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丹寨人的歷史

丹寨人的歷史

從貴州省丹寨縣往東南,沿著狹窄的盤山石板路,半個小時的車程後,我們到達了壹個山溝,灰色的廠房和蘇式建築映入眼簾,看到兩座高聳的老煙囪,仿佛回到了上世紀60年代,我們到達了汞礦遺址。圖片顯示,汞礦位於壹個山溝裏。

丹寨汞礦始建於上世紀40年代,曾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汞礦。90年代逐漸停產。

礦區南北長36公裏,東西寬5公裏,面積約180平方公裏。整個礦區有近百個礦井,有2條總長度為8公裏的主巷道和30條總長度為100公裏的子巷道。

貴州省大山深處的丹寨縣曾經有壹個國營汞礦,曾經是中國乃至亞洲較大的汞礦之壹。然而,70多年後,隨著資源的枯竭,這裏成了工業遺址。圖為汞礦路邊的雕塑。

這是礦區非常繁華的生活區。曾經有兩萬人在這裏工作和生活。這裏曾被稱為“小香港”,壹度比縣城還熱鬧,以至於丹寨人去趕集都不去縣城,而是去這個離縣城10多公裏的汞礦。

5月,1952,貴州都勻市公安廳勞動改造處到礦區接管辦廠。1953貴州公安接手“貴州地方國營丹寨汞礦廠”建設。65438-0956,外國專家Klin、Durczynski進駐礦區指導工作,對如何開展礦區地質勘探提出建議和意見。

汞礦舊址目前只剩下三個人,每人負責10天,壹個月輪換壹次。54歲的楊就是其中之壹。楊在工地上守了近五年,月收入1500元,每天在空蕩蕩的廠房裏轉悠。

楊於1987年進廠,時年23歲。楊的父親是汞礦的爆破工,汞礦的很多工人都是二代。因為他們的父母,他們中的許多人能夠在礦井裏工作。

楊說:“那時候,在汞礦工作是壹件很體面的事情。關系上很難擠進去,周圍村裏的姑娘都想嫁。”

楊師傅說:礦區漂亮的時候,裏面住著兩萬多人。像壹個熱鬧的小縣城,各類學校、禮堂、醫院應有盡有,周圍的人也會來這裏逛街、看電影、看病。礦產枯竭後,所有人都搬走了,只剩下楊師傅和他的工友們輪流代替他在風和油菜花的包圍中。圖為老陽在看電視劇。

進入礦區後,楊成了壹名鍋爐工,每天工作8小時。他的工作就是用鏟子往鍋爐裏灌燃料,這是壹個讓人每天像蒸飯壹樣烤的“苦差事”。圖為楊師傅現在居住的二層小樓。

當時月薪30多元。“那時候價格不便宜,豬肉4塊錢壹斤。”楊記得,家裏過得很節儉。圖為楊師傅吃的豬肉。

楊意味深長地說:33年過去了,現在我的工作就像“隱居修行”,時間自由,任務輕。我只是每天在礦區巡邏,走壹走。

“領導已經交待了,註意‘防火防盜’就夠了。”他說自己笨手笨腳,不善於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而且年紀越來越大,除了守礦幾乎找不到其他工作。

楊師傅說,妻子在兒子4歲時拋棄了他的貧窮,和別的男人跑了。是他帶大兒子,甚至自己做針線活。此時,楊師傅的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兒子在武漢讀本科,畢業後回到丹寨,在縣城的壹所中學做數學老師。工作兩年後,覺得在縣城工作前途黯淡,就考了研究生,回到武漢繼續深造。

大部分時間,礦區壹片寂靜。礦長很“無聊”。每天都是單調重復,時間過得很慢。“壹日如十年。”通常,有壹些遊客參觀礦區;今年,受疫情影響,遊客少了,楊感到更加孤獨和無聊。圖為楊的房間,這裏曾是礦區領導的辦公樓。楊和附近的農民正在自己的房間裏聊天。

楊平時的生活很簡單。他靠在山上撿壹些零碎的木頭做飯,吃的食物也很簡單。

楊師傅住處的墻上,掛著“貴州省丹寨金汞礦設備分區示意圖”。從設備的原理圖可以看出金汞礦曾經有多輝煌。

楊知道,距離汞礦10多公裏的萬達丹寨小鎮的開發,短短幾年就能每年吸引大量遊客。他希望礦區能像小城鎮壹樣發展起來,吸引更多的人。他也希望自己能有機會成為壹名導遊。

  • 上一篇:高明地方誌
  • 下一篇:安順地方戲有什麽特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