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張掖行程咨詢

張掖行程咨詢

葉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東與武威、金昌接壤,西與酒泉接壤。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張掖郡是匈奴戰敗後才設立的,因此得名,寓意“斷匈奴之臂,使張為中國之葉(腋窩)”。張掖地區下轄臨澤、高泰、山丹、民樂、肅南、張掖市,總面積41萬平方公裏,總人口11.7萬。

景點1張掖市西來寺;西來寺位於張掖市西南角,現西寺巷。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掖市佛教協會所在地。寺內有壹塊落石(舊稱落星石),很大,呈橢圓形。寺廟裏有5尊木刻雕像和32尊雕像,其中有壹尊32臂佛像。佛教有兩個流派,大部分是張掖的佛教流派,但西來寺是壹個佛教流派。

景點2張掖市穆塔寺;原名曼居基,位於張掖市縣府南街,現為張掖中學校園。該寺和塔最早建於北周或更早,並在隋,唐,明,清重建。據《重修曼居吉碑文》記載:“釋迦牟尼火化時,三昧得舍利子八萬四千片。阿育王為每個瓶子建了壹座塔,甘州木塔就是其中之壹。”木塔高32.8米,八面九級* * *。八角的每壹層都有壹個木制的龍頭,口中銜著壹顆寶珠,下面掛著壹個風鈴。微風吹過,鐘聲悠揚。如果聽梵天香,“木塔疏鐘”是古贛州八景之壹。塔的主體是木制的,屋檐是亭式建築。塔的內壁用空心磚砌成,每層都有門、窗、樓、回廊和塔芯。窗戶上裝飾著鮮花,門楣上鑲嵌著磚雕。整個塔身不是用壹顆釘子鉚接,而是用差動鬥拱和梁柱連接,縱橫交錯,相互打結,渾然壹體。我是聽著木塔上的鉛長大的...

景點3張掖市鎮遠樓;俗稱鼓樓,位於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街交匯處。它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明代鄭德二年(1507),該建築建在壹個磚砌的高臺上,底座寬32米,高9米,底座距樓頂30多米。建築為三層木塔,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結構精巧,造型宏偉。底座上有壹個“十字”洞,通向東西南北,與四條主要街道相連。樓內四面掛有匾額:東有“金城春雨”,西有“玉冠小月”,南有“祁連眼雪”,北有“居延古牧場”,寓意東迎金城春雨,西送玉冠小月,南望祁連雪峰,北望居延牧場,是連接東西南北的中心區域。

目前鼓樓東南角懸掛著壹口唐鐘,材質為銅基合金,工藝精湛,富麗堂皇。鐘高1.3m,直徑1.15m,重600kg。鐘身飾有飛天和朱雀、玄武、白虎、青龍圖案。在古代,這個鐘經常被用來報時或發出火警。當妳爬上大樓時,妳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全景。四野空遠,鄉愁鄉愁之念聚於市。

景點4張掖市甘州古塔;只有木塔和土塔,木塔就是亭子。該塔建於大佛寺,是壹座碗蓋寶塔,也稱為喇嘛塔。蓋碗還保留了墳墓的形狀。這種類型的塔很多都是張掖所建,如東門外的奇峰靜塔、北門外的白塔寺水塔、南門外的重慶寺火塔、安陽高寺吉祥塔等,都是為高僧、高僧、喇嘛死後火化遺體而建,所以人們稱之為僧墳。這座塔特殊的藝術風格是,密檐空心的塔身完全填充成實心塔,人無法爬到塔頂。塔的下部增加了壹個高大的須彌山,上面雕刻著豐富的佛、菩薩、藝妓和獅子的形象。在張掖的古塔中,只有大佛寺金塔殿上的金塔是亭式單層方塔,佛像直接安放在裏面。因為亭臺樓閣,雖然雄偉高大,但是價格不菲,只有皇帝和有錢人才能建造,普通人也無能為力。所以在古建築中,蓋碗塔普遍興起,而亭塔逐漸衰落,所以張掖的很多古塔都是蓋碗喇嘛塔。張掖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佛教傳入中國後,迅速興盛起來。佛寺多,佛教徒多,晨鐘暮鼓,香煙繚繞,吸引了壹些虔誠的僧人來此參觀,求法。其中就有不少西土的僧人來了,然後建塔的形式就流傳開來了。佛教傳播越來越廣,佛塔數量越來越多。

景點五:張掖市大佛寺;位於張掖市西南,因擁有亞洲最大的室內臥佛而聞名。大佛殿內有壹尊長約35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故又稱“臥佛寺”,是張掖的壹大勝景。1996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20多處,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也是中國西夏黨項現存唯壹的佛寺,是當時隴西最著名的佛寺,最高峰時有壹萬多名僧人。大佛寺是中國西部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佛教博物館。方丈覺慧法師,43歲,甘肅省民樂縣人,1982出家,師從大定法師,畢業於湖南長沙學院,大專學歷,兼任甘肅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張掖縣政協委員。李惠大師,46歲,甘肅民樂縣人,1991出家,師從狄靜大師。原來寺廟規模較大,由牌坊、山門、大佛殿、萬聖寺、佛經堂、祠堂、僧舍、佛塔等組成,並有雙眼井、木爪樹、六角亭、金塔鼎等景觀。石灣洪鐘重2000多斤,聲音很大。寺廟雄偉高聳,是壹處幽靜之地。

景點6張掖市諸葛樓;位於張掖青年西街。它是什麽時候建造的?整座寺廟在建築上獨壹無二。進了大門,正對著妳的是壹座三間房堂,四周回廊環繞,雕梁畫棟,莊嚴肅穆。諸葛樓建在土堆上,木結構歇山頂,高樓沖淩霄漢,是宋元到明清的過渡風格。大殿正面是壹尊諸葛雕像,身著八卦服,手持羽扇,莊嚴典雅。左右琴童,共享琴劍。牌匾上,分別有兩個標題:“讓我們意識到未來”和“寧靜致遠”。另壹副對聯:“第三次召喚加重了他的國家事務;而對兩代他把真心給了”,杜甫在《書香》中寫的,也是對諸葛亮最好的總結和褒獎。現在是勞動街政府的駐地。

景點7張掖城外的四山橋;四山橋位於張掖市北門外。根據財、官、官、壽四德,清嘉慶初年督建蘇寧河。它是護城河(又稱護城河)上的壹座石拱橋,青石底座,上面有牌坊,非常壯觀。這座橋上有石雕,刻著龍虎相鬥,獅子滾繡球和梅藍菊竹。這些浮雕造型均衡相稱,刀法粗放,線條渾厚,雕刻精美,形象生動。它們是張掖獨特的石木橋。牌樓上有“四山橋”三塊碩大典雅的匾額和壹副對聯:“橋邊月色如畫;聽聽田邊流水的聲音。”令人印象深刻。每年夏天,遊客們都會在橋上休息壹下,看看鄉下,這讓他們覺得很有趣。現因城市建設需要,改建為水泥橋。

景點八:張掖城外的森林公園;張掖森林公園位於張掖市東郊9公裏處,甘新公路和蘭新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地貌獨特,地勢開闊,林海秀美,花草繁茂,是古絲綢之路上文化名城“金張掖”的又壹新景點。張掖森林公園分為湖光水色、中心景區、兒童遊樂園、木葉微縮、沙灘湖影、先導示範展五大景區。

景點9張掖城外的東山寺、西武當;東山寺位於張掖以東30余裏的鶴立山,是晉代著名學者郭鶴所隱居的地方。有門,有院,有廟,但沒有和尚,沒有路。要靠朝聖者和遊客來維護寺廟的安全。殿內雕梁畫棟,特別是殿頂“二龍戲珠”和“三顆星高照”的雕塑,造型獨特。門額上寫著“靈宮”二字,俗稱“黑虎殿”。朝拜者在此停下來休息馬匹,步入壹條只能容納壹人的狹窄小道,走了大約五六裏路。突然,兩山絕壁之間,壹條長長的水流沖破密林,破石而出,從幽僻的仙境中穿出,直奔兩山峽外的“靈官殿”,滴入石縫,成為暗流。仰望主峰,大大小小的寺廟有壹二十座,大多是明清時期的道士。主蜂的北面叫南寺,主蜂的南面叫北寺。北寺的最高點是真武閣。宮殿建築雕刻精美,雕梁畫棟,挑檐駝背,依山而建,層層登高,氣勢磅礴。有壹尊巨大的李老君雕像,他是道教的創始人,心地善良,愛好和平。南寺亭臺疊翠,多在山中。朝日的早晨,陰霾如蓬萊仙境。從山腳到山頂,東山寺花團錦簇,擡頭見樹,呼應著壹種綠色的節奏。西武當山位於張掖市以西70余裏的祁連山中。這裏風景也很美,佛寺眾多,景色宜人。過了龍首堡,沿著山腳往西南方向走,有壹座古老的閣樓式宮殿,叫羅京宮。寺內裊裊炊煙,鐘聲響起,音調悠揚。根據山勢修建各種寺廟。有三個懸崖臺階通往主峰,被稱為天門。天門外,主峰之上,有壹座規模宏大、獨具特色的弘君老祖“金頂”。黃色琉璃瓦覆蓋著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寺柱上有兩副對聯:壹副是“春風吹我穿雲;秋霜迎客,驅霧。“橫幅是《在豎雲上》。壹個工會是“有誌做雲中中道;沒膽量看天上的人。“人在天上。還有壹片松林叫“松樹窪”。當松花開放時,它們是綠色和紫色的,微風吹過,到處都是波浪,馬立克奔騰。過了“松樹窪”,就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樹木蒼翠,爛葉堆積,原始植被保存完好,展現了古峽原野的自然風光。遠遠望去,山上的石縫裏有許多淺淺的溪流。相傳古時候鴿子聚集,又稱鴿巢。每到夏天,遊人如雲,白雲飄飄,灰鴿翺翔,燕子低吟,草蟲鳴叫,讓人流連忘返。目前這兩處名勝,山川河流,樹木寺廟都還在,風景還是和以前壹樣。

景點10張掖城外黑水國家遺址;黑水古城又稱贛州古城,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黑水國遺址位於贛州市西北12.5km,南北15km,東西10km。它是贛州壹部龐大的“歷史古籍”,集漢唐古城、史前遺址、古寺遺址、古村落、古墓葬以及古代人文風光、沙丘、湖泊、蘆蕩、濕地為壹體。相傳西漢以前,匈奴人就遷到這裏,並將新疆定為小月國的首都。因為它位於黑色海濱,所以被稱為“黑水國”。黑水國古城遺址分為南北兩城,相距約3公裏。程楠位於312國道以南1公裏處,東西長258米,南北寬226米,總面積5.8萬平方米。大多數現存的城墻都是在明朝建造的。城內建築遺址眾多,散落著大量漢代磚塊。遺址中發現的壁畫包括《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等故事。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北城在國道312以北2公裏處,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20米。門開在南面,透過倒塌毀壞的城門,我看到了壹片廢墟和散落的磚瓦,連同周圍起伏的沙丘,仿佛穿越了歷史的隧道。在黑暗中,我能隱約聽到魚道的砰砰聲,商店的叫賣聲,茶館持續不斷的串串聲和逃離古城時絕望的哭喊聲。也仿佛站在歷史的高空,清晰地看到了越人放牧的漫長歲月,中匈戰爭,茶馬互市,兵臨城下,風沙摧殘古城;我看到了古城的繁華、悲壯、平靜、脆弱的歷史演繹;我看到了遙遠的漢唐。古城為絲綢之路上的商旅迎來了黎明,送走了夕陽。這裏的名勝古跡令中外遊客神往,許多遊客遠道而來尋古控幽。隨著甘州區旅遊業發展步伐的加快,將會有更多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和投資開發,黑水國遺址將成為甘州旅遊的新亮點。

晚上可以去西邊暖陽的張掖廣場,也可以去鼓樓附近的小吃城。張掖的特色小吃是很多面,小米飯,糯米。最懷念的是面筋牛肉面。雖然牛肉面是蘭州的特色,但是我們張掖的牛肉面也很棒。

  • 上一篇:如何評價高中教師職稱?
  • 下一篇:初中小學幾年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