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誰來介紹壹下周國平的平生,婚戀及現狀

誰來介紹壹下周國平的平生,婚戀及現狀

這裏是他的博客:/m/zhouguoping

推薦您去看看~~

以下是您要的資料:

1945年生於上海

1950年入學於上海市紫金小學

1956年入學於上海市成都中學

1959年入學於上海市上海中學

1962年入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農場勞動壹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

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壹個父親的劄記》、《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周國平有讀書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時代便已見端倪。因為“那是壹個求知欲洶湧勃發的年齡”,無須名著佳篇,隨便壹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周國平對書籍的強烈好奇:“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壹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裏面講述了壹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他眼饞心癢。

周國平在考上北大哲學系後,盡管哲學是“淩駕於壹切科學的科學”,但他對課外書還是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上課時,課桌上擺著艾思奇編的教科書,課桌下卻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蔔生等文學家的著作。與此同時,他還醉心於寫詩,寫日記,積累感受。“現在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並非徒勞。”周國平平靜地說,“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

周國平不但嗜愛讀書,而且有購書和藏書的癖好。他說:“事實上,在書的樂趣中,購和藏占了相當壹部分。愛書的朋友聚到壹起,說起自己購得壹本好書時的那份得意,聽到別人藏有壹本好書時的那股羨慕,就是明證。”談及逛舊書店的種種樂趣,周國平興致盎然:“當我偶爾從舊書店或書市廉價買到從前想買而錯過或嫌貴而卻步的書時,感到有過節壹般的快樂,那份快樂簡直不亞於富賈壹舉買下整座圖書館的快樂。”由於在購書過程中傾註了心血,交織著情感,因此,愛書的周國平即使在別的方面慷慨大度,對於書卻總不免有幾分吝嗇。他說,這緣於“每個愛書的人想必都體會過借書與人時的復雜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壹旦借出,就朝夕盼歸,萬壹有去無回,就像死了壹位親人壹樣,在心中為它築了壹座緬懷的墓。”

因此,周國平總喜歡把書比作“友人”或“伴侶”。他說常置案頭的“座右書”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說翻開新書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為自己搜尋新的伴侶,而隨手打開壹本熟悉的書則像是不期而遇壹位老友。他還借吉辛之口嘆息那些無緣再讀壹遍的好書如同從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臨終時記起它們,“這最後的訣別之中將含著怎樣的惋惜”!

當今有不少愛讀書的人,讀到後來,有壹天自己會拿起筆來寫書,周國平也是其中之壹。由於勤奮筆耕,他現已成為壹位著名的散文家。周國平告訴記者:“我承認我從寫作中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並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占了我的讀書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作畢竟是壹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發願,今後要少寫多讀,人生幾何,我不該虧待了自己。”

周國平自選集:

第壹篇 散文(1983~1990)

我並不主張對蘇格拉底哲學作過高評價。他把哲學的註意力移向人生,誠然是壹大功績,但 他進而把人生問題歸結為倫理道德,視野又未免狹窄了。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自選集序

詩人的執著和超脫(1)

詩人的執著和超脫(2)

幸福的悖論(1)

幸福的悖論(2)

幸福的悖論(3)

每個人都是壹個宇宙(1)

每個人都是壹個宇宙(2)

每個人都是壹個宇宙(3)

活著寫作是多麽美好(1)

活著寫作是多麽美好(2)

活著寫作是多麽美好(3)

女性拯救人類

我的家園在理論和學術之外

人與書之間

困惑與坦然

尋求智慧的人生

在義與利之外

性愛五題(1)

性愛五題(2)

旅+遊=旅遊?

藝術·技術·魔術

從擠車說到上海不是家

愛書家的樂趣(1)

愛書家的樂趣(2)

悲觀·執著·超脫(1)

悲觀·執著·超脫(2)

第二篇 散文(1991~1992)

人生有許多時光是在等中度過的。有千百種等,等有千百種滋味。等的滋味,最是 壹言難盡。

等的滋味(1)

等的滋味(2)

孔子的灑脫

人生貴在行胸臆(1)

人生貴在行胸臆(2)

父親的死

平淡的境界(1)

平淡的境界(2)

智慧的誕生(1)

智慧的誕生(2)

智慧的誕生(3)

失去的歲月(1)

失去的歲月(2)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1)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2)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3)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4)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5)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6)

智者的最後弱點(1)

智者的最後弱點(2)

女人和哲學

男人眼中的女人(1)

男人眼中的女人(2)

男人眼中的女人(3)

調侃婚姻

自我二重奏(1)

自我二重奏(2)

自我二重奏(3)

《今天我活著》序

探究存在之謎(1)

探究存在之謎(2)

探究存在之謎(3)

第三篇 散文(1993~1996)

由丟車引發這麽多議論,可見還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樂意承認。試 想,對於人生中種種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財,大至死亡,沒有壹點阿Q精神行嗎?由社會 的眼光看,盜竊是壹種不義,我們理應與之作力所能及的鬥爭,而不該擺出壹副哲人的姿態 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會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根本道理,世風是否會好壹些呢?那麽, 這也許正是我對不義所作的壹種力所能及的鬥爭罷。

習慣於失去

時光村落裏的往事

何必溫馨

"沈默學"導言

永遠未完成(1)

永遠未完成(2)

寬松的婚姻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愛情不風流

心疼這個家

救世和自救(1)

救世和自救(2)

康德、胡塞爾和職稱

消費=享受?

車 窗 外(1)

車 窗 外(2)

被廢黜的國王

在沈默中面對

有所敬畏

奢侈品的不便

私人寫作(1)

私人寫作(2)

私人寫作(3)

婚姻反思錄(1)

婚姻反思錄(2)

點 與 面(1)

點 與 面(2)

點 與 面(3)

人不只屬於歷史

給成人讀的童話(1)

給成人讀的童話(2)

苦難的精神價值

第四篇 散文(1997~1998)

並肩行走人們常常說,人與人之間,尤其相愛的人之間,應該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 此透明,心心相印。

名人和明星

在黑暗中並肩行走

侯 家 路

臨終的蘇格拉底

《李白與杜甫》內外

讀書的癖好

回到世界名著

"天人合壹"與生態學

小說的智慧(1)

小說的智慧(2)

小說的智慧(3)

小說的智慧(4)

小說的智慧(5)

小說的智慧(6)

小說的智慧(7)

小說的智慧(8)

孤獨的價值(1)

孤獨的價值(2)

孤獨的價值(3)

現代技術的危險何在?(1)

現代技術的危險何在?(2)

生命中的無奈

報應

"己所欲,勿施於人"

婚姻中的愛情

世上本無奇跡

都市裏的外鄉人

人人都是孤兒

記住回家的路

愉快是基本標準

另壹個韓愈

樹下的老人

勇氣證明信仰(1)

勇氣證明信仰(2)

醫學的人文品格(1)

醫學的人文品格(2)

第五篇 散文(1999~2001)

街道上站著許多人,壹律沈默,面孔和視線朝著同壹個方向,仿佛有所期待。 我也朝那個方向看去,發現那是壹所小學的校門。那麽,這些肅立的人們是孩子們的家長了 ,臨近放學的時刻,他們在等待自己的孩子從那個校門口出現,以便親自領回家。

安靜的位置

父母們的眼神

讓世界適合於小王子們居住

紀念所掩蓋的

人類的敦煌(1)

人類的敦煌(2)

精子與卵子

好夢何必成真

成功的真諦

南極素描(1)

南極素描(2)

南極素描(3)

在維納斯腳下哭泣(1)

在維納斯腳下哭泣(2)

向教育爭自由

靈魂的在場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小康勝大富

讀魯迅的不同眼光

周國平的《只有壹個人生》內容

只有壹個人生,勇敢活壹次,誰說不可以!

人壹輩子只想壹個問題,這個問題壹視同仁無可回避地擺在每個人面前……

悲觀·執著·超脫

人的壹生,思緒萬千。然而,真正讓人想壹輩子,有時想得驚心動魄,有時不去想仍然牽腸掛肚,這樣的問題並不多。透底地說,人壹輩子只想壹個問題,這個問題壹視同仁無可回避地擺在每個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壹輩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來,許多年裏糾纏著也連綴著我的思緒的動機始終未變,它催促我閱讀和思考,激勵我奮鬥和追求,又規勸我及時撤退,甘於淡泊。倘要用文字表達這個時隱時顯的動機,便是壹個極簡單的命題:只有壹個人生。

如果人能永遠活著或者活無數次,人生問題的景觀就會徹底改變,甚至根本不會有人生問題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為壹個問題,前提是生命的壹次性和短暫性。不過,從只有壹個人生這個前提,不同的人,不,同壹個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結論。也許,困惑正在於這些彼此矛盾的結論似乎都有道理。也許,智慧也正在於使這些彼此矛盾的結論達成辯證的和解。

無論是誰,當他初次意識到只有壹個人生這個令人傷心的事實時,必定會產生壹種幻滅感。生命的誘惑剛剛在地平線上出現,卻壹眼看到了它的盡頭。壹個人生太少了!心中湧動著如許欲望和夢幻,壹個人生怎麽夠用?為什麽歷史上有好多帝國和王朝,宇宙間有無數星辰,而我卻只有壹個人生?在帝國興衰、王朝更叠的歷史長河中,在星辰的運轉中,我的這個小小人生豈非等於零?它確實等於零,壹旦結束,便不留壹絲影蹤,與從未存在過有何區別?

捷克作家昆德拉筆下的壹個主人公常常重復壹句德國諺語,大意是:"只活壹次等於未嘗活過。"這句諺語非常簡練地把只有壹個人生與人生虛無畫了等號。

近讀金聖嘆批《西廂記》,這位獨特的評論家極其生動地描述了人生短暫使他感到的無可奈何的絕望。他在序言中寫道:自古迄今,"幾萬萬年月皆如水逝、雲卷、風馳、電掣,無不盡去,而至於今年今月而暫有我。此暫有之我,又未嘗不水逝、雲卷、風馳、電掣而疾去也。"我也曾想有作為,但這所作所為同樣會水逝、雲卷、風馳、電掣而盡去,於是我不想有作為了,只想消遣,批《西廂記》即是壹消遣法。可是,"我誠無所欲為,則又何不疾作水逝、雲卷、風馳、電掣,頃刻盡去?"想到這裏,連消遣的心思也沒了,真是萬般無奈。

古往今來,詩哲們關於人生虛無的喟嘆不絕於耳,無須在此多舉。悲觀主義的集大成當然要數佛教,歸結為壹個"空"字。佛教的三項基本原則(三法印)無非是要我們由人生的短促("諸行無常"),看破人生的空幻("諸法無我"),從而自覺地放棄人生("涅寂靜")。

人要悲觀實在很容易,但要徹底悲觀卻也並不容易,只要看看佛教徒中難得有人生前涅,便足可證明。但凡不是悲觀到馬上自殺,求生的本能自會找出種種理由來和悲觀抗衡。事實上,從只有壹個人生的前提,既可推論出人生了無價值,也可推論出人生彌足珍貴。物以稀為貴,我們在世上最覺稀少、最嫌不夠的東西便是這遲早要結束的生命。這唯壹的壹個人生是我們的全部所有,失去它我們便失去了壹切,我們豈能不愛它,不執著於它呢?

誠然,和歷史、宇宙相比,壹個人的生命似乎等於零。但是,雪萊說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國興衰、王朝更叠何足掛齒!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運轉與歸宿又算得了什麽!"面對無邊無際的人生之愛,那把人生對照得極其渺小的無限時空,反倒退避三舍,不足為慮了。人生就是壹個人的疆界,最要緊的是負起自己的責任,管好這個疆界,而不是越過它無謂地悲嘆天地之悠悠。

古往今來,盡管人生虛無的悲論如縷不絕,可是勸人執著人生愛惜光陰的教誨更是諄諄在耳。兩相比較,執著當然比悲觀明智得多。悲觀主義是壹條絕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虛無,想壹輩子也還是那麽壹回事,絕不會有柳暗花明的壹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樂趣。不如把這個虛無放到括號裏,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壹個人生,世人心目中值得向往的東西,無論成功還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無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緊迫的心情和執著的努力,把這壹切追求到手再說?

可是,壹味執著也和壹味悲觀壹樣,同智慧相去甚遠。悲觀的危險是對人生持厭棄的態度,執著的危險則是對人生持占有的態度。

所謂對人生持占有的態度,倒未必專指那種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行徑。弗羅姆在《占有或存在》壹書中具體入微地剖析了占有的人生態度,它體現在學習、閱讀、交談、回憶、信仰、愛情等壹切日常生活經驗中。據我的理解,凡是過於看重人生的成敗、榮辱、福禍、得失,視成功和幸福為人生第壹要義和至高目標者,即可歸入此列。因為這樣做實質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壹種占有物,必欲向之獲取最大效益而後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寧說,它是僥幸落到我們手上的壹件暫時的禮物,我們遲早要把它交還。我們寧願懷著從容閑適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淩駕於壹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只是過眼煙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別。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壹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壹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體驗。

我們不妨眷戀生命,執著人生,但同時也要像蒙田說的那樣,收拾好行裝,隨時準備和人生告別。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這樣壹種執著有悲觀墊底,就不會走向貪婪。有悲觀墊底的執著,實際上是壹種超脫。

我相信壹切深刻的靈魂都蘊藏著悲觀。換句話說,悲觀自有其深刻之處。死是多麽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這只能用怯懦或糊塗來解釋。用貝多芬的話說:"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憐蟲!"

當然,我們可以補充壹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憐蟲!"真正深刻的靈魂決不會沈溺於悲觀。悲觀本源於愛,為了愛又竭力與悲觀抗爭,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創造,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過,深刻更在於,無論獲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內心蘊藏的悲觀,因而終能以超脫的眼光看待這成功。如果壹種悲觀可以輕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斷定那不是悲觀,而只是膚淺的煩惱。

超脫是悲觀和執著兩者激烈沖突的結果,又是兩者的和解。前面提到金聖嘆因批"西廂"而引發了壹段人生悲嘆,但他沒有止於此,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讀到他批的"西廂"了。他太愛"西廂",非批不可,欲罷不能。所以,他接著筆鋒壹轉,寫道:既然天地只是偶然生我,那麽,"未生已前非我也。既去已後又非我也。然則今雖猶尚暫在,實非我也。"於是,"以非我者之日月,誤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誤而供我之揮霍可也。"總之,我可以讓那個非我者去批"西廂"而供我作消遣了。他的這個思路,巧妙地顯示了悲觀和執著在超脫中達成的和解。我心中有悲觀,也有執著。我愈執著,就愈悲觀,愈悲觀,就愈無法執著,陷入了二律背反。我幹脆把自己分裂為二,看透那個執著的我是非我,任他去執著。執著沒有悲觀牽肘,便可放手執著。悲觀揚棄執著,也就成了超脫。不僅把財產、權力、名聲之類看作身外之物,而且把這個終有壹死的"我"也看作身外之物,如此才有真正的超脫。

由於只有壹個人生,頹廢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墮入悲觀的深淵。執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熱望。兩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智慧是在兩者之間,確切地說,是包容了兩者又超乎兩者之上。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統壹。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虛無,又用零否定全,以約束貪欲,智慧仿佛走著這螺旋形的路。不過,這只是壹種簡化的描述。事實上,在壹個熱愛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的真相的人心中,悲觀、執著、超脫三種因素始終都存在著,沒有壹種會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於它們此消彼長的動態平衡之中。我不相信世上有壹勞永逸徹悟人生的"無上覺者",如果有,他也業已涅成佛,不再屬於這個活人的世界了。

1990?10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 上一篇:你在面试时见过最奇葩的事情是什么?
  • 下一篇:皮涼鞋怎樣清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