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東坡支林:天才的遊戲筆

東坡支林:天才的遊戲筆

《東坡支林》是蘇軾寫的壹部散文集,記錄了他被貶到湖州、黃州、杭州、嶺南徽州、儋州、海南等地時發生的事情。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後人可以把它分為姬友、鄉愁、修養、疾病、紀念碑、蔔居、亭和人。

我選擇了市面上廣為流傳的版本閱讀,體會到壹個蘇軾的真性情,不禁被蘇軾曠達幽默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

眾所周知,蘇東坡的壹生可謂跌宕起伏,所遭受的政治打擊是巨大的,創傷是深刻的。《東坡支林》中的這些筆記大部分是在他生命的暮年寫的,這使人們在主人公垂死和年老時產生壹種失落感。

但如果妳以這種心情看這本書,想對東坡表示同情或憐憫,恐怕要失望了。蘇東坡不是柳宗元。柳宗元坎坷的壹生,讓他看著冰冷的山河,水水刺骨。讀他的文章,讓人仿佛置身於刺骨寒冷的六月冰室。但蘇東坡天生的樂觀和後天的調整,讓他寫的這些遊記,沒有壹點憐憫和抱怨的感覺。相反,它們帶給讀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我想這和他遊記中對自然景觀的反思是分不開的。

王國維曾說,“壹切風景詞都是情話”。在《遊白水疏附國》中,蘇東坡記錄了他和小兒子蘇果遊覽白水度假村的有趣經歷,並詳細描述了他的感受。比如描寫氣勢磅礴的瀑布,看它的“懸水”和“雪濺雷怒”,寫他“喜與懼”的復雜情感,寫他晚歸時在山上看到的野火,寫他在月下河邊饒有興趣地捧著壹把月亮在河裏的閑雅。這時,他的感情已經完全融入了山中明月的美景之中,所以從他筆下流露出來的景色也是

以平和的心態去欣賞壯麗的大自然,是蘇軾山水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蘇軾的山水書寫並沒有止於山水,而是透過浩瀚的山水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臨高閑題》中:“八十步下臨高閣是大江,壹半是峨眉雪水。我吃飯洗澡,為什麽還要回家?”風月多變,閑者為主。聽說範子楓的新園池,誰贏了?所以還不如君子,沒有兩稅壹助錢。"

滾滾江水永流,但誰有時間去欣賞這永恒的明月?但只是我們這些閑人,在這裏的感受和夜遊承天寺是壹致的,是自我解釋的語言。我是風景的主人,也是我生活的主人。蘇東坡在對自然景觀的沈思中消解了自己的小煩惱,使自己達到了與世界接軌的曠達心境。所以東坡也是能夠發現別人註意不到的天地之美。“院空如水,水滿竹柏。”這裏東坡把月光下庭院裏的竹柏影子比作水中的藻類。普通人怎麽會有這樣的興趣?

從魏晉開始,人們集體發現山川。蘇軾來到這裏,山川清音已經自然而然地成為他氣質的壹部分。東坡去了,名字也去了。從《東坡支林》中也可以看出蘇軾繼承了魏晉風度。同時,東坡通過重溫山川之趣,實現了自己心靈上的超脫,也給讀者帶來壹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蘇軾曾說,“支林未畢,草得書傳十三卷。”這裏的書傳指的是五卷本中的十三篇《論古》。蘇軾本打算寫壹本歷史批評的書,但因年老多病而未能完成。我相信蘇軾有向太史公學習的誌向。蘇軾不局限於討論歷史,也談當時乃至未來的政局。十三部史評書沒有書名,只有五卷有書名。這些文章在結構上非常壹致。《縣誌》壹開始引用了壹個史實,然後通過《紫蘇曰》進行了討論。可見蘇軾在立意、選材、文章策劃上都下了很大功夫。更難得的是,蘇軾不是在人雲亦雲,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質疑壹些早已有定論的古代事物。

比如《武王不是聖人》壹文中,壹開始就提出了“武王不是聖人”的論調,貶低了壹直被放在聖人位置上的周武王,也認為他充滿了篡位,幾乎無法與聖人相提並論。通過儒家聖賢周公和孔子的例子,可以看出的行為確實不是聖人。把這樣壹句話放在《論古》這篇文章的開頭,給讀者壹種震撼。但實際上,蘇軾只是借用了“武王非聖人”的說法來論證他“仁義救世”的思想,而這壹思想在《論古》中也是壹以貫之的。

但這幾章也受到了批評,主要是違背歷史事實或者不合理。特別是《武王不是聖人》壹文,有很多反對意見。朱說“蘇用三五百字罵,非聖人也。”很多愛看蘇軾文章的文人,也指責蘇軾“於義於理,不合情理”。其實蘇軾的文學通俗性很重,所以他在寫這些史評的時候,不自覺地加強了文學性,這是主觀自由的,不同於學者所要求的嚴謹考證論證。所以這些文章壹直都是褒貶不壹。

總的來說,今天應該肯定蘇東坡否定權威的勇氣,提出新的不同的看法。蘇軾頻繁質疑經典、史書中的壹些觀點或事件,提出否定甚至顛覆性的意見。這既能顯示蘇軾的膽識,也反映了宋代對古文經學的普遍懷疑。後世壹些有叛逆思想的學者往往認同蘇軾的做法。比如金聖嘆評論“武王不是聖人”這句話時說:“我不怕打雷,不怕王法。精彩,精彩。”。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東坡通過重讀古事,重溫朝代的盛衰,看到了朝代的政治弊端,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帶給他的要麽是無奈,要麽是解脫。同時,東坡也在重溫古事的過程中打破了內心的枷鎖,內心變得更加超脫和曠達。

年輕時成功的人,總有做出成績的精神。年僅二十壹歲的蘇軾第壹次出川進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以壹篇《刑忠論》贏得了考官歐陽修的賞識。盡管出於某種原因,他不得不屈居第二。但這對於壹個剛出道的年輕人來說,是莫大的榮譽。此時,他的理想和抱負全在天下,全在人民。然而,不斷的政治挫折終於磨平了他的青春鬥誌。痛苦中的蘇軾,只能重新找到生活的支撐點。

大家都知道東坡交遊廣泛。但是災難來了,其實很多人都不敢避開他。但是真正的朋友就像海浪沖刷沙灘,留下黃金。在《東坡支林》中,東坡記錄了許多他和朋友們真誠友誼的事情。

東坡於熙寧七年九月從杭州轉到密州周知,隨後與劉曉舒壹行六人乘船到吳江縣李香橋的垂虹閣,在那裏買酒喝到了午夜初。七年後,筆者再訪黃州臨高閣,想起七年前與好友張子夜、劉曉舒、陳靈菊在月下飲酒的美好時光,不禁感慨萬千。壹晃七年過去了,幾個朋友駕鶴西去,垂虹亭也已被海風卷走,不復存在。東坡被大自然的無情聯想到人生的無常,於是寫下了著名的《訪松亭》。壹方面,他寄托了自己孤獨的心情,另壹方面,他也真誠地懷念著自己的朋友。

還有壹篇文章《孟莉子》,也是紀念朋友的作品。但東坡並不是講壹個直白的故事,而是抓住了朋友的性格或生活中最鮮明、最鮮明的特點,用幽默風趣的文字來描述,來表達他對朋友深深的思念。這可以說是他友誼的獨特藝術:

我的老朋友,字盛。有家法治《春秋》,歐陽文忠樂之。然而,人質是緩慢的,公劉的父親發揮它作為“孟莉子”以顯示他的美德。不知道果樹裏有沒有東西。有壹天騎馬出去,聽到城裏人唱歌,笑得從馬上掉了下來。今天我在我生活的海南,霜凍很重。不過,妳們倆都是有鬼錄的。坐著懷念老朋友的味道,怎麽又被人看見了!劉固並沒有迷失在世界上,而李燦也做到了壹絲不茍。

《孟莉子》中記載的他的這個朋友叫李恪。這位朋友忠厚老實,朋友劉公富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孟莉子”。後來東坡被貶海南。看到海南的檸檬樹,他立刻想到了兩個朋友,但這兩個朋友此時已經過世。所以我寫了這篇短文來紀念兩個朋友。恐怕只有蘇東坡能以戲謔表達哀思,以幽默的微笑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沈重。

除了誌同道合的朋友帶來的慰藉,佛道思想也極大地影響了東坡的文化人格。蘇軾經常提到佛教和道教。在《修身帖的由來》中,這壹思想集中體現為:

我任性,無憂無慮,對命運豁達,但我沒有別的辦法。就我個人而言,每顆心都是會盡自己最大努力的,都會戰勝別人。但此解不屬於存在,無言語,故先民教人在此居住。眼若竭,目不言而喻。醫生只有解雲的藥,可有求過處方嗎?能要的話,還是尷尬的。所以我們不能在過程中求明,更不能在外面談無明。但是,對世界無知的人,會把謙讓的無知當做佛土。如果這是佛,貓狗會睡得飽飽的,抖著肚子,打著呼嚕,就像土木工程壹樣。他們年輕的時候,可以說沒有缺失。是不是意味著貓狗入了佛國?所以所有讀書人,除了愛情,粗中有細,永遠不要忘記,他們會工作壹天,沒地方住。是我哥哥給我的嗎?看到這兩個警察的戰術,孔軍感到驚訝,甚至更加印象深刻。書中講到這裏,有壹個潑婦在墻外和丈夫打架,發出灰飛煙滅的聲音,像豬對狗嘶吼。因為圓,所以在對著壹只狗叫,如江河之性,生長在飛沙走石中。默默求助是常事,但往往很難看到。今天,當妳遇到困難的時候,妳突然抓住了什麽。元豐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任性,無憂無慮”是道家的語言,“但盡力而為”則出自佛經。本文在闡述修身養性的道理時,用的是佛教“善喻”的方法,總是與“佛”形成對比。除了極致的圓滿,還是要回歸與道家的“靜”,讓兩者結合起來“渡過難關”。總的來說,蘇軾對佛道的吸收還是有選擇性的,他想達到壹種“超世俗”、“超功利”的境界,而不是消極避世。他還懷疑道教的壹些養生方法。

蘇軾自身對佛道的理解,加上他所學習的傳統儒學,構成了他獨特的精神殿堂,使他既有“出世”的超然之心,又有“入世”的積極情懷,形成了既任性又自適、現實的人生品格。

東坡支林雖然短小不系統,但作為“天才的遊戲之筆”,卻向我們展示了壹個蘇軾的真性情,對後世的雜文、小品創作也有很大影響,為我們豐富自己的心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營養。如果蘇軾在當代,壹定會成為微博裏的當紅藝人。當然,這是個笑話。不過,我不妨買壹本《東坡支林》放在床頭。相信能給忙碌枯燥的生活增添壹些樂趣。

無環365極限挑戰日班營

  • 上一篇:山莊美女寫作100
  • 下一篇:400字的真理論證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