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什麽是兩極格局?

什麽是兩極格局?

從時間上看,兩極格局存在於20世紀50年代初,以1990年德國統壹而告終。表現為以美蘇為首的北約和華約的軍事對抗,對第三世界的爭奪,相互的經濟禁運和封鎖,軍備上的瘋狂競爭,企圖取得戰勝對手的優勢,意識形態上的相互攻擊。

總的來說,就是美蘇兩大集團在世界權力格局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相互敵視,相互對抗,卻無法戰勝對手的世界權力劃分局面。

(1)戰後初期的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是雅爾塔體系建立的背景,即歷史條件和必然性。從資本主義世界看,西歐國家的普遍衰落和美國躍居世界霸權的巔峰,取代英法成為世界霸主。從世界社會主義勢力來看,二戰後蘇聯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為唯壹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戰後初期的國際關系是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這個新的世界格局是以雅爾塔體系為基礎的,所以雅爾塔體系建立的過程也是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雅爾塔體系的基本原則是通過二戰後期以雅爾塔會議為代表的壹系列重要國際會議制定的。根據這壹基本原則,戰後世界大國重新劃分了世界政治版圖和勢力範圍,即建立了國際關系新格局。這種新的國際關系模式就是雅爾塔體系。

雅爾塔體系是美英蘇相互讓步和妥協的產物,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力量對比既成事實起到了固定作用。它對戰後國際關系的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特別是大國強權政治的特點,給以後的世界帶來了很多紛爭和動蕩。

壹戰前,世界格局的重心壹直在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有美英爭奪世界領導權的鬥爭,但優勢還是在西歐。二戰後,美蘇在國際關系格局中獲得主導地位,分別成為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東方集團的盟友,形成兩極格局,美蘇矛盾成為國際關系的主要矛盾。美蘇兩極格局取代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世界格局。

美蘇由戰時同盟轉為對抗,既有意識形態因素,也有國家利益的原因。

(2)聯合國作為當代世界最大、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組織,在解決國際爭端中的緩沖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中小國家和第三世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的今天。但在聯合國成立初期,聯合國實際上是被美國操縱的,壹度成為美國對外侵略擴張和推行其世界霸權政策的工具。《聯合國憲章》是指導國際關系的重要國際法文件。

(3)紐倫堡審判是由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組成的法庭進行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對戰犯的法律制裁,也是國際法發展的壹個裏程碑。這是壹次公正的審判。東京審判由中、蘇、美、英等11國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主持,但由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領銜。總的來說,也是壹次公正、正義的審判,但由於美國的保護,審判也留下了壹些瑕疵,壹些殺害中國人民的日本戰犯逃脫了審判。

(4)自近代以來,國際關系發生了幾次演變。每壹次,都是因為世界各種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從而打破了原有國際格局的平衡,出現了新的格局。第壹次是19世紀初出現的維也納體系。曾經,歐洲大陸的列強是“均勢”的。憑借強大的工業實力,英國占據了極大的優勢,並擁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第二次是壹戰後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出現了美英爭霸的國際關系格局。此時的英國雖然被戰爭削弱,但仍保持著強大的海上優勢和龐大的殖民地。美國的經濟實力雖然大大增強,但還沒有達到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美蘇兩極世界格局。這是戰後美國經濟實力擴張和蘇聯軍事政治實力增強造成的。

(5)蘇聯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在社會主義運動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高度集權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弊端越來越明顯。這壹制度始於20世紀30年代(請回顧第壹章第四節中的相關部分),在大規模集體化和工業化時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恢復時期發揮了有效作用。同時,對斯大林個人的崇拜和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破壞,加上文藝界和學術界批判運動中的偏向,這些缺陷和弊端都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進壹步發展,嚴重影響了人民正常的民主生活,造成了國家政治生活的畸形。

(6)人民民主國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由* * *生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經濟上多種所有制成分並存的國家。這些國家在無產階級和非無產階級勞動群眾以及壹些進步的非工人階級之間建立了政治聯盟,對反動派和反動派實行專政。雖然經濟上已經建立了公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個體經濟仍然存在。戰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是國內革命和蘇聯援助相結合的結果。東歐國家與蘇聯結成社會主義聯盟也是歷史的必然。而東歐國家照搬蘇聯高度集權的經濟政治制度模式,蘇聯將東歐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強行推行自己的模式,為日後東歐國家國民經濟的整體提升和政局的長治久安埋下了隱患。

(7)亞洲四國在走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道路時有不同的特點。早在上世紀20年代,蒙古就取得了革命的勝利,1924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然而,蒙古人民共和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得到了中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承認。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為界,在朝鮮勞動黨領導下在北方開展人民民主革命,於1948年9月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方首先建立了大韓民國,並與美國結盟。越南民主共和國是在越盟發動“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獨立後,於9月2日1945成立的。之後越南人民又和法國打了九年,直到1954年奠邊府戰役才結束。根據日內瓦協議的規定,越南以北緯17度線為臨時分界線,分為南北兩部分。北方由越南生產黨控制,南方由美國支持的南越政權控制。中國人民在中國* * *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推翻了美國支持的國民黨反動統治,於1949 10 1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需要註意的是,二戰後亞洲四國的不同特點與雅爾塔體系密切相關,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可見壹斑。

(8)東方集團的出現,對於鞏固社會主義成果,支持民族解放鬥爭,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世界和平,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國際舞臺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註意壹個史實:東歐先後建立了八個人民民主國家,分別是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而在歐亞崩潰的東方集團,東歐只有七個國家,因為南斯拉夫在1948年6月被蘇聯通過九國* * *生產黨和工人黨的情報局驅逐出東方集團。亞洲有四個國家:中國、朝鮮、越南、蒙古,壹個* * *是12個國家。學習的時候也要註意課本上的相關地圖。

(9)戰後的經濟和軍事優勢使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脹,但蘇聯的影響和世界各國人民不斷擴大的革命運動成為美國稱霸世界計劃的主要障礙。但由於蘇聯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美國不敢貿然越過二戰時雙方劃定的勢力範圍。與此同時,美蘇雙方都不願意也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就重燃戰火,以至於再次卷入壹場新的全球戰爭。因此,美國采取了以“遏制”蘇聯為核心的“冷戰”政策。“冷戰”是指除戰爭以外的壹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

“杜魯門主義”的出現,標誌著美國政府全面“遏制”蘇聯的“冷戰”開始,是美國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馬歇爾計劃絕不僅僅是壹個經濟援助計劃。以“復興歐洲”為名,用經濟手段穩定資本主義地位,控制西歐,達到“遏制”蘇聯的目的。因此,它本質上是杜魯門主義的大規模應用,是美國“冷戰”政策的組成部分。為了鞏固和“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美國還積極策動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為戰後初期美國“遏制”蘇聯、推行“冷戰”政策、爭奪世界霸權的工具。

(10)“北約”和“華約”兩極格局的形成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壹方面,兩大集團逐漸演變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工具,兩個大國的爭鬥導致世界長期動蕩不安;另壹方面,由於兩大軍事集團勢均力敵,誰也不敢輕易動武,從而避免了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大戰的爆發。

(11)“柏林危機”是戰後美蘇冷戰的第壹個高潮,是“冷戰”加劇的重要表現。德國的分裂是美蘇對抗和“冷戰”的結果,美國的霸權政策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

(12)美國的霸權政策在亞洲主要表現為“熱戰”,發動局部戰爭,突出表現為入侵朝鮮和越南的戰爭。

要了解“特種戰爭”和“局部戰爭”的區別,結合教科書中引用的肯尼迪的言論,理解美國侵略越南的目的。壹場“特戰”,就是美國出錢買槍派顧問訓練當地反動軍隊,用反革命“遊擊隊”對付人民遊擊隊,把農村居民趕進“戰略村”,切斷遊擊隊和人民群眾的聯系。“局部戰爭”是“特種戰爭”的升級,是擴大越南戰爭規模,轟炸越南北部地區。在南越,美國直接派兵參戰。

(1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亞洲各國除日本外都淪為帝國主義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所以亞洲各國人民對民族獨立有著強烈的願望。二戰結束後,日本在亞洲各國的殖民地崩潰,但英、法、荷、美等帝國主義卷土重來,企圖恢復過去的殖民統治。這樣,亞洲各國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其中最突出的有:印度尼西亞的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以色列的建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標誌著英國對印度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對英帝國主義是壹個沈重的打擊。而對印度的分治,則是英帝國主義“分而治之”政策的結果,反映了英國繼續控制這壹地區的企圖,分治也是南亞次大陸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在巴勒斯坦地區,由於英美的介入,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民族矛盾加劇。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聯合國通過了建立壹個阿拉伯國家和壹個猶太國家的決議。結果1948年5月以色列國宣告成立,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卻遲遲沒有成立。時至今日,“巴勒斯坦問題”仍然是尚未徹底解決的國際問題之壹,也是中東動蕩的根源。

(14)北非是二戰中反法西斯的重要戰場之壹。從戰後初期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這裏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這壹時期民族獨立運動的重要事件包括埃及建立和收復蘇伊士運河的鬥爭以及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戰爭。

1956當最後壹批英軍撤離後,英國對埃及長達70多年的殖民占領結束,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回顧時,要把握埃及從開鑿運河到將其國有化的史實。蘇伊士運河是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主要航運路線。1856年,法國獲得開鑿運河的權利,規定埃及提供土地和無償勞動,運河租借99年後歸還埃及。運河的修建始於1859,歷時10年,於1869年正式通車。1875年,由於資金困難,埃及被迫將44%的運河股份低價出售給英國。從那以後,這條運河壹直在英國和法國的控制之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獨立後收回運河主權時,英國不甘心失敗。同年10年,支持以色列入侵埃及西奈半島,並以“保護”運河為借口,與法國壹起出兵埃及,入侵運河地區。同年年底,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侵略軍被迫撤出,埃及最終實現了蘇伊士運河國有化。

(15)亞非會議是歷史上第壹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會議,它標誌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主宰亞非國家人民命運的時代的結束。標誌著亞非國家開始作為壹支新的政治力量獨立登上國際政治舞臺。這次會議進壹步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友好合作和團結;從此,許多中小國家開始擺脫大國的控制,走上了團結合作、維護自身利益的道路。因此,這次會議是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亞非會議所體現的團結反帝、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

  • 上一篇:新加坡建築
  • 下一篇:宋徽宗生平的詳細年表。他什麽時候開的蔡京?六大盜是什麽時候激活的?以上,都應該是公元年。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