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討論中國工業化的發展?

如何討論中國工業化的發展?

論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歷程:

(壹)劃分工業化階段的經典理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呈現壹定的規律性變化,即第壹產業比重在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上升,然後保持穩定,再繼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開始略有下降,之後基本穩定,之後繼續上升。

具體來說,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主要標誌是:人均GDP超過111.7萬美元(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第三產業比重高於第二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小於10%;城鎮化水平超過75%。進入工業化後期的標誌是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但第二產業比重仍大於第三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例為10%-30%;城市化水平為60%-75%。

按照這個標準,美國完成工業化並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時間為1955,當年工業(不含建築業)比重為39.1%,達到最高值。日本和韓國分別在1973和1995進入同壹階段,最高工業占比分別為36.6%和41.9%。

此外,產業內部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工業化初期,紡織、食品等輕工業比重較高,之後比重持續下降;工業化中期,鋼鐵、水泥、電力等能源原材料比重較大,之後開始下降;工業化後期,裝備制造等加工程度高的制造業比重明顯上升。

對於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業化過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數(消費品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的凈產值之比)不斷降低,特別是在工業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於1,呈現出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需求結構、供給結構和比較優勢的變化是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從需求來看,消費正沿著衣食住行和無形消費的方向升級;從供給和比較優勢來看,壹個國家的要素稟賦優勢是沿著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知識來升級的。消費和供給的相互作用使得經濟增長呈現出農業、輕工業、能源和原材料工業、高加工工業和服務業的變化軌跡。

(二)經典理論面臨的挑戰

上述劃分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典理論,是基於幾十年前的時代背景得出的經驗結論。然而,新的時代特征對經典理論提出了壹定的挑戰,主要包括:

首先是全球化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深化的全球化浪潮使國際產業分工轉變為產業鏈的垂直分工,市場邊界大大擴大。發達國家以R&D、設計、品牌、管理機構為主,大部分屬於服務業;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以加工組裝為主,這些環節大多屬於制造業。

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形成了服務全球的服務業,使其服務業比重更高;新興經濟體成為服務全球的制造業,其制造業占比更高。這樣就在壹定程度上偏離了經典理論的“標準結構”。

二是產業分工細化的影響。更多體現在服務業不斷從制造業中分離出來,形成壹個獨立的、為制造業服務的服務業新類別。例如,出現了大量的獨立設計、R&D和創意公司,這使得相關的服務行業迅速發展。此外,專業分工的細化產生了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大量需求。比如對第三方物流、商務咨詢等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

最後,現代工業形態還具有制造業服務的特征。這樣,新興國家的工業和服務業的內涵與幾十年前的工業化國家不同,出現拐點的時間也不同。

第三是後發優勢的影響。後發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面臨更廣泛的技術選擇,存在消費結構升級、城鎮化等需求層面與新技術等供給層面重疊並影響工業主導產業的現象,使得工業化進程在時間上被高度壓縮。英國和美國分別用了200年和135年完成工業化,而日本和韓國分別只用了65年。

(3)不同的理解

國內壹些政府機構和學術機構對中國工業化所處的階段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存在壹些分歧。主要區別是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還是“中後期”。

主要是壹些政府部門主張中國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比如,工信部認為,中國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進程遠未結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工業化指數小於60(工業化完成時工業化指數為100),工業化還能持續很長時間。

觀點分歧的主要原因在於對中國工業化發展特點的不同理解和對“標準結構”的偏離程度。中國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特征,除了上述後發國家共有的三個時代特征外,還表現為區域工業化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北京、上海處於後工業化階段,西藏仍處於前工業化階段。

(四)我們對工業化階段的判斷

1.?從人均GDP指標來看,中國已經處於工業化後期。

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29940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為4423美元,按2005年不變價格計算為3962美元,按2005年購買力平價計算為8506美元,在錢納裏模型中已經處於工業化後期。

2.?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後期的初級階段。

從三次產業產值結構來看,第壹產業產值2010.1%,基本接近10%;第二產業產值占比46.8%,高於第三產業(43.1%),相差3.7個百分點。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後期的初級階段。

3.?第壹產業就業比重大,處於工業化中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壹產業就業比重不斷下降。但由於城鎮化水平低、農村人口多、三次產業發展滯後,我國第壹產業就業比重仍處於較高水平,2010年為36.7%,比第三產業高2.1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8個百分點,工業化中期為30%-45%。

4.?城市化水平低,剛剛進入中期工業化門檻。

由於中國社會經濟“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平衡,中國的城市化率壹直處於較低水平。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首次超過50%,進入工業化中期50%-60%的區間,但比工業化後期至少低10個百分點。因此,從城市化水平來看,中國剛剛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初級階段。可見,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後於工業化的整體進程。

基於人均GDP指標,中國處於工業化後期,但購買力平價人均GDP高估了工業化發展水平;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後期的初級階段;從就業結構看,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從城市化水平來看,剛剛進入工業化中期門檻,但由於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城市化率統計存在低估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偏差。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工業化處於中期階段,但向後期過渡特征明顯,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工業化。理論上不存在工業化“中後期”的階段劃分。所謂“中後期”,是指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過渡。

  • 上一篇:美國大學排名前10
  • 下一篇:愛寵國度答案+智力搜索所有答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