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1+1”是什麽意思?

“1+1”是什麽意思?

1742年6月7日,當時還是中學教師的哥德巴赫給生活在俄羅斯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了壹封信,問道:“任何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素數之和嗎?”因為哥德巴赫喜歡玩除數的遊戲。20天後,歐拉回信寫道:“任何大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素數之和。這個猜想,雖然我還不能證明,但我肯定認為它是壹個完全正確的定理。”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叫哥德巴赫-歐拉猜想,至今世界還沒有完全解決。數學家把這個問題簡稱為(1,1)或“1+1”。這個命題被簡要地描述為:

(a)每壹個≥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素數之和;

(b)每壹個≥9的奇數都可以表示為三個奇素數之和。

顯然,命題(b)是(a)的推論。因為任何壹個奇數,比如減去壹個奇素數,當然是偶數。如果此時命題(a)可以被證明,當然命題(b)也會被證明。但是,這兩個問題是不可逆的。命題(b)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伊維諾格拉多夫創造了壹系列估計指標和重要方法,使他能夠在1937中間接證明命題(b)。

在1930中,倪慧·勒曼證明了每壹個自然數都可以表示為不超過k個素數的和,其中k是壹個固定的自然數。壹開始設定K = 2+1010,很快就降為K = 69。利用密度法得到的最好結果是k = 18,即每壹個自然數都可以表示為≤18個素數之和。這裏提到的每壹個自然數都不是足夠大的自然數。這是密度法的獨特優勢,其他方法(圈法、篩法)只能對足夠大的自然數下結論。

1937年,前蘇聯數學家維納·格拉德夫用圓法證明了每壹個足夠大的奇素數都等於三個素數之和。後來證明這裏的“足夠大”可以換成“> > eC16 038”。這個數字超過400萬,是壹個非常龐大的數字。現在這個常數已經大大減少了,但仍然是壹個相當大的數字。

在長達24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有人對哥德巴赫猜想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有人查過偶數x≤5×188,即X在5億以內,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確的。

這期間甚至有人想到了壹些方法,比如對折法。他們把自然數和壹把長梳子上的齒相比較,先把代表復數的齒全部掰掉,剩下的當然是質數。然後把同樣的梳子倒過來。如果梳子上的原始齒數是偶數X,1將面對X-1,3將面對X-3...P會面對X-P,(1 ≤ P ≤ X-1)。因為當x較大時,無法證明是否存在齒對齒的情況,所以問題沒有解決。

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代表復數的所有齒先被折斷。因為素數的存在是弱附著在更小的素數及其倍數的合數上的,而且這種微弱的痕跡也被斷掉了。而這個問題是不能用概率來解決的,因為素數不是壹個正常的分析,而是壹個確定的問題。於是他們把x設為某個值,然後每兩顆牙錯位。這樣壹來,壹個有限的問題想要試圖解決壹個無限的問題當然是極其困難的。盡管如此,有些人仍在努力攀登。所以後來他們把大於某個大數的偶數(比如K0 = E49c)叫做大偶數,然後把任意壹個大偶數n (n > K0)寫成自然數N1和N2之和,即n = N1+N2。N1和N2的素數分別不超過S和T。所以縮寫為(s,t)或寫為加引號的加法:“s+t”。這時N1和N2可以稱為幾乎(近)質數,然後S和t的值逐漸減小。如果S和T都計算到1,那麽將證明當5× 108 < n ≤ E49c時,(1,1)成立。這樣就解決了(1,1)問題。但是,至今沒有最終的解決方案。當前世界獲得的排名結果如下。

(s,t)年齡結果冠軍國家(9,9)1920布勞恩挪威(7,7)1924 Leitmahurd (6,6)1932伊士曼英(5,7),(4,9) 1922。5)1938布赫維茨,前蘇聯(4,4) 1940布赫維茨(1,C很大)1948雷尼洪(3,4) 1956王元忠(3,3)。5)1962潘承東[3]巴爾巴恩[4]前蘇聯(1,4) 1962王元(1,4) 1963潘承東[3]巴爾巴恩(1,3壹般猜測:

g(k)= 2k+(x)k」-2(1)

其中[x]代表x的整數部分。

在眾多數學家的努力下,(1)除K = 4外都得到了證明,其中G (5) = 37由中國科學家陳景潤在1964中證明。

對於k = 4,已經證明:

19≤g(4)≤21,

而當n < 10310或n > 101409時,n可以表示為19的四次冪之和。這接近預期目標G (4) = 19。

還發現當自然數足夠大時,可以表示為G(k)次冪之和,其中G(k)≤g(k)。其實g(k)比G(k)小很多(k大的時候)。目前已知的只有G (2) = 4和G (4) = 19。估計G(k)是壹個非常困難的問題。

  • 上一篇:小學初中需要準備哪些材料?
  • 下一篇:大禹中學宿舍照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