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江門市培英中學

江門市培英中學

找之前培英的校報!我相信很多贊美佩穎的感受都被記錄下來了!找到這些,看看有沒有用!

培英中學,羊城最古老的中學之壹,已經走過了129年。

這所中學的建立頗具傳奇色彩。大約130年前,壹位名叫那夏禮的美國人漂洋過海100多天來到廣州花鄉,播撒新學的種子。現在在廣州、臺山、江門、香港、加拿大溫哥華等地,都開設了以“培英”命名的學校,都是源於廣州的“培英”。

培英中學是廣州最早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中學之壹。既有知識淵博的外教,也有從海外歸來的中國鴻儒。他們在中學設立早期實驗室,大力推廣現代體育運動,培養了多名國家男排選手,贏得了“少林排球”的美譽。

也是壹個沒完沒了的學校,麻煩很多。從聽松源園琴聲到港島不滅燈火;從韶關曲江的堅實足跡,到連縣雙溪山的竹弦歌,是壹部史詩般的遷徙史。

如今,宋婷花園裏已經沒有瓷磚了。在白鶴洞,培英中學還在繼續書寫百年歷史。回顧培英的發展歷程,我們似乎摸到了廣州現代教育的脈搏。

花鄉根植於中西文化的融合。

培英中學的鼻祖那夏禮出生在美國壹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866年,他受美國長老會的授意,來到中國傳教和推廣學習。他乘著小帆船,漂洋過海顛簸了109天才到達香港,然後開始在珠江流域傳教。

在街上立個帳,教西學

當時人們不知道什麽是西學,所以那夏禮決定從蒙學開始。他在夏基的街上開了壹個賬戶。起初,只有幾個學生。1879年在同德街開辦安和堂,開設數學、科學、英語等課程,學生逐漸增多。隨著學生人數的進壹步增加,1887年,和嶺南大學的創辦人之壹殷買下了33000多平方米的花田園,改名為培英書院。

宋婷園是晚清愛國詩人張維平辭官歸隱的地方。“東有關鵬,西有煙雨名津,書聲琴聲,鳥語花香,時時宜人”,流傳百余年的培英中學校歌,描繪了當時汀松園周圍的美景。關鵬指的是康有為小時候讀書的小蓬仙閣,禹巖金銘指的是昔日羊城八景之壹的大同禹巖。那夏禮選擇這樣壹個美麗優雅的地方辦學,可見其用心良苦。

培英學院是壹所男校。早期的書院是教會的,分為小學、中學、神道學校。1912,後來擔任培英中學校長的傅詩詩,考上了培英小學二年級。他回憶說,除了語文,書院裏還有地理、歷史、圖形、音樂等其他課程,讓他覺得新鮮有趣,最讓他開心的是不用死記硬背課本。

治學嚴謹的名師薈萃

1919,培英書院更名為中學,校董會任命管主持學校行政工作,這是培英中學中國化管理的開始。1926年秋,培英中學正式移交給廣東中華基督教會聯合會,這所中學徹底變成了壹所中國人辦的學校。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培英中學很有名。這裏設施齊全,實驗室設立較早,各種實驗儀器設備完善,重視職業教育。根據學生意願,分普通、文史、英語、商科、師範等班級。更重要的是,這裏聚集了壹批名師、學者、學人。他們知識淵博,風格各異。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有留學背景,形成了壹道獨特的風景。

中國第壹位校長關曾在美國學習。他長相不凡,多才多藝,平時莊重,不開玩笑,講究準時高效,有美國人的風格。中國著名翻譯家、新聞學教授葉奇芳也是校長。他演講的時候就像行雲流水,也很和諧幽默。他把闡述的問題分析得很詳細,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得很美。曾任教務長的徐甘棠是清末民初的陪審員。同時他還留學美國專攻數學,新舊知識都有所建樹。他講授中國歷史,從不拿課本或講義。他壹上課就滔滔不絕,引經據典,在每壹個細微之處引經據典。

此外,還有著名教育家陳啟源、著名易學學者李、被譽為廣州數學界“四大天王”之壹的林松生...這些名師加深了培英中學的文化底蘊,使其在中西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中展現出有趣而獨特的壹面。

“排球少林”運輸之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培英中學不僅註重實用知識的傳授,還以鍛煉學生體質、加強體育運動而聞名。

1917級校友陳思琦回憶,那時候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早上6點起床鈴準時響起,不出5分鐘,他就會出現在樓下準備晨練。做早操的時候,即使是冬天,也只允許穿短褲和薄衣服。訓練結束後,每個人都必須繞操場跑步。當時有個美國老師叫穆美玲,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除了教英語,她還上體操課。在他的嚴格訓練下,幾年後,陳思齊從昔日同學眼中的“翠仔”(粵語,指瘦弱的人)變成了壹個身體強壯的“大人物”。

在這樣濃厚的體育氛圍下,培英中學各種體育人才濟濟,其中排球尤為出名,公開比賽也經常拔得頭籌。當時培英中學的排球在全國壹枝獨秀,23人入選當時的國家隊。在1923遠東運動會上,培英中學的謝英林、劉全榮等4人入選國家隊代表,占當時國家隊員的三分之壹,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的佳話。此外,劉權達是中國第壹位女排教練,鄺占山先生被媒體譽為“中國排球之父”。曹廷贊、譚永戰、陳應寬、陳澤堂、邱光燮等中國早期男排明星嶄露頭角,培英中學贏得了“少林排球”的美譽。

培養英語的精神代代相傳。

20世紀20年代中期,培英中學遭受沈重打擊。當時廣州政局不穩。1925年9月的壹個晚上,土匪闖入培英中學校園,挾持了50多名學生和老師作為人質。這些學生和老師在各方的催促下陸續被釋放。此事發生後,驚魂未定的學生紛紛退學,小學壹度關閉。

英語培養體系

欣欣向榮

挫折往往孕育新機器。1927年,時任校長葉其芳覺得花地是郊區,大三學生讀書不方便,提出在廣州西區辦分校。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培英中學第壹分校在西關興賢坊成立,開設小學三至六年級,初中壹年級。1928,正式命名培英中學西關分校。西關分校的開辦受到了家長們的極大歡迎,招生人數激增。

此後,培英的體系在粵港兩地如樹般擴張:1930年,開設臺山分校,也就是現在的臺山培英中學的前身;1934年接管江門啟德、啟智兩所教會學校,合並為北街分校小學,即現在的江門培英中學的前身;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開設了香港分校,也就是現在的香港培英的前身。

然而,廣州培英學校校舍日益破舊,面積狹小,難以容納大量學生。1934年初,校長洪發起集資搬遷到另壹所學校,買下了培英中學河東校區現在的位置。

培英校友

拯救危難中的母校

正當師生們滿懷希望,探索荒野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學校撤了。1937年,羊城淪陷,培英中學師生轉戰港澳和粵北,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流放生涯。幾度瀕臨倒閉,危急關頭,多虧培英各地校友的幫助,培英中學代代相傳。

1937年9月,日軍對廣州市區狂轟濫炸,許多英國留學生撤到港澳臨時避難。廣州培英學校南遷,與香港培英合辦,租用當地破舊的老房子作為教室。1941二月,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入侵香港,香港培英小學停辦,中學遷至澳門,與南遷的西關分校合辦。

然而在亂世,壹張平靜的書桌是放不下的。5月,1943,廣東省教育廳致電培英中學校董會,告知學校盡快遷入。培英中學師生突破防線,前往韶關曲江。很快,他們免費借用了教室,那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夜校的校舍。他們白天上課,晚上還。這所夜校的校長王壹頓是培英的校友。

但是在這個臨時的校舍裏,學生們只上了兩個星期的課。日軍瘋狂入侵曲江,壹顆炸彈落在市中心的中央公園,基督教青年會的房子塌了。

這座城市是敵人轟炸的目標,老師們決定在郊區尋找校舍。當時正巧廣東最大的南方服裝廠賣了32萬。這時候校長傅詩詩馬上開始籌錢。他們先去了桂林,兩個星期才籌到六七千元,離目標差遠了,前景黯淡!

這時,壹位校友透露:校友司徒欣在滇緬公路上經營運輸業,生意興隆。傅詩詩馬上去商量。得知母校的困難,司徒欣慷慨捐助法幣30萬元。按照當時的價格,相當於3萬美元左右,解決了學校的燃眉之急。師生們以分秒必爭的速度復課,在工廠裏用壹寸多厚的木板釘板凳、黑板、床,漸漸安定下來。

雙西山

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但是,曲江的穩定只是曇花壹現。1944年4月中旬,傅石石從廣東省教育廳得到可靠情報:日軍計劃於8月進攻衡陽南,從廣州北進攻曲江。培英中學的師生必須再次撤離!中國,培英師生的容身之地在哪裏?

清遠連縣,抗戰時期是廣東省政府所在地。連縣雙溪山有美國長老會的基地。導師石豐安曾是培英的高級教師。抱著壹線希望,傅詩詩坐火車北上,向安說明培英中學除了遷到連縣別無選擇,否則就得解散學校。石豐安最終同意在雙溪山劃撥大片土地建校舍,長老會負責資助。

6月1944,1,隨學校撤離的師生沿小北江而上到了連縣。經過十天的行程,他們終於來到了雙溪山。師生攜手搭建松皮教室宿舍,為復課做準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得到了校友邵德森的大力幫助。他是粵北最大的醫院雙西山醫院的院長。當他聽說母校陷入困境時,他撥出兩間護士宿舍給培英先生。

培英搬到雙溪山兩個多月,真光中學也搬到了這裏。為了更方便地開展工作,兩校協商合作,共同管理教學。這是培英中學男女同校的開始。

荒山野嶺

大聲朗讀

9月,1944,培英、真光等基督教中學遷入,培道、謝赫、嶺南高中等正式開課。竹林樹蔭下,書聲喧嘩,不時能聽到弦歌之聲。刺耳的防空警報仍不時撕裂天空,但畢竟是荒山野地,師生贏得了短暫的安定。

在粵北逃難的那段時間,傅石石校長數十年後回憶,仍難掩激動之情:“我們每次在曲江、連縣、三江唱校歌,都懷念被占領的校園,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收復!悲憤的心情給了我們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勇氣。”

培英中學以白色和綠色為標誌。即使戰火紛飛,也沒能湮滅白光和綠光。抗戰勝利後,歸心似箭的培英中學師生搬回白鶴洞。

  • 上一篇:有人知道文光書店的歷史嗎?
  • 下一篇:中學生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