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呂型偉在教育界生活了兩世。

呂型偉在教育界生活了兩世。

呂型偉經常語出驚人,他經常說,“人言雲何事,古語無倫次。否則,我們如何發展思想和才能?”

1918,呂型偉出生於浙江新昌縣大明鎮歐安村。父親早逝,母親獨自謀生。不過這位鄉村媽媽很有眼光,也很有見識。她咬緊牙關,想為孩子提供教育。

8歲時,呂型偉進入小學;13歲,考入浙江省新昌中學。他從小就喜歡讀書。他上中學的時候,校長看他喜歡讀書,幹脆把學校圖書館交給他管理。結果他幾乎在圖書館度過了他的中學生涯。

“那時候我們不想考高中,但是我們想去蘇聯。在1935,我們看到了鄒韜奮的《來自宗萍的信息》。我看到世界上還有這麽好的地方,三個人約定找個工作籌點錢,從新昌走到蘇聯。於是我去辦了壹所小學,當時我17歲。”

呂型偉,17歲,初中剛畢業,壹個人去了白巖村的山溝。經過挨家挨戶的宣傳,他竟然招了81的學生,借了壹座破廟做校舍,辦起了白巖小學。最小的學生6歲,最大的18歲,比老師呂型偉還大。呂型偉說:“我做到了,我當上了校長,但是沒有人來領導這個校長,就是我壹個人,校長是我,老師是我,我自己做飯,我自己敲鐘。這可是這麽大的本金。”

壹年後,呂型偉終於意識到自己走去蘇聯的想法很幼稚,覺得自己不是壹個像樣的娃娃校長,於是有了深造的想法,但教育救國的想法卻深深紮根。

“在我的經歷中,唯壹不同的是,我先當了校長,然後當了老師。”1946從呂型偉大學畢業後,他來到了上海。他在地下黨辦的吳聲中學教書,並加入了* * *生產黨。

上海解放後的第三天,奉命與教育家段接管了市東中學。當時全市共有26所公立學校,其中市東中學的政治情況最為復雜。校長蔣夢麟是國民黨上海青年團的領軍人物。他每天坐黑色轎車進出學校,身後跟著帶著手槍的保鏢。

後來蔣夢麟投降了,但國民黨的很多要員還躲在師生中間,伺機鬧事。6月30日,段和正式上任,接管會議進行得很順利。那天,呂型偉穿了壹身西裝,坐在最底下的老師和學生都很驚訝。為什麽* * *制作方的校長不穿軍裝?誰能想到這個校長是高材生,畢業於浙大師範學院,年僅30歲的呂型偉早在14年前就當上了校長,不過當時是自封的,現在是陳毅市長任命的。

當進步勢力逐漸控制了局面,開始公開組團建黨,要求進步的學生越來越多。上海中學最難的國民黨堡壘被徹底攻克,獲得新生。

20世紀50年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呂型偉夜以繼日地努力改革教育,註重質量,並在課堂上示範。當時因為學校容量有限,為了讓更多勞動人民的子女上學,呂型偉下大力氣開創了“三個班兩個教室”的辦學模式,即用30個教室招收45個班的學生。每個學生壹周上兩次全天課,另外四天是半天課和半天活動,既能填滿教學樓,又能保證教育質量。結果這壹做法迅速在全市推廣,在不增加校舍數量的情況下,全市招生近1/3。呂型偉擔任市東中學校長七年,使這所學校成為上海教育改革的壹面旗幟。

呂型偉回憶說:“我的學生大約有幾萬人。有兩點:第壹,我還沒發現文革時上躥下跳的同學。第二,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任何人變得腐敗。我培養的學生,基本都能堂堂正正做事。”

當校長成名後,呂型偉從1956調到上海市教育局,做市教研室主任、通識教育處處長,直至副處長。有人熱衷於呂型偉。為什麽他沒有為這樣壹個有才華的人多做點什麽?有人說他生不逢時,因為“文革”結束時呂型偉已經60歲了,也有人說他太有主見,得罪了很多人。呂型偉自己說,六七十年代的最高領導人都在搞政治運動,而我有機會壹直進行教育改革,這樣更好。我首先是壹名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官員。他深入基層培訓教師,手拉手幫助他們。發現並培養了、高潤華、和倪等中國著名的教師和校長。

呂型偉常說:“我喜歡搬家。我在任的時候,也喜歡往下跑。我不怎麽坐在辦公室裏。無論我走到哪裏,我都會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上發言。人家也喜歡我說話,說實話,說實話,談業務,所以我覺得我是業務幹部,不是政治幹部。”

呂型偉喜歡說話,他忍不住要發表聲明。有人喜歡聽他的話,有人不喜歡聽,因為他經常語出驚人。他常說:“人言如雲,不言則已。否則,我們如何發展思想和才能?”

“文革”後,中國的教育迎來了撥亂反正的“春天”,壹切都是壹片廢墟。1978年冬,呂型偉以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的身份赴法訪問,隨後又相繼赴日、美。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術拓寬了呂型偉的視野和思路。他把課堂教學稱為傳播知識的第壹渠道,把課堂教學以外的信息渠道稱為第二渠道,並提出兩者並重。1983發表文章《改革第壹渠道,發展第二渠道,建立兩個渠道並重的教學體系》。

文章發表後,引起軒然大波。從上海到教育部,很多教育界領導都公開表示反對。呂型偉又寫了壹篇文章《再論兩個渠道》,寄給教育部主管的理論雜誌《教育研究》。主編拿到文章,不敢做決定,問了刊物主辦方中央教科所所長。主任看了之後說:“老盧是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我也是副會長。我沒有資格評論他的文章。”主編不得不把文章寄給主管出版的教育部副部長。副部長覺得文章沒什麽問題,但不便表態。繞了壹大圈,最後主編狠狠的:發!文章壹發表,立刻引來壹些爭議。

當時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學生看同樣的教材,考同樣的題,叫做“壹綱壹本書”,下面無權更改。呂型偉認為中國的發展極不平衡。用同樣的課程和教材去教,同樣的考題去選,顯然是不科學的。當時他擔任國家教育部課程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在壹次討論國家課程教材的會議上,他正式提出“多課多書”的主張,當場遭到反對。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並為之辯護。最後達成妥協:“壹綱多本”,即教育部制定統壹的大綱,在大綱的指導下,可以編寫各種教材。

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教材可以自己編,但是高考還是全國命題。那麽,新教材該如何編寫呢?誰敢用?呂型偉對上海教育的另壹個巨大貢獻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成功地贏得了上海高考的自主考試權。2002年,上海獲得高考自主命題權後,北京也加入了高考自主命題的行列。到2006年高考,全國共有16個省市,占全國省份的壹半,“全國壹卷”的局面被徹底打破。呂型偉敢為人先、勇於探索的精神在中國教育界享有盛譽。正是他開放包容的胸懷,剛毅果敢的擔當,有力地推動了上海乃至全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可以說,上海的教育史上刻有呂型偉強烈的個人印記。現在地球越來越暖,人心越來越冷。德育是未來教育的最大問題,這不僅是我關心的問題,也是壹個國際問題。

雖然這位被譽為當代基礎教育“活化石”的老人早在20年前就退休了,但呂型偉壹直活躍在中國基礎教育的陣地上,更重要的是,他壹直在思考中國基礎教育的未來。

魯老對教育的研究是從研究螞蟻開始的。

他從小就喜歡研究螞蟻,後來從事教育,他開始觀察研究人類的特征。當然,螞蟻不能和人比,但是螞蟻很聰明。和人類壹樣,它們是壹種組織良好的群居動物。作為教育者,研究對象是自稱萬物之靈,但並未喪失動物性的人。人類向來自負,不願意把自己和小動物混為壹談,卻常常被自己制造的光環所迷惑,導致教育誤入歧途。比如現在的獨生子女現象,父母認為孩子都是天才,長大了可以當總統。但是,如果能給人類,尤其是孩子壹個真實的面目,我們可能會更加客觀理性地認識孩子,從而使教育更加符合客觀規律,更加有效。

他說,隨著科技的發展,教育正面臨重大而深刻的復蘇。壹種全新的教育將在世界上誕生,從而取代起源於工業時代並沿用至今的教育模式。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將基於兩個新的基礎,壹個是信息技術,另壹個是腦科學。壹是教育的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壹個是人類的發現,可以說是內部條件。兩者結合會使教育發生飛躍,最終使人的潛能得到極大的開發。

他認為,人們只知道有金礦和銀礦,卻不知道還有深不可測的“腦礦”,比金銀更珍貴。21世紀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讓“腦礦”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開發。人腦有654.38+04億個神經元和9000萬個輔助細胞,可以存儲654.38+0000萬億個信息單位,相當於5億本書。顯然,這個礦目前還遠未開發。除了大腦,人還有壹雙被科學家稱為“第二大腦”的手。正是這兩個器官,拉開了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距,值得研究。

談到教育的未來發展,魯老總是對德育憂心忡忡。

他有這樣壹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現在地球越來越暖,人心越來越冷。道德教育是未來教育的最大問題,這不僅是我關心的問題,因為這是壹個國際問題。現在人類可以享受科技帶來的成就,可以讓飛行不再是夢想,可以克隆自己的生命,但是有壹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那就是道德教育。目前人類的道德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我總是在想,我們的教育成果都到哪裏去了?”

他認為,十幾年來我們的德育工作效果並不明顯,主要是德育工作者思想保守,對道德內涵理解過於狹隘,充滿功利思想,忽視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基礎;方法簡單,形式主義和浮躁比比皆是,滿足於短期利益。

他打了個幽默的比方:妳看過農村田間使用的片子嗎?外面天寒地凍,裏面溫暖如春。這部電影為農作物創造了壹個適宜的生長環境。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我們要為孩子創造適宜的環境,為人才成長創造小氣候。我們可以從壹個人、壹個家庭、壹所學校、壹個社區入手,營造壹個優秀的小環境,就像溫室壹樣,讓“小氣候發揮大作用。”

這幾年,陸老壹直在思考創新。他說,在改革和發展的浪潮中,形式主義和浮躁相當嚴重。我稱之為水腫病和多動癥。口號不斷翻新,模式層出不窮。仔細檢查壹下。除了給妳看壹些形象工程,大部分都是文字遊戲。其實壹切照舊。我也說過,如果這次教育改革最後失敗了,原因很可能來自上面提到的兩種病。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為了名氣,有的是出於無知,就像田徑運動員在不知道世界紀錄是什麽的情況下吹噓自己破了世界紀錄。不讓專家笑?

基於這樣的擔憂,他向時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的顧淩源建議,希望參加教育部重點項目“面向未來的基礎教育學校”課題組的同誌,學習壹些教育史,主要是教育思想史,特別是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他經常感慨地說:“雖然我也努力學習過教育理論,也努力在壹線實踐過,也嘗試過創新,但現在回過頭來看,真正創新的超越前輩的幾乎沒有。我只是不斷地學習、實踐和探索,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搖擺,如此而已。”我深深的感覺到,當我們進入信息時代,腦科學時代,教育壹定會有重大的突破,從理論到實踐,但是我沒有機會。我只能寄希望於妳們這壹代。希望妳先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要自己實踐辦學;第三,要多調查,多轉轉;第四,我們應該關心社會變化和其他科學的發展。“教育理念往往存在於教育之外。”。他的思想影響了壹代又壹代晚生,他的生命延續在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身上。

壹個教育工作者最大的人生價值是什麽?是他的思想在影響著壹代又壹代的年輕壹代,是他的生命在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身上延續。魯老就是這樣壹位讓人止步於山頂,卻又始終讓人學習和追隨的教育家。

晚年,魯老把跨越五個“五年計劃”的教育部重點項目“面向未來的基礎教育學校”交給了顧淩源。顧淩源感受到的是沈甸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不敢無情地前行。

說起魯老對他的影響,這位上海教育英雄感動不已。他說,首要的是做人,實實在在做事。魯老強調人的自主創造精神,認為人的創造和人格不能迷失在物欲和規範之間。我曾經問過魯老這樣壹句話,“妳有過仇人嗎?”他說:“沒有”,我知道文革期間他受了委屈,但他壹笑置之。魯老做人做學問的指標可謂“和而不同,爭而不爭,辱而不辱。”

第二,把教育和學習聯系起來。目前魯老對師資隊伍的評價是“三有三少”:“有專業,沒什麽文化;學科有,技能少;責任,少了魅力。”在中國教育發展的臨界點上,魯老有自己的看法,疾風不可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開發潛能,發展個性,教育社會化”的思想。針對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魯老形象地指出三點:“浮誇、浮躁、臃腫”。對於壹些所謂的素質教育做法,魯老嘲諷為“多動癥”,並提出“基礎教育必須回歸基本”的觀點。他的文章很短,但都是幹貨。面對新世紀中國的教育,他指出了三個方面的癥結:“應試;道德危機;人才出不去。”在教育部的會議上,我震驚了。“發展是硬道理,但硬道理總得講道理吧?”魯老不贊成教育改革“壹刀切”。他認為“學校教育改革應該是多元的、原創的、立足於自身的”。不規定預定路線圖,提倡“摸著石頭過河”,不贊成盲目跟風。

第三,讀書和旅遊。陸老在學習上和我們不壹樣。兩個特點:讀書和旅遊。大量讀書,野書,散書,博覽群書。80歲以後,我依然把讀書當作人生的第壹樂趣。魯老讀書時,並不拘泥於教育。從經濟到文藝,他廣泛涉獵,尋找教育靈感。他說:“校長要有教育思想,要在教育學之外工作。”前段時間,魯老還在研究《不確定性的科學》和《教育學的困惑》兩本書,還在思考如何從教育體制的角度分析中國人為什麽缺乏創造力。

第四,豁達樂觀的心態。魯老90歲的時候,醫生不允許他出來,但他還是喜歡上學。關於自己的長壽,魯老有壹句幽默的話:“為什麽長壽?第壹,妳得睡在棺材裏;二是開腦殼。”我在安徽搞土改的時候,沒地方睡覺。陸老壹直睡在棺材裏。睡了之後,我就不害怕了。幾年前,陸老做了壹個腦部手術,頭上被鑿了壹個筷子大小的小洞。手術非常成功。關於中國的教育改革,魯老認為教育是壹個“不確定的系統”,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然後他說:“摸著石頭過河。那麽,石頭在哪裏?”他用幽默的話語提出了最關鍵的問題。在回答別人的問題時,魯老用三句話總結了自己的壹生:“我做過壹些有益的事情;我做過很多蠢事,壹些錯事;我還在探索。“魯老的探索不是壹句空話。他研究教育史,註意到教育史上的“鐘擺現象”,找出了幾組核心矛盾,並給出了自己的結論——“在四對矛盾中找到中間地帶”。

顧淩源的感悟代表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心聲。陸老的行為是壹門學問,意境深遠,理論宏大。繼往開來,創新有根,壹個活的思想是持續的,無止境的。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建立工讀學校。

1978,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指導站改建。

65438-0979針對單壹的中等教育結構的弊端,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上海創辦七八十所職業學校。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南匯等郊縣探索農村教育改革,提出“農(業)、教(學)統籌,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觀點,並被中央接受。

80年代初提出健身運動,反對純競技運動。

1984,為配合課改,上海獲得高考自主權。

1984建議把“三個面向”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向全國推廣。

從1985開始,探索面向21世紀的教育模式,逐步在全國18省市建立教育試點示範學校,開展了近20年的實驗。

1991提出了弘揚傳統美德的口號。

  • 上一篇:新津安雅園怎麽樣?好不好?值得買嗎?
  • 下一篇:中學生用文言文寫傳記。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