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潼關古詩的翻譯與欣賞

潼關古詩的翻譯與欣賞

潼關古詩詞翻譯:

自古以來,這雄關上高雲雲集,秋風陣陣總會吹走馬蹄聲。

流淌的黃河流入遼闊的草原,限制性太強。秦嶺進入潼關後,壹直不知道什麽叫平坦。

贊賞:

這首詩第壹句寫的是潼關立於山腰,面朝黃河。情況非常危險。第二句的作者路過這裏,馬蹄聲被秋風吹走,指明了時間和路程;三四句寫的是浩浩蕩蕩的黃河,潼關境內山巒起伏。全詩奔放,寫景與浪漫的結合精妙傳神。

詩的第壹句,以長遠的眼光,展現了潼關地區遼闊蒼勁的氣象。接著,第二句以輕快有力的風格將“秋風”和“馬蹄聲”引入詩中,既用聽覺意象補充了前壹句造成的視覺意象,又進壹步渲染了潼關地區特有的氛圍,打破了原畫面的靜止狀態,為全詩增添了運動感。對於壹個久居書房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的秋風也許是壹件悲傷淒涼的事情,但對於壹個有抱負有文化有武德的詩人來說,秋風中轟轟烈烈的馬蹄聲更是催人奮進。他策馬馳騁在壯麗的世界裏,感到快樂、幸福、精神上的自由。

後面三四句是從河山方面寫的。在前壹種狀態下,詩人全神貫註地環顧四周,眼前的自然風光也呈現出壹種新奇的姿態:奔湧出山的黃河,雖然已經沖進了遼闊的平原,卻還在像被束縛了壹樣沖擊著河岸;向西的山脈,雖然與黃河方向相反,但似乎在努力避免平坦,每座山峰都越來越高。就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潼關被寫活了。同時,寫景與浪漫的結合,巧妙地融進了詩人沖破束縛的奔放情懷,是對自身個性的微妙而生動的描繪。

這裏的詩人是山水,山水是詩人。因為詩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山川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與山川進入了同壹個境界,兩者相融,不分黃河與山川,這是詩人豪放、磅礴、豁達的胸懷的寫照,也是詩人沖破壹切陷阱、奮發向上的獨特心態的外化。

詩人在這首詩中呈現的,是壹種不斷擴張、不斷擴張的心態。這是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新人才迫切需要的壹種精神狀態。表現了詩人短暫而轟轟烈烈的人生,即將開始。

原文:

最終,高雲密布在這座城市,秋風吹走了馬蹄聲。

河流還是太野,入潼關山也不平坦。

註意事項:

1.管:管明。因此,它位於陜西省潼關縣北部,是古代東西方交流的關鍵關口。

2.死:自古以來。

3.集群(cù):集群。

4.河:指湍急的黃河。

5.捆綁:約束。

6.我不知道什麽是平坦。

7.解決方法:理解。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十八歲時寫的,寫於1882(光緒八年)。這年春天,詩人從瀏陽起身,來到父親譚繼勛工作的甘肅蘭州。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壯麗的景色深深吸引,由衷地唱起了這首贊歌。

關於作者:

譚嗣同(1865年3月10 -1898年9月28日),瀏陽縣(今湖南省瀏陽市)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良主義者。他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壹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壹部重要著作。譚嗣同早年在家鄉湖南倡導創辦時事學院和南學研究所,並主辦《湖南日報》。他還主張開礦,修建鐵路,推動政治改革,推行新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他年僅33歲,是“戊戌六君子”之壹。

  • 上一篇:餐飲之城:清代至民國北京餐館和市場生活簡史
  • 下一篇:中國五千年歷史名人排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