《凱撒與克利奧帕特拉》(又譯《埃及艷後》,1945),n .科沃德與連,d .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等。

J.A .弗蘭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開始拍攝宗教電影。1935年,他創辦了英國國家電影公司,制作了第壹部商業電影。同年,他與C.M .伍爾夫共同創立了電影發行公司。1941,Rank已經掌握了英國三大電影放映網絡中的兩個。戰爭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大為壹家強大的合資企業,擁有英國生產、發行和放映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成立壹個龐大的故事片廠,包括兒童電影和動畫片,制作新聞紀錄片系列,開辦電影學校,培養有前途的童星。他想用巨額資金進入美國市場,將英國電影業從多年的困境中拯救出來。1947年去美國洽談推廣自己的電影。沒想到,英國政府此時頒布法令,對外國電影征收75%的稅。美國電影公司堅決抵制,所有好萊塢電影停止向英國出口,使得全國各地電影院的片源大量減少。弗蘭克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泡湯了,英國電影業陷入了極其艱難的境地。英國政府隨後敦促弗蘭克和其他制片人增加電影產量,以填補缺口。然而,英國電影業財政拮據,很少有電影能夠收回成本。1948年,英國政府只取消了外國電影的進口稅,美國電影立刻湧入,讓英國電影在本土銀幕上沒有了立足之地。英國政府再次規定,美國電影從英國獲得的利潤必須有壹定數額投入英國電影業,這使得美國電影勢力進壹步向英國電影業滲透。在此期間,弗蘭克電影公司和其他工作室的優秀作品有:林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光明未來》(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拍攝的《上升的臺階》(即過於奇幻),68.00000000000051947)和《紅領巾》(1948),《復仇》

英國政府為了維護和保護國內電影產業,只采用了配額分配法,規定分配給英國電影的配額從1950提高到30%。可惜娛樂稅還是維持戰時標準,電影業受益甚微。英國政府於1949年成立了國家電影融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向電影業放貸。然後在1950成立了英國電影制作基金會,獨家控制從電影票上收取的稅收,作為電影制作的補貼。然而這個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Balcaen主持的“夷陵喜劇片”在英國出現。藝玲是工作室的名字,位於倫敦西郊。夷陵的喜劇展現了真實的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了反對官僚主義的人們的各種經歷,用新的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了貴族階級的繁文縟節和人類的習俗。最成功的作品有哈默的《好人與貴人》(1949)、麥肯德裏克的《潔凈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女人誘奸者》(1955)。其他值得壹提的還有c .克萊頓的《吶喊》(1947)、拉旺德山的暴亂(1951)、h .科尼利厄斯的《斯米利科的護照》(1949)和《日內瓦女人》(65438)。

在英國政府限制美國電影的高比例利潤投資於英國事業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業務並與英國合作拍攝電影。現階段英美合拍的比較好的作品有j .奈傑爾·萊斯科的《流浪的孩子》(1950)、r .沃爾什的《霍恩布洛爾船長》(1951)、休斯·鄧、j .的《非洲女王》(1952)和。這是壹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由於麥卡錫主義的迫害,壹些美國電影工作者離開了好萊塢。在導演j·洛西定居倫敦後,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裏克、盧梅特也相繼入駐。這些人對英國電影藝術做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業多年來壹直沒有振興。1959年,以林賽·安迪生、托尼·理查森和卡雷爾·賴斯為首的壹群年輕人發表宣言並制作了壹系列電影來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與反對文學和戲劇中的傳統價值觀有關,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其基本內容是以積極的態度表達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反對資產階級唯美主義。他們明確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 .克萊頓的《屋頂上的閣樓》(即《金色房間裏的眼淚》,1958),理查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以及《蜂蜜的味道》(1961)。此外,其他重要電影還包括施萊辛格、j .的《愛的藝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到了60年代中期,自由電影的基調發生了變化,他把反抗僅僅視為個人生活態度的表達,不再具有社會意義。這種傾向在理查森的電影《湯姆·瓊斯》(1963)中最為明顯。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電影《如果》(1968)和《哦幸運》(1973)。在這兩部影片中,導演們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巧妙地將敏銳的觀察力和獨到的概括結合起來,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20世紀60年代,英國用美國的資金拍了很多電影,其中最重要的是j·李·湯普森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林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武博士》(1968)。其他的英國名片還有G格林的《憤怒的沈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與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辜的人》(1961)、b .福布斯的《壹個下雨的下午的相遇》(1964)和L形房間(65438)

上世紀70年代,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電影法案,將國產電影在影院的配額提高到30%。電影融資公司的預算壹直在增加,因為美國對英國電影業的資金投入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停止。隨著電視的日益普及,電影院的上座率壹直在下降。盡管票價上漲,但1976也跌至票房收入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頒布稅法,規定外國電影人全球收入的75%要繳納所得稅,從而阻擋了外國投資。今年,英國故事片的產量下降到64部;1977年減少到42。

70年代上半葉,英國重要的電影(其中部分由美國導演執導)有c .邁爾斯的《瑞安的女兒》(1970)、《處女座與吉普賽》(1970)、r .波蘭斯基的《麥克白》(1971)。丘吉爾在青年時代由R (1972),階級烙印由m .弗蘭克(1973),貝爾林登由庫布裏克(1975),湯米由羅素(1975)

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電影業受到美國資本的制約。派恩和埃爾斯特裏兩大電影公司雖然也自己投資拍攝,但主要是租用場地與美國合作。美國著名的熱播劇《超人》和《星球大戰》就是在這兩個工作室的攝影棚裏拍攝的,還有壹些英國電影人去國外拍電影。

20世紀80年代,英國電影業有所改善。1981的《火的戰車》和1982的《甘地》接連獲得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本土英雄》(1983)、《印度之旅》(1984)也獲得了好評。1986,艾菲莉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

這壹時期,英國電影市場仍被美國電影壟斷。在所有票房收入中,英國電影只占10%左右,很多電影在中國只收回10 ~ 40%的投資。

英國主要的電影制片廠有松樹、埃爾斯特裏、金伯頓和塔克南。主要的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院、國家電影學院、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的電影研究機構是英國電影學院(BFI)(成立於1933)。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的電影節,每四年舉辦壹次,非競爭性。主要的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聲音》(成立於1932)和《銀幕》(成立於1959)。

  • 上一篇:當時奧迪的復興號靠的是前驅。
  • 下一篇:重陽節的起源和習俗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