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郯城風情

郯城風情

郯城縣

開放分類:地理,旅遊,山東,行政區劃

目錄?基本概況

?自然地理

?經濟概況

?行政區劃

?歷史的發展

?農業發展

?工業發展

?運輸

?著名景點

?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

?著名景點

?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

基本概況

南北長約65公裏,東西寬約32公裏,總面積1312平方公裏。

郯城歷史悠久。

早在商朝,少昊的後裔就在這裏建立了燕國,春秋時演變為譚國。

這就是“孔子向譚子學”這個典故發生的地方。

秦設郯縣、郯縣,漢代郯縣改為東海縣,長期為縣縣行政公署。

隋唐幾經廢棄,元代稱郯城縣,之後是比較穩定的縣級行政區。

到2006年6月5438+0,全縣轄11個鎮,6個鄉,871個行政村,96.92萬人。

全縣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苗族、彜族、壯族、朝鮮、蒙古族、哈尼族等14個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0.5%。

全縣屬於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2℃

馬嶺山向東綿延,伊、木兩河縱貫南北,形成大面積沖積平原,素有“魯南糧倉”之稱。

該領土礦產資源豐富,包括煤、鐵、鉆石、重晶石和花崗巖。

馬陵山清泉寺礦泉水堪比青島嶗山礦泉水。

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大米等。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

銀杏、板栗、狼牙草馳名中外,蔥、蒜、姜、椒四大香料遠近聞名。

郯城縣是中國四大銀杏產區之壹,有“天下銀杏第壹縣”的美譽。

全縣種植銀杏樹70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樹齡28000株,年產量200萬公斤。銀杏生產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工業形成了包括化工、造紙、機械、煤炭、建材、紡織、食品、印刷等行業的生產體系。

郯城位於蘇茹邊境,有205。310國道和巍山東(海)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京滬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南臨隴海鐵路,北接石崇鐵路,距歐亞大陸橋頭堡連雲港、日照港僅百余公裏。

郯城縣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馬陵古道神秘壯觀。

龐涓溝、恨谷崖、箭眼巖、老虎崖、吳優仙境、孔子登陸,南北壹線;孝陵、余陵園、譚故城、譚子廟、瓦房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老聖樹”位於新村鄉銀杏古梅園,是中國銀杏第壹雄樹。雖然經歷了2000多年,但它依然枝葉繁茂,果實累累。

自然地理

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最南端,地理坐標為北緯118 05 '-18 31 ',34° 22 '-34° 56 '。

南北長約65公裏,東西寬32公裏,總面積1312.6平方公裏,約占全省面積的0.84%,其中平原面積1123.6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86%。丘陵面積183.4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14%。

全縣水面130.4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10%。

郯城縣位於山東省中南部丘陵區南部,郯滄平原中部附近,屬沂蒙山區沖積平原。

地勢從東北向西南逐漸下降。

東部的馬嶺山自北向南,中西部平原的沂沭河縱貫南北。

境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38米,自然比例已降至0.03%。

郯城縣屬於淮河流域的沂河、沭河和中運河水系。

其中伊河水系546.54平方公裏,沭河水系612.28平方公裏,中運河水系147.76平方公裏。

過境河流有伊、蜀、五河、分宜入蜀水道,全長131 km,流域面積281.81 km2。

全縣平均水資源總量5.4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9億立方米,地下水3.02億立方米,重復利用654.38+6200萬立方米。

馬嶺山是沂蒙山的殘脈,南北走向,海拔80至180米。

壹.土地資源

郯城縣耕地總面積為654.38+25.2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3.6%。未利用土地面積5.8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7%,主要包括丘陵草地、平坦草地、裸巖、礫石地和山脊。

未利用土地中,可開發土地約74萬畝,主要為丘陵和草地。

全縣有林地28.4萬畝,其中用材林2.5萬畝,防護林3萬畝,經濟林20.4萬畝。

全縣現有銀杏樹750多萬株,其中果樹25萬株,百年以上樹木2.8萬株。

全縣有森林面積93萬畝,森林覆蓋率97%,森林覆蓋率19.9%。

二。礦產資源

全縣已知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金剛石、重晶石、石灰石、礦泉水、建築黃沙、建築石材等八大類。

鉆石儲存區占地4。47平方公裏,現有儲量65438+萬克拉。金雞鉆石和陳埠二號分別重281.25和654.38+024.27克拉,均出自本縣。

煤炭地質儲量6543.8多億噸,工業儲量5063萬噸。

鐵的現有儲量為654.38+64.88萬噸。

石灰石的總儲量為3億噸。

河砂總儲量3.2億噸。

礦泉水含有鍶、鋰、鋅、鈾、硒等微量元素。屬於低鹽度、儲量豐富的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

三。水資源

郯城縣屬於淮河流域的沂河、沭河和中運河水系。

其中伊河水系546.54平方公裏,沭河水系612.28平方公裏,中運河水系147.76平方公裏。

穿越河流有伊、蜀、五河、分宜入蜀水道等。,全長131 km,流域面積281.81 km2。

全縣平均水資源總量5.4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9億立方米,地下水3.02億立方米,重復利用654.38+6200萬立方米。

第四,旅遊資源

郯城山川秀美,旅遊資源豐富。

馬嶺山位於縣城以東十裏,南北綿延數百裏。是舉世聞名的齊、魏、孫、龐、馬陵之戰古戰場,遺跡眾多,景點眾多。

②紅石崖風景區,位於郯城西南四十五裏的伊河畔。

崖下河水洶湧,懸崖陡峭,其土色黝黑,堅硬如石;懸崖上的樹參天,太陽都被陰影遮住了。

其中有壹株雄銀杏樹,高37.5米,胸圍7.1米,種植於西漢永光年間。

這裏建有“銀杏顧美園”,占地100畝。

(3)潭州故城位於縣城北部,始建於元代,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縣城周圍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如東海孝陵、於陵園、墓、廟山漢墓群等。

經濟概況

郯城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

銀杏、板栗、狼牙草馳名中外,蔥、蒜、姜、椒四大香料遠近聞名。

郯城縣是中國四大銀杏產區之壹,有“天下銀杏第壹縣”的美譽。

全縣種植銀杏樹70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樹齡28000株,年產量200萬公斤。銀杏生產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工業形成了包括化工、造紙、機械、煤炭、建材、紡織、食品、印刷等行業的生產體系。

行政區劃

郯城縣

區號:0539

身份證前六位數字:371322

郵政編碼:276100

* * *地點:郯城鎮

郯城縣南臨隴海鐵路,被江蘇省的邳州、新沂、東海四縣環繞,北與臨沂市的河東、羅莊、臨沭、蒼山四縣接壤。

205國道、京滬高速貫穿南北,310國道貫穿東西。

從縣城出發,向東7公裏到東海縣結古寨村,向東32公裏到東海縣。東南16公裏到東海縣界蘆窩村,到東海縣30公裏。

信宜市謝莊村南21km,信宜市5km。

西南距邳州市界辛莊村23公裏,距邳州市區25公裏。

西至蒼山縣界洪泉村20公裏,至蒼山縣城26公裏;西北至蒼山縣界東墩村14公裏,至蒼山縣24公裏。

北至臨沂市羅莊街巖頭村31km,至臨沂市區19km。

從東北到臨沭縣結達傣族村21公裏,到臨沭縣24公裏。

距省會濟南335公裏,距首都北京680公裏。

東起清泉鄉前後鎮,西至中房鎮楊莊廟,東西最大水平距離41.9km,南至13A楊集鎮,北至李莊鎮六道口,南北最大垂直距離62.3 km。

全縣轄11個鎮,6個鄉,674個行政村。

2006年,全縣總人口為98.6萬人。

人口分布密度:從空間分布來看,符合山川相間的地貌特征,呈現出沿山川方向密集分布的特點。

東部馬嶺山自北向南綿延60多公裏,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2%。這個山區是全縣人口最不稠密的地區,以流經縣城的沂沭河為中心40至60公裏範圍內,其幹流兩側1公裏範圍內是全縣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村莊首尾相連,雞鳴聲不絕於耳。

山川之間或兩河之間的澇區人口密度介於兩者之間。

全縣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苗族、彜族、壯族、朝鮮、蒙古族、哈尼族等14個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0.5%。

從性別構成比例來看,全縣性別比例為106.19: 100。

從民族構成來看,漢族占99.54%;* * *占0.45%;其他民族有滿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

歷史的發展

郯城縣歷史悠久,氏族社會末期,就有人在境內定居。

時為“東夷”之地,泰氏為東夷著名酋長,邵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壹支,稱為“燕”地。

周峰的燕國首領在這裏被稱為燕國,後來演變成了譚國。

春秋時期,譚屬魯,這就是“譚子對魯”和“孔子研究譚子”的原因。

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14年),為越國所滅。

秦置郯郡,後改名東海郡,設郯郡,屬徐州刺史部,由郡、縣、刺史部管轄。

唐六年,貞觀撤縣至下邳,元和復職。這才有了“郯城”縣的名號,不久就被救入臨沂。

元末復置郯城縣。明清以後,縣域變了,但縣名沒變。

建國後,屬臨沂地區。

1994 165438+10月10,撤銷楊集鄉、黃山鄉,設立楊集鎮、黃山鎮。

1995 65438+2月18、撤銷高峰頭、廟山鎮,成立高峰頭鎮、廟山鎮。

1996年7月3日,撤銷尚鋼鄉、沙墩鄉,設立尚鋼鎮、沙墩鎮(鄭路字[1996]第32號)。

6月4日,1997,我們的家鄉更名為清泉鄉(鄭路字[1997]第25號)。

2000年,郯城縣轄11個鎮,11個鄉。

總人口,各鄉鎮人口:972268郯城鎮109789馬頭鎮47076中房鎮53543李莊鎮49664厝墩鎮55078楊集鎮49373黃山鎮46965尚鋼鎮39835高峰頭鎮47396廟山鎮43933沙墩鎮46964勝利鄉45645新村鄉35654。38+076花園鄉48083高車鄉31709歸昌鄉36798紅花鄉36963大尚莊鄉24627十裏鄉40131歸壹鄉361清泉鄉9685袁泉鄉37704(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單位:人)。

2000年2月29日,十裏鄉、歸義鄉撤銷,行政區域並入郯城鎮。撤銷大尚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紅花鄉;撤銷清泉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袁泉鄉;撤銷高策鄉,行政區劃並入馬頭鎮(鄭路韓民字[2000]第95號)。

即郯城縣由11鎮、11鄉調整為11鎮、6鄉:郯城鎮(歸義鄉、十裏鄉)、馬頭鎮(高策鄉)、沖坊鎮。

(括號內的鄉鎮合並)。

截至2002年6月65438+2月31,郯城縣轄11鎮6鄉。

農業發展

2006年,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

完成國家級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主要糧食作物實現良種化。

糧食總產量66萬噸,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典型縣”。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新增銀杏2.3萬畝、柳樹9500畝。

新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75個,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建立市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5個,新註冊農產品商標19個。

取消了全部農業稅,農民人均負擔比稅費改革前減少153元。

財政對鄉鎮轉移支付1551.4萬元,增加261.8萬元。

糧食、良種、農機、農資“四項補貼”2837萬元。

農村基礎設施進壹步改善,投資3000萬元,改造農村公路95.6公裏,建設配套橋梁12座。城鄉客運營業裏程達到1,21.3公裏。

爭取上級無償資金12萬元,實施農業開發項目8個。

投資4600萬元啟動李莊河水閘建設。

向86個村莊和320個村莊提供了自來水,惠及26萬人。

17個沼氣示範村建成沼氣池2600個。

工業發展

2006年,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項目建設年”深入開展,完成工業投資27億元,新開工500萬元以上項目145個,超億元項目6個。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2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6億元,增長3.31%,利稅158億元,增長39.6%。

工業企業結構得到改善,發展活力顯著增強。14家企業被列入省市中小企業成長計劃,31家企業納稅100萬元以上,恒通化工公司納稅65438+5200萬元,魯南紙業公司納稅4062萬元,安泰能源等5家企業納稅1000萬元以上。

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6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3.6%。

新增國家免檢產品4個,新增省級名牌產品、著名商標9個。

縣經濟開發區通過國家審核,獲批省級經濟開發區。13個行政村劃歸開發區管理,27個部門將120個縣級管理權移交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走在全市前列。

2006年,開發區新開工項目12個,建成投產項目8個。

運輸

交通狀況:

1.高速:京滬高速出口1.5km;距徐蓮高速公路(出口)25公裏

2.鐵路:距哈長鐵路郯城站3公裏;距離隴海鐵路新沂站25公裏;距偃師鐵路臨沂站45公裏

3.港口:距連雲港90公裏;距離日照港100km;距青島港280公裏

4.機場:距臨沂機場40公裏;距連雲港機場40公裏;距徐州機場110公裏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運輸能力不斷提高,客貨運輸量增加。

全縣公路裏程1619.8公裏,其中高速公路45.5公裏,國道、省道163.8公裏,縣鄉公路506公裏。全縣所有鄉鎮都通了油路,所有行政村都通了汽車。

著名景點

1.西漢時期,東海孝墓位於城東外環道旁。墓高五六米,周長80米,占地近半畝。至今保存完好。

符曉墓墓前有兩塊石碑,壹塊建於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另壹塊建於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

墓碑上,有“不朽”四個大字。墓碑上依稀刻著“清光緒”的年號,碑文還依稀可辨:“漢董海孝之鄉也...壹千多歲”。

“鮮血白濺,六月飄雪,大旱三年...三年無雨,只為東海,我做了壹個孝順的妻子。

元雜劇大師關漢卿的《竇娥元》已廣為流傳千年。

人們對竇娥冤死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個感人故事的原型是郯城的“東海孝妻”,原名不是竇娥,關漢卿也不是第壹個用文字講述這個故事的人。

這位孝順的妻子名叫周青。在她結婚前,她的丈夫生病了,不能在田裏工作。她嫁給了周青來打理家務。誰知丈夫不到壹年就去世了,只剩下婆婆和媳婦。

壹天,周青在挖完野菜回家的路上撿到壹枚銅幣,用這枚銅幣買了兩盎司香油。她把挖好的豆瓣野菜洗幹凈,給婆婆吃,婆婆卻在晚上吃完後突然死亡。

周青的小姑子到縣衙控告小姑子周青想再嫁,故意殺害母親,縣令接受了周青。

當時,獄卒愚公向縣令抱怨說,周青是壹個賢惠孝順的女兒,不會殺死她的婆婆。縣令不聽勸告,堅持要將周青斬首。

行刑前,孝順的妻子周青向縣令訴苦,訴說無意中殺死婆婆的不公,並提出了三個可以驗證的現象:壹是被冤死後流血,二是下雪,三是大旱三年。

並懇求死後與婆婆合葬。

周青被斬首的後果是鮮血直流,雪下得很大。周青被葬在婆婆墓的西側,但壹夜之間兩座墳墓合二為壹,成為壹座高大的墳墓。

孝順妻子的委屈感動蒼天,真的是大旱三年,縣令被免職。

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根據韓東海的《孝經》改編了《竇娥元》和《雪中六記》。

許多年來,當地人民,特別是在白溪(血緣)王村,壹直在傳唱孝順妻子周青的故事。

墓室中間還有壹條南北分割線,記錄著孝順妻子周青贍養老人的孝德。

2.孔子-望海樓景區的登陸地點位於市區東南15公裏處,紅花鄉大上莊村東南約2.5公裏的山頂上。它是壹座高大的石峰,巨石交錯,形似石樓。

相傳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遊覽譚國時,曾與譚國國君譚子登上這裏看日出,這裏後來被稱為孔子登上的地方——望海樓。

望海樓南側,有壹大塊紅石,層層疊疊。霞光映在紅色的石頭上,像壹片紅色的海洋,格外迷人。

望海樓北側是黑龍潭風景區,主要包括黑龍潭、小三峽、吳優洞和細石器遺址。

6月,細石器遺址1992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1992年9月21日,在山東省臨沂市召開的海峽兩岸孫臏兵法與馬陵之戰學術研討會上,壹個湮沒在歷史中兩千多年的懸案有了明確的解釋,100多名海內外專家學者通過實地考察和學術研討形成了壹個* *認識。

齊魏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是軍事家孫臏指揮齊軍以少勝多,壹舉殲滅龐涓率領的十萬大軍的著名戰役。這次戰鬥突出體現了孫臏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開創了山區伏擊的典範。兩千多年來壹直為人們所稱道,並引起了歷史學家和軍界的關註。

但由於史書記載的疏漏和後人解讀的失誤,幾乎家喻戶曉的孫臏智勝龐涓之戰究竟發生在何處,壹直沒有令人信服的結論。

在這次學術講座上,專家們從文獻、出土文物、軍事地理和附近村落名稱的由來四個方面進行論證,確定齊魏馬陵的戰鬥遺址為郯城馬陵山。

2001年5月,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創辦的首個“中國古戰場教學研究基地”在郯城馬陵山掛牌,2003年馬陵古戰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旅遊建設項目。

馬嶺山是沂蒙山的殘脈,南北走向,海拔80至180米。地形條件與史料中對馬嶺戰役的描述壹致。

清乾隆年間編纂的《益州誌》曾記載:“魏共伐時,孫子勝龐涓於此。

同樣的證據也可以在《戰國策·魏氏史記》中關於魏行軍路線的記載,以及《孫臏兵法》中找到。

馬陵山地區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箭和青銅兵器。

此外,馬陵山沿線還有許多地名、村名,都與齊魏馬陵之戰有關。

如:孫臏的馬場,琦君射龐涓的社子,龐涓的獨龍劍,又名龐涓谷,龐涓的壹、二馬石,魏軍的卸甲營,龐涓的自殺恨谷崖等

這些地名的出現有壹定的歷史根源。

遊遊馬嶺古道南起紅花鄉孫家塘,北至袁泉鄉九道灣,在郯城縣境內約40公裏。

4.“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壹條巨型斷裂帶,總體呈南北走向,綿延2400多公裏。

高峰頭鎮馬嶺山西側的地震斷裂帶是我國唯壹的第四紀活動斷層景觀。

站在馬嶺山的西坡,可以看到壹邊是淺紅色的土地,另壹邊是黃褐色的土地,兩者之間界限分明。

淺紅色土壤是新生代土壤,黃褐色土壤是中生代土壤,兩者相差壹億多年。

漫步中線,就實現了“壹步跨越億年”的神話。

郯城地震斷裂帶為研究中、新生代地質構造和地震的形成與變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5.郯城是“中國銀杏之鄉”,被譽為“天下銀杏第壹縣”。

銀杏生態園包括銀杏顧美園和創業園。

銀杏古美園是全省第壹個農家院。地處美麗富饒的中國銀杏之鄉新村鄉,西臨臨猗河,東臨馬嶺山,背靠紅石崖。

公園裏有很多景觀,各有特色。

有老聖樹銀杏王。

樹高47米,DBH 2.3米,胸徑7.1米。

遮蔭面積約0.85畝,春季開花時可為周圍數十公裏內的雌樹授粉。

銀杏樹的地表根大部分暴露在土壤中,但比其他銀杏樹發芽早,落葉晚,生長旺盛。當地人稱它們為“老神樹”。

據史料記載,這棵樹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至今“老神樹”枝繁葉茂,高聳入雲,樹影婆娑,是中國最高的雄銀杏樹。

該樹於1979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園內有廣福寺,建於北魏,即521。

,是郯城縣最古老的寺廟。

清朝康熙十壹年、乾隆二十八年,在兩本《郯城縣誌》中記載:“廣福寺,又名觀珠寺,位於縣城西南十裏新村。

該寺歷史上曾多次重修,現存寺碑三座,記載了該寺的歷史情況。

創建畝銀杏園位於沂河畔的銀杏古梅園西側。這片古銀杏林有銀杏樹5000多株,50多年1.8萬株,連片,全國獨壹無二。

歷史事件

郯城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郯城發生8.5級地震,波及8省161縣,受損面積50多萬平方公裏,史稱“千古奇災”。

郯城勝利:1943年初,為粉碎日軍占領,八路軍115師進攻郯城,於19日晚在19發起猛攻,次日殲滅日偽軍530人。

歷史人物

坦子(生卒年不詳),姓子爵,春秋時為坦國君主。

侯蒼(生卒年不詳),字近君,東海人。

西漢宣帝當醫生的時候,他是壹個低級官員。

儒家經典名著。

精通五經,對齊白石、李有很深的認識。

東漢學者應劭稱他為齊白石最早的傳人之壹。

於定國(111-40年前)西漢東海郡人。

漢武帝宣帝當宰相的時候,任命他為侯平西。

王朗(153-228),字井陘。

三國時期,魏國的大臣是東海人。

漢末為會稽太守,被曹操定性為諫官,參與軍務。

後以軍獻酒引魏縣太守,轉戰少府、豐昌、大理。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代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政治家,衡陽內史、禦史官員。

徐陵(507-583),字,南北朝梁、陳間著名文學家,東海郯縣人。

她編著了壹部歌女專用詩集《玉臺新詠》,是繼《詩經》、《楚辭》之後最古老的壹部詩集。

劉知言(1906—1933),山東馬頭鎮人,魯南地區重要的中國史學家。

1933死於“蒼山暴動”。

  • 上一篇:廣安南站交通設施
  • 下一篇:運城壹中學生吃肉餅拉肚子發燒。他們吃肉餡餅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