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水觀音閣的歷史演變

水觀音閣的歷史演變

據《南昌縣誌》記載,杏花樓建於唐代,明朝年間(公元1506 ~ 1521),寧王朱在此為其妻修建梳妝臺。婁飛,上饒人,明代著名才女。她對鋼琴、象棋、書籍和繪畫了如指掌,尤其是她的書法。相傳她可以用頭發蘸墨寫字,興化樓前兩塊巨型石牌上的“屏”字和“漢”字就是她的頭發寫的。

朱謀反失敗後,萬歷年間(公元1537 ~ 1621),丞相張騫將此地辟為別墅,改名“杏花樓”,內有“無雲閣”。著名戲曲大師湯顯祖,劉應秋、吳應斌等文人墨客,與老師遊戲,著書說,成立“杏花樓社”,撰寫《閑雲集》,是文人雅士休息聚會的場所。清朝初期,居民們在婁飛的西邊建了壹座寺廟。清乾隆五十三年,改稱“觀音閣”,又因擇水,俗稱“水觀音閣”。解放前,著名老藝術家範青雲、畫家傅抱石、徐悲鴻等都曾在此居住或刻繪。

杏花樓是由四道風火墻隔開的中間兩層廳堂建築,單層廂房,白墻白瓦,花梁竹柱,兩側懸掛壁畫式的構築物。外觀上有重疊的階梯狀馬頭墻,挑檐上翹,高低錯落,層次分明,配以輕盈多變的石花墻,盡顯古樸風格。湖心島以太湖石裝飾,小徑曲折繞樓,是壹座極具江南風情的亭子。南昌市地名辦龔敏春:從南昌地名分析,觀音閣最早叫“因為是尼姑庵”,後來作為古人居住的別墅叫“杏花樓”,後來又叫“觀音閣”。南昌畫院要恢復“杏花樓”這個名字,我不會反對,只要不是杜撰的名字。南昌市地名辦顧問陶正端看了壹張南昌古地圖,發現婁飛的梳妝臺不在南湖,而是在墩子塘,相距數百米。然而南昌歷史上只有壹個叫梳妝臺的地方。所以在對待歷史事物的時候,不要輕易肯定或者否定,不要認為自己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它允許更多的單詞共存。

南昌軼事資料古亭因婁飛而初名“梳妝臺”(又名粉臺),後為張騫所建,改名“興化樓”,內有“雲亭”。清朝時,曾舉行過壹次募捐活動來祭祀(朱謀反失敗,投江自盡)。根據民間傳說,水觀音是婁飛的化身。可見,名為“杏花樓”的古亭,歷史比“水觀音亭”還要悠久。清高宗五十三年(1788),和尚郭川集資重修寺廟,改名為“觀音閣”。觀音閣位於湖邊,那裏有荷花。所以俗稱“水觀音閣”。但重修後的觀音閣香火不旺。清初詩人陳允恒曾寫過壹首詩,形容“人越來越少,鬼在發光”

民國時期,興化塔和觀音閣逐漸失修。1916年,以張嘉佑、包法鑾為首的南昌同德善堂開始籌劃重修觀音閣,1918年完成整修。1927年,南昌八壹起義時,杏花樓和觀音閣成為起義軍攻擊駐守宮媛(今八壹公園)敵軍的壹個戰鬥點。

據史料記載,杏花樓壹直是英濤小學和省文管會的教學和辦公場所。文革期間,觀音閣被毀。1983年,杏花樓劃歸南昌畫院管理。經過全面改造,南昌書畫圈是創作、交流、展覽的重要場所。2006年底,杏花樓被江西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南昌畫院辦公室主任周景偉介紹,早在2002年,南昌策劃推廣全市公交旅遊精品線路時,就向南昌公交公司提出建議,希望將這個站牌上標註的“水觀音閣”改為“杏花樓”。同時也向市地名辦做了反映,可惜最後未能如願。時至今日,路過南湖的33路、229路公交車站牌上仍有“水觀音亭”字樣。

“《蔔城名記》裏有壹句詩:‘婁飛的梳妝臺在哪裏?據傳,遺址在湖中央。道教居民貪圖福利,集資建亭供奉觀音。“可見杏花樓和觀音閣的建造歷法是不同的。前者是明朝以前,後者是清朝以後。朝向也是用墻分為東西,各自獨立。既然後者已不存在,我們就應該展示前者的輝煌歷史。”周經緯堅持道。觀點二:第壹,觀音閣說了南昌畫院的事情,南昌市滕王閣管理處主任宗久其表達了相反的觀點。

宗九奇說,從史料來看,原來的“杏花樓”是“觀音閣”建築的壹部分,唐代初建時是這樣的。而且當時的杏花樓叫閑雲閣,後來改名杏花樓。也就是說,它比杏花樓更早叫觀音閣,南昌畫院還沒搞清楚這段歷史。如今南昌知道它叫“水觀亭”而不是“杏花樓”。基於這兩點,水觀音亭沒必要改名杏花樓,也不能為了尊重歷史而改。

  • 上一篇:成為壹只浣熊意味著什麽?朱穆黃澍成語的造句和典故
  • 下一篇:杭州古代愛情表演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