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的免死金牌真的存在嗎?它始於哪個朝代?誰是第壹個得到它的人?

古代的免死金牌真的存在嗎?它始於哪個朝代?誰是第壹個得到它的人?

“丹書帖券”,俗稱“免死牌”。最早見於《楚漢春秋》(西漢陸賈著,其書已佚)和《楚漢春秋》十二語錄:“凡初為高皇帝所封者,賜丹書鐵券”,而漢高祖紀的書稱為“丹書鐵契”,應是同壹物的不同名稱。當時的碑文是“使黃河如帶,泰山如尖山,漢代有祠堂,故無絕世。”

自漢代以來,《丹書鐵券》代代相傳,幾乎每個朝代、每個世代都有。“鐵券”原來是刻在券面上,再灌以朱砂,所以叫“丹書鐵契”。梁用銀子寫了字,即“銀券”。隋代用金寫字,又稱“金券”、“金書”,所以後人也稱“鐵券”為“金書鐵券”。

明朝也不例外。在明代歷史上,鐵券有幾種不同的名稱——世券、專利券、公券、博券、侯券、英雄券等等。

史明禦府之司:“英雄鐵票:洪武二年,太祖欲封英雄,議為鐵票,未定制。又或者說,臺州人錢收藏了王唐寵贈送的鐵券,派使臣去取,因作風問題而虧本。其制如瓦,第壹為七。公二等:高壹尺,寬壹尺六寸五分;壹個高九英寸五分鐘,寬壹英尺六英寸。侯三等:壹個高九寸,寬壹尺五寸五分;壹個是八英寸五分高,壹英尺五英寸寬;壹個高八英寸,寬壹英尺四英寸五分鐘。二等:壹個是七寸五分高壹尺三寸五分寬;壹個是六英寸五分高,壹英尺兩英寸五分寬。刻壹份詳細的簡歷和人情次數,記錄他的功績;為了防止走得太遠,應該刻上免罪減罪的數字。這些字嵌在金子裏。每九十七對,各分為兩部分,左授予功臣,右藏於內府,使其合而為壹,以取信於人。三年六俠,二十八侯,鐵券。男: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盛豐、鄧禹、常茂。侯:唐鶴、唐生宗、盧仲衡、周德興、華雲龍、顧實、耿秉文、、、、鄭宇春、費菊、吳亮、吳震、、、、、、、康多、朱良祖、傅有德、胡梅、韓正、黃彬。二十五年,改制鐵券,贈予傅友德、、耿秉文、及已故的、、、穆時英等八人。永樂之初,也有捐助者,捐助京南。”

《萬歷業編,券內外黃》:“公、侯、伯拜,皆賜鐵券,形如瓦,面上鐫刻字,身及子孫免死之次數。質如翡翠,不似鐵。所有的字都是金色的。左右各有兩個關隘,壹個供主收貯,壹個供藏府加封拍照。所謂免死,除了謀反,所有死罪都免。然而,豁免後,它將是皮革爵格魯,它不允許繼續密封。掩護他的生活。這是去問世爵老爺們,他們的話都壹樣。”

現存明代“丹書鐵券”是明英宗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贈送給青海省地方官萊文·伯利文的鐵券。鐵券現藏青海省博物館。1999去西藏路過西寧的時候有幸親眼看到。此券高36.5cm,寬22cm,重1.3 kg。正面錯別字195個,其中“...我已經吃了壹千塊石頭,但我還是跟妳發誓:如果我犯了除謀反之外的死罪,我就饒妳壹次,以酬謝妳……”券的背面,有壹行楷書:“如果妳犯罪,米露根本不會給。”與《明史·禦府誌司》所載伯爵“鐵票”的規定及《萬錄》所編左右票內外發黃相比較,證明《史記》基本準確。

1996年9月2日,郵電部發行《中國古代檔案館藏》特種郵票1壹套4枚,其中第三枚設計使用了這張“鐵券”的實物照片。

在明朝,不是所有的爵位都給券和米露,但王守仁(王陽明)被封為爵士。《明史·王守仁傳》:“論功勛,特立光祿博士、朱郭、新建伯。壹歲遺傳壹千石。但是,鐵券是不給的。老魯不給。”

被搶券的人也不在少數,比如明初第壹功臣李善長,死時獲得爵位,武定侯的曾孫郭勛...

現存最早的“鐵券”是《明史·禦府誌四》中記載的“唐代吳越王賜鐵券”,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我沒有親眼見過這個物體。現在摘錄周的《最早的勛章——丹書鐵券》說:“現存最早的鐵券是鐵券,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這張“鐵券”是公元897年,唐昭宗葉莉送給我鎮海鎮東使錢繆的。'鐵券'由鐵制成,形似瓦片,長29.8cm,寬52cm,厚2.41cm,重約132。上面嵌有350個金字,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非常笨拙,現金字符大多被剝離。它的主要內容是記錄吳越國王錢繆征服常東的功績。"

  • 上一篇:明代嚴嵩傳及其全文翻譯
  • 下一篇:中國十大最美旅遊景點,中國最美旅遊景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