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廣東騎樓的歷史

廣東騎樓的歷史

18世紀下半葉,英國人來到了印度南部的李炳然庫普爾,那裏的氣候非常炎熱,讓英國人極其難受。於是,他們在屋前加了壹條遊廊,擋住強光,營造了壹個比較涼爽的環境,很快被當地人模仿,稱為“遊廊”,英國人稱之為遊廊。這種以遮陽為主要功能的“遊廊式建築”,隨著英國殖民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經過南亞、東南亞、東北亞傳到中國。鴉片戰爭後傳入香港、廣州,後北上廈門,西至廣西。可見騎樓建築是壹種結合了歐洲建築和東南亞地域特色的建築形式。騎樓是廣州獨特的建築形式。廣州騎樓的大規模建設始於20世紀20年代,在《民國廣州禁止建築路表》(11)和《民國禁止建築條例》(19)的指導下,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格局。上世紀90年代,廣州沈迷於大規模建設,先後拆除了包括中山路、包華路、解放路、623路在內的大量騎樓,對歷史景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壞。進入21世紀後,廣州對騎樓街區的拆遷進行了嚴格限制,騎樓街區的保護在正在編制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占據了相當大的篇幅。江門江門也有騎樓,現在已經成為江門壹條長堤的街道。臺山,壹個縣級市,隨著華僑的投資,騎樓多了洋氣,卻缺少維修保養,漸漸陳舊。汕頭市原升平區(現金平區)幾乎全部建有五尺,是中國大陸最大的騎樓群,但鮮為人知。澄海區中山路(當地人所謂的鞋街)原本兩邊各建五尺,現已拆除重建。朝陽區棉城也有壹棟五腳樓,但很難找。潮南區梁穎鎮(南山管理局舊址,縣級單位)紫雲路、中山路、南京路等鎮都鋪了五尺,陳店鎮中華路附近也有不少五尺。潮州湘橋區的傳統商業街,如太平路、義安路、昌黎路、西馬路等,大多建有五尺。揭陽市榕城區中山路的臨街建築,大部分都是五尺見方。
  • 上一篇:為什麽日本人喜歡吃魚?是因為魚太多了嗎?
  • 下一篇:歷史上有姜子牙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