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中學生如何看待同性戀論文?

中學生如何看待同性戀論文?

摘要:本研究以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為研究對象,以個案訪談、心理咨詢和回訪為主要研究方法開展研究。首先,分析了情境“同性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其次,分析了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的成因。第三,總結情境“同性戀”中學生的有效心理輔導策略。第四,對中學生同性戀的性心理教育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心理咨詢策略

場景壹:校園裏,壹對女中學生手拉著手,並肩有說有笑,親密無間。

場景二:食堂裏,壹對男生壹起吃飯,互相幫忙夾菜,偶爾互相餵飯。

場景三:宿舍裏,壹名男中學生淚流滿面,痛苦不堪,因為討不到“好朋友”的歡心,心情不好,用刀片劃傷了自己...

這不是影視作品中的場景,而是今天壹些中學校園裏的真實事件,客觀存在於壹些中學生身上。當我們面對第壹槍時,壹定會冷靜看待,認為這是正常的;但是面對鏡頭二和鏡頭三,妳會很驚訝:現在的中學生怎麽了?之前,人們還在為“早戀”、過早的性行為、網癮等問題而疲憊不堪。為什麽其中壹部分會轉變成不正常的“同性戀”傾向或行為?

這種現象被稱為“中學生情境同性戀”,是指中學生針對中學校園的特定情境,選擇同性作為互愛、互助對象的傾向和行為[1]。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的改革,這些事件才浮出水面。它們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可避免的問題,並不是這壹代孩子所獨有的。只是現在的孩子懂得表達,懂得得到幫助,懂得健康成長,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還是需要面對很多困難。目前,對中學生早戀和性行為的教育研究已有壹定基礎,但對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的研究很少。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對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進行了個案研究。

1.研究目的和方法

雖然同性戀在我國已經不再被歸類為病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接受了同性戀是非病態的概念,不再將其視為壹個道德問題,但我國大部分同性戀者仍處於秘密或半秘密狀態。中學生就更不用說了(雖然目前還不能簡單的用“同性戀”來定義,也就是說在性取向方面,還沒有定型,大部分還處於同性戀和雙性戀的過渡地帶),除了他們個別的朋友知道這種情況,很少有人知道。本文中的案例,因為自身無法承受這種壓力和強烈的治療欲望,在班主任和朋友的陪同下來到我校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咨詢。

本研究的目的是:(1)通過心理咨詢,研究和分析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心理健康狀況。(2)分析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的原因。(3)分析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心理咨詢和性教育策略。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兩位來心理咨詢求助的中學生,其中男生1,女生1。客戶年齡男性17歲,女性18歲,重點高中學生。

本研究程序:案例研究通過訪談咨詢、電話咨詢和通信咨詢進行。采用自然觀察、言語交流、心理咨詢和心理危機幹預。

2.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心理健康狀況

(1)自責和內疚

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面對自己的處境,容易自責,有負罪感。本文涉及的案例男生(以下簡稱小B)是壹名品德、學習、才藝等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學生。當他認為自己是同性戀時,他無法面對家人、老師和同學,又因為同學給他起的外號“娘娘腔”諷刺他,他無法建立自我認同感。女生(以下簡稱小Z)和同學相處融洽。周圍的同學都很體諒她,他們也很喜歡* * *啊。她知道這樣不好,但是她控制不了自己,所以心裏有很多愧疚感。面對同學的幫助和理解,她無法原諒自己。

(2)不合理的認知

中學生對“同性戀”的認識並不全面,往往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壹旦他們的某個行為與書本或電視上看到的“同性戀”相匹配,就很容易給自己貼上標簽。在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孩子們很容易將同性戀與汙穢、醜陋、艾滋病等負面事件聯系在壹起,認為“我是壹個不正常的人”、“我是壹個心理有問題的人”、“像我這樣的人將來是沒有前途的”。他們無法認同自己,也不懂得辯證地看待“同性戀”這個問題。老師和親戚都對小b寄予厚望,他總覺得如果別人知道他是“同性戀”,那壹切都完了。小Z經常會對壹些朋友的幫助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她覺得自己是個有問題的人,不值得他們努力。有時候覺得別人這樣做是故意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知道“我是同性戀”“我是個有病的人”。

(3)受虐行為和自殺傾向

情境性“同性戀”中學生無法擺脫壹些敏感問題帶來的心理困擾,總有結束生命的想法。比如小B,從初中開始就有自殘的習慣。當他遇到這種心理問題時,他用刀片劃傷了上臂。今年6月,他曾在手臂上連續劃了45道。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到“妳為什麽對* *這麽好”,“妳就是。”比如壹些敏感問題,他會想殺人自殺來結束各種煩惱。小Z懲罰自己主要是不吃不睡,自我封閉。

3.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的成因分析

分析中學生情境同性戀現象產生的原因,需要從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所達到的思想認識水平來分析和探討。

(1)生理因素

這個時期的中學生正處於生理發育階段,“性早熟”現象普遍存在。模糊的性意識促使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去嘗試和體驗。而過多的信息,尤其是不良信息在他們頭腦中的刺激,往往會導致他們通過不健康的手段來尋求性滿足。比如中學生會主動模仿戀愛。壹旦失敗,很可能導致他們的性取向發生變化,轉移到同性親密伴侶身上。自然就容易成為互相體驗的對象。

(2)家庭因素

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工作繁忙,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對於性教育,家長壹般不會和孩子正面溝通。更多的家長認為孩子最根本的任務是學好,其他的以後再說。在這種情況下,小Z的父母把學習作為評價孩子的唯壹標準。從小就堅決反對孩子和男生交朋友、學習、玩耍,所以她的圈子裏從來沒有過男生的影子,整天和女生在壹起。

夫妻關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小B從小父母關系就不好。主要原因是他父親有婚外情。他恨父親,尤其是那個阿姨,後來開始恨母親。他認為父親之所以有外遇,與母親的無能和勇氣有關。久而久之,小B對女性產生了“敵意”,並逐漸蔓延到所有女性。

(3)社會因素

隨著中學生與校園內外接觸的日益廣泛,他們越來越受到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社會上存在同性戀和暴力傾向,尤其是相關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沖擊著中學生。這些青春期的中學生雖然好奇,但心理發育尚未成熟。他們在長期接受積極的陽光教育後,更容易對社會上壹些消極的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

4.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的有效心理輔導策略。

(1)順其自然,避免善意的建議。

大部分有同性戀傾向的同學都很隱秘,他們的生活看起來也很平靜。和其他人壹樣,沒什麽特別的。但其實他們的內心都很壓抑。他們是典型的“兩面人”:壹方面要掩蓋,通過這種掩蓋讓自己過上“安全”“正常”的生活;另壹方面,他們也在暗中冒險,如果有可能,他們會“表白”自己喜歡的同伴,或者做出壹些“愛的”動作。這讓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焦慮。

在這種情況下,小Z的朋友們知道了她的情況,用自己的話語和方法試圖改變她的性取向,比如“不要多和女生在壹起”“多和男生交流”。作為壹名高二學生,小Z明白這些道理,但她就是做不到。“妳需要時間慢慢改變,努力嘗試。”朋友的善意或體驗式的幫助讓小Z有被拒絕的感覺,於是自責和內疚的心理不斷困擾著她。

順其自然就是:如果妳被同性戀性取向困擾,盡量順其自然,不要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是不是同性戀;如果有人已經愛上和依賴同性,試著自然面對這個事實,不要討厭自己或對方;在處理身邊的人際關系時盡量順其自然,不要太在意別人的壹言壹行,無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這類學生的心理狀況,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他們的同學、老師、家長能否認同。作為父母、同學、老師,不要侮辱、諷刺他們,要包容、平等、無條件地接受他們。如果妳能無條件接受他們成為伴侶或朋友,妳就能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

本案中學生反復提到的壹個問題是“如果學生知道了,我怎麽面對他們”“老師還會看我嗎?”他們的內心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總是害怕同學嘲笑自己,害怕老師看不起自己。事實上,這個時候的學生很可能會回歸正常的性取向。如果不被認可,他們會很孤獨,感覺不到歸屬感,很痛苦,不知所措,很迷茫,無法接我,開始嘗試同性戀行為。

青春期是決定性取向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同性戀的活躍期。這個時候學生處於第二次心理斷奶期,非常叛逆。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減少善意的建議和經驗主義的說教,幫助對方自然面對性取向。

(2)認知調整,防止問題重復出現

青少年的社會閱歷比較淺,因為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完整,認知模式比較單壹,不能辯證地看問題。特別是對於中學生同性戀求助者來說,他們的很多心理困擾大多是由於自我認知的偏差造成的,所以通過心理咨詢來改變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第壹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不恰當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指出他們應該為自己的不良情緒和行為模式負責,他們不良情緒的最終來源是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第二步:自我調節,即在讓學生掌握情緒ABC理論的基礎上,識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識別理性和非理性的想法,反駁非理性的想法,用正確的想法反駁不正確的想法,進行邏輯推理,最終產生積極的調節效果。比如班主任知道這個會不會看不起我?不會的,班主任平時不是獨斷專行的人,不會因為學生犯錯就隨便批評。“同性戀”在社會上已經得到認可,我現在也沒有做過特別出格的事情。班主任平時的表現,他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我相信他不會因此而看不起我,不重視我...

(3)情緒宣泄,註意方式

壹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同性戀者比普通人更容易陷入焦慮和無助。因為雖然外界對同性戀給予了越來越多的寬容,但來自傳統社會的各種壓力對他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影響。體育課上,小B突然在籃球場上大聲說:我要去殺* * *,嚇壞了全班同學,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針對小B的情況,調整心情很重要。他需要采取壹些積極的或至少無害的對策,這些對策可以如下:

第壹,合理發泄。以前他總是把自己的煩惱憋在心裏,或者在某個時候爆發出來,要麽當著別人的面罵,要麽威脅別人,對同學造成了壹些傷害。合理的發泄就是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合適的發泄對象,用合適的方法表達自己的痛苦。心理上,壓抑情緒對健康非常有害。可以找壹個合適的對象傾訴,找壹個信任的人傾訴,必要的時候可以痛哭壹場。哭作為壹種情緒的爆發,是壹種防禦和自我調節的方法。有時候可以喊。我好壓抑好憋悶(當然不要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別人會覺得妳瘋了)。當妳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對著山的時候,妳可以通過呼喊讓自己快樂舒適。

第二種:轉學。不開心的時候,把註意力放在其他方面,做其他的事情,關註其他的事情,關註或者做壹些有益或者至少無害的事情。壹做別的事情,註意力肯定會轉移到別的地方。

第三種:音樂療法。用音樂促進健康,特別是作為消除心身障礙的輔助手段。小B對音樂更感興趣,聽音樂會更好的幫助他走出困境。根據他的情況,可以選擇:舒緩壓力,調理氣機的音樂:& gt、& lt& lt江南好> & gt還有抒情歌劇等。鎮靜音樂:& gt、& lt& lt平沙大雁> & gt、& lt& lt塞尚曲> & gt、& lt& lt蘇武牧羊> & gt、& lt& lt粉紅> & gt貝多芬的奏鳴曲,肖邦的圓舞曲,柴可夫斯基的& gt。

5.中學生同性戀的性心理教育

(1)重視性心理教育。

目前教師對初中生的性心理教育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比較保守,家長和孩子在性心理方面的溝通意識更是薄弱。《同性戀成因論》壹般都提到兒童期和青春期是同性戀形成的活躍期,而本文的兩個案例在初中也有這種傾向,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對兒童青少年的性教育[2]。

(2)貫徹關心和尊重的教育原則。

作為同性戀學生,他們最渴望的是尊重的需要。他們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和學校的認可和肯定。而且大部分中學生是同性戀還沒有被認定,都有強烈的治療欲望。因此,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關心和愛護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了解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及時做好輔導工作。

(三)開設生理心理學講座或者課程。

中小學在繼續倡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需要加強生理心理教育,可以開設相應的課程或講座。對於中學生來說,可以包括: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和角色期望;及時了解男女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掌握與同性和異性正常交往的方法;性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教育。力求貼近中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提高中學生性心理健康素質。也可以給家長做相應的講座,配合學校教育和孩子的成長,學會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了解孩子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善於觀察,意識到壹些看似正常的同性交往背後隱藏的危機,壹旦發現孩子有過分依戀同性的傾向,要以理服人,以情服人,有意識地創造機會,引導孩子多交朋友。幫助孩子壹起走過這個階段。同時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這方面多接觸同性戀中學生,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心理咨詢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

參考

[1]陳錦然,袁宇寧關註中學生情境性“同性戀”現象[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2]楊鳳池。難結,同性戀[J]。中青科技,1994,1 (1): 42-44。

  • 上一篇:新文化運動的集大成者茅盾的壹生是怎樣的?
  • 下一篇:塔城地區第壹高級中學的成績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