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高考歷史常考哪些歷史常識題?

高考歷史常考哪些歷史常識題?

我是09年從江蘇來的,就以我們的高考為例吧。2009年高考塵埃落定,國史高考試題第二卷猶如當頭壹棒,震驚了全國的師生和家長。緊接著,二卷國罵的聲音鋪天蓋地,就連那些不用二卷國罵的地方也加入了譴責的隊伍。甚至有人把出題老師的名字放到網上進行針對性的謾罵。學和不學壹樣,教和不教壹樣。尤其是壹些足夠努力,成績優秀的同學,和平時不學習,不上網,不打遊戲的同學,幾乎壹樣。他們覺得很不公平,很生氣。

當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變的時候,高考的考題也在逐年變化。2007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因為當時的試題偏離了主要知識,老師和學生都不滿意,沒有做進壹步的研究。2008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問題12就是壹個信號。老師和學生都註意到了,但是沒想到整體的調整,以為會是漸進式的改變,特別是高三的老師和學生不敢做太多的改變。結果2009年做了壹次激進的調整,老師、學生、家長都難以承受。那麽2009年的考題有什麽特點呢?

第壹,2009年全國高考二卷真的是偏了,冷了,怪了。

1,試題內容忽略了學科的具體知識。從試卷整體來看,幾乎所有的試題都是基於試題給出的材料的有效信息,課本上找不到的結論只有15,19,21這幾道題,被認為與課本有隱性關聯。以前如果試題中給出的材料是基於課本中的新材料,那麽試題的答案就是課本中沒有的結論。如果材料與教科書脫鉤,試題的答案就隱含地與教科書的內容相關。但今年試題給出的材料是與教材脫鉤的新材料,試題的答案是教材中沒有的結論。與2008年相比,2009年的歷史大綱壹字不差,沒有變化。我認為它會在向新課程過渡的過程中保持穩定。其實今年的試卷不是根據大綱所列的考試範圍,所以沒用,也沒必要改。

2.試題缺乏人文關懷,沒有基於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無法實現高考試題的選拔功能。如果第39題與學歷史無關,只要妳學過初中語文課文《隆中對》,答案可以和學了三年的高中歷史學生相媲美。再比如,第37題給出的材料是不依賴課本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紀初教科書中沒有涉及的意識形態領域。內容是學生看不懂的古文,考察提取有效信息、總結分析、比較評價的能力。中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翻譯和整理答案確實很難。中學歷史課程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課程。中學歷史教育不同於大學的“專業”歷史教育。中學歷史教育要盡量避免“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的傾向。總的來說,試題明顯把中學生當成了大學生,這是沒有現實依據的。考試過於“專業、學術、成人化”,缺乏辨別力,無法實現高考考試的選拔功能。

3.試題形式死板,不活潑,立意不精,有高深莫測之嫌。試題多為書面材料,主觀題全部為文言文。其他客觀試題專業性、學術性、成人性都很強,只有14題和15題用壹張圖和壹張表裝飾。總的來說,試卷看起來僵硬冰冷。試卷缺乏時代感,39題考查魏蜀吳與三國的關系,使這壹特點尤為突出。第37題試圖反映“國學熱”這壹熱門話題,但由於背景是20世紀初,材料都是學生看不懂的古文,隱含了當今社會對“國學”的看法和理解,因此其時代感大打折扣。考題構思不佳,缺乏嚴謹性。比如第37題,給出的材料太突兀,太混亂。如果在出試題之前先介紹鄧石齊,學生就會有壹定的背景知識,所以很容易閱讀材料並作答。

總的來說,中國的兩卷歷史很少讓師生絕望。那麽,命題中心為什麽要用國二卷做這麽簡單徹底的調整呢?僅僅是因為這些專家脫離實際和中學教學嗎?我分析這其實是高考命題組有意為之。全國卷第二冊與全國相比,適用於相對落後的邊疆地區,如黑龍江、吉林、雲南、貴州、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西藏。歷年相對簡單,今年太難了。是因為命題組只是想從考生成績比較差、考生人數比較少的地方進行根本性的改變,通過這種根本性的改變來改變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導向性。

第二,2009年高考題的導向性很強。

1,高考考試試圖擺脫課本的束縛。

國史第二卷是怎麽調的?仔細閱讀2009年高考試題就會發現,這種調整本質上是脫離了現行的壹本教材。這種調整幾乎貫穿了整個試卷,只有21、22、37題(1)和(2)題與舊教材有隱性關聯。脫離教科書的實質是教科書功能的改變。課本的功能可能有很多,但我認為過去課本最實用的功能是考試。教材既是考試的依據,也是考試的目標,即高考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如果妳熟悉教材,理解了,考試就沒問題了。試題的難度體現在教材內容在提問或思考方面的轉換,所以過去我們總是擔心提問者會讓學生在提問時感到尷尬,從不擔心超出教材的範圍。課本是考試的工具。但是,目前高中新課程歷史教材有四個版本,新課程高考試題不能基於某壹本教材或某個版本,只能在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範圍內定制。擺脫教材和版本的束縛,是高考由大綱版向課程版轉變的必然結果。

2.考試依托考試大綱的考核目標和要求,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突出三維目標的考查。測試首先考察課程標準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即“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壹步提高通過各種渠道閱讀和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全國兩卷歷史試卷來看,13考察唐朝的經濟,14考察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15考察經濟體制改革,16和17是英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19考察德國統壹和265438+。試題都是以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呈現,測試的是通過各種渠道提高閱讀和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特別是兩道主觀題,37題和39題,明確使用了“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這幾個詞來體現他們對能力目標的考查。

其次,考試突出“過程與方法”的考查。《課程標準》指出“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我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理論與歷史相結合;註重探究性學習,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兩卷的國史試卷來看,試卷中的所有問題都是以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的,而且是自尋課本中沒有的結論。其實就是用學習過程中掌握的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來解決問題。第37題第(2)題為開放性問題,在評分標準中明確要求“評價必須具有歷史、分析、論證和合理性。”學生必須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否定其他觀點。體現了對“從歷史中討論,歷史與理論相結合”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的考查

第三個測試滲透了態度、情感、價值觀的體驗和培養。例如,問題37試圖通過對“國學熱”的認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與文藝復興相比,它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意識。

根據全國二卷歷史試卷的特點,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壹,正確把握方向,教學目標要著眼於實現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不僅有能力的訓練,還有對歷史方法的理解和運用,以及態度、情感、價值觀的體驗和培養。既掌握歷史知識,又全面提高人文素質。

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正確的方法。學習歷史最基本的方法是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研究史料,獲取信息,辨別真偽,用材料論證和討論問題,堅持“歷史與理論相結合”的原則。利用課本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徑收集的資料,引導學生從“資料”而不是“課本”中學習歷史,變“教課本”為“用課本教”。以“提出問題、提供或收集材料、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第三,註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文學、法律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促進其全面發展。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進展,高考改革也在進行。要及時轉變觀念,把握課改和高考方向,用探究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高考的需要,才能朝著實現課改的目標邁出堅實的壹步。

  • 上一篇:島城風雲多元故事簡介
  • 下一篇:重慶巴蜀中學高壹軍訓要帶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