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張青蓮是哪裏人?

張青蓮是哪裏人?

張青蓮

張青蓮(1908 . 7 . 31-2006 . 12 . 14),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輔仁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質譜學會首任理事長。

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對同位素化學有很深的造詣,是我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在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晚年從事同位素質譜測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測得的銦原子量為114.818石0.003,已被采用為新的國際標準。著作有《重水研究》、《無機化學系列》。

中文名:張青蓮。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唐智鎮

出生日期:1908年7月31。

死亡日期:65438年2月+2006年4月。

職業: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畢業院校:光華大學(現華東師範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等。

主要成果:1991年測得銦的原子量。

中國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代表作:重水研究、無機化學系列、無機化學系列等。

個人簡歷

1908 7月31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市。

1930畢業於光華大學(現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化學系,理學學士。

1930—1931年小遊中學教師。

1934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

1936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6—1937在瑞典物理化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

1937—1938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38—1939光華大學(現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1939—1946西南聯大教授。

清華大學教授從1946到1952。

1951—1956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19631990當選為協會第二十屆、二十壹屆、二十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理事。

北京大學教授1952,兼化學系系主任1978-1983。

1954—1956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

1955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1981—1992化學系副主任。

1980—1984當選中國質譜學會首任理事長。

1980-1985,國家科委穩定同位素組組長。

1983—1989當選為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原子量和同位素豐度委員會的冠名委員。

於2006年2月14日19: 03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角色的生活

早期經驗

張青蓮於7月31908日出生在江蘇省常熟縣唐智鎮的壹個小康家庭。14歲,考入蘇州市陶吳中學,這是聖約翰大學的附中,曾經在學校的語文和英語競賽中名列第壹。

1926我高中畢業的時候,因為成績優秀,本來可以免費直升大學。但因該校美國校長在1925侮辱中國國旗,愛國師生憤而離校,成立私立光華大學。這壹愛國行動得到了張青蓮的支持,他放棄了聖約翰免費入學的機會,被光華大學錄取。考慮到化學系畢業後可以在中學找工作,創辦小化工,他選擇了化學。他只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在光華大學修完了規定的學分,畢業時以第壹名的成績獲得了銀杯獎。

大學畢業後,張青蓮在常熟曉遊中學教了壹年書。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當時他看到國內無機化學人才短缺,於是選擇了無機化學專業。在高崇禧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無機合成、分析鑒定、理化測量》三篇稀有元素研究論文。最後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耿基金公費留學。

在西歐學習

鑒於許多早期美國化學家都曾在德國學習過,他決定去德國深造。1934年秋,進入柏林大學物理化學系。由於他已經在國內大學學習了13學期,按照德國的規定只需要註冊3個學期。他師從無機化學家李森·費爾特。當時的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尤萊因發現了重氫,制出了重水,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根據張青蓮現有的科研基礎,李森·費爾特建議他把對重水的研究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題目。他買下第壹批產自挪威的重水產品後,立即開始測量重水的臨界溫度。當時用的是微法。應時玻璃毛細管內徑為0.3 mm,恒溫溫度為645K,管內壓力為20 MPa以上。密封管道經常破裂,這給實驗帶來了困難。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夜以繼日地努力,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重水臨界溫度的測定。然而,重水的冰點和沸點比輕水高,而重水的臨界溫度比輕水低2.7℃,這似乎是壹個不正常的現象。這壹結果發表在1935年春的德國物理化學雜誌上,4年後被另壹位德國學者用精確常數法驗證。

張青蓮發表了整個溫度範圍內的輕水和重水兩相密度狀態圖,並被蘇聯的布洛茨基的《同位素化學(1957)》壹書引用。他精心設計了壹個實驗,通過比較輕水和重水的蒸汽壓差,觀察到蒸汽壓差在498K有壹個轉折點,並揭示了這壹反常現象的本質。這篇論文與美國實驗室獨立開展的類似研究工作同時發表,相互驗證。

為了測量半重水和重氧水的蒸氣壓,有必要建立壹種同時分析這兩種置換水的方法。他用硫化氫來歸壹化氘,用浮子法測量密度差來確定歸壹化前後的密度。用這種方法測得的低於100℃的半重水和重氧水的數據,連同重水的蒸氣壓數據,後來成為蒸餾生產重水的重要科學依據。

1935年冬天,張青蓮采集了柏林和瑞典的雪水樣品,首次測定了半重水和重氧水的含量。觀察到半重水和重氧水的含量低於普通水中的含量,雪含量的差異大於雨含量的差異。在此基礎上,他通過查閱河流、湖泊、海洋和植物中替代水的同位素含量數據,首次提出了氫氧同位素在地球各行各業的分布理論,對後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張青蓮兩年的重水研究期間,* * *發表了10篇論文,與美國實驗室同事的工作構成了早期重水性質研究的經典文獻。在發表文章時,李森·費爾特和張青蓮都表現出謙遜的風格,爭著把對方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之前,這體現了師生之間相互的學術尊重。

1936年,李森·費爾特遭到納粹迫害,他的教職被撤銷,但張青蓮仍堅持和他壹起做研究。那年6月,張青蓮獲得了博士學位。李森·菲爾特被迫離開德國,到瑞典學院科學學院的物理化學研究所工作,張青蓮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了瑞典,又做了壹年的同事。他用氣體混合物作為模擬同位素混合氣體,研究了通過膜壁的擴散分離。

在西歐學習的三年中,張青蓮從許多權威科學家的講座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如化學動力學的創始人博登施坦、諾貝爾獎獲得者哈恩等。他在柏林聽取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來訪壹流科學家的學術報告,在瑞典聽取了獲獎報告。他還參觀了赫茲、斯維德伯格和西格班三位獲獎者的實驗室,以及劍橋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和巴黎的居裏鐳研究所。這些學術活動對張青蓮獻身科學並不斷取得成就成為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抗戰時期回國

張青蓮在瑞典時,收到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所長莊長恭的電報,被聘為副研究員。這個任命是莊長功在雜誌上看了他的文章後決定的,這對於壹個素未謀面的年輕人來說非常難得。因此,張青蓮在其早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充分展示了他作為壹個科學家的素質和才能。

1937年7月,張青蓮經大西洋、北美、太平洋返回上海。那是日本侵華之初,化學所被迫停工。張青蓮借用了租界光華大學的實驗室,研究各種配合物的合成。第二年,他被光華大學聘為教授。他指導了兩個四年級學生的畢業論文,壹個是合成配合物,壹個是用半微量法測定氯化鈉在25℃的輕水和重水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兩篇論文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65438-0939,由於先後有兩位教授離職,西南聯大化學系聘請張青蓮為教授。他經由越南在昆明就職。當時雖然國內很多知名學者都集中在國立西南聯大,但是條件非常艱苦,很難開展科研。然而,張青蓮和化學系系主任楊石先分配給他的兩名中英研究助理壹起,用從國外帶回的110克重水和壹些應時玻璃儀器,完成了兩篇關於重水性質的論文。其中之壹是首次將測量重水密度的溫度提高到50℃,糾正了當時文獻中在這個溫度附近存在最大密度的假設。同時,完成了關於重水流體動力學效應的兩篇論文。為了測定乙醇鋁水解純重乙醇的正常沸點,制作了壹套恒壓裝置。但是,當時的純試液只有1 ml。要在標準溫度計讀數不變的瞬間讀取數據,需要熟練的技巧和有序的操作步驟。他親自完成了這壹測定,並首次精確測定了重乙醇的沸點和密度。這個結果已經收錄在拜爾斯·妲的《有機化學手冊》中。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堅持科研。

1943年,在戰爭造成的困難條件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的所有科研工作被迫停止。當負責中美學術交流的吳向要論文時,他當即答應三個月內交論文。他認為25℃時碘在四氯化碳和水中的分配常數是教科書中引用的經典數據;如果用重水代替輕水,研究這個分布常數的同位素效應是有意義的。於是我裝了壹套恒溫槽,每兩天做壹次碘濃度的實驗。壹天,翌晨準備好設備,把壹壺開水帶到實驗室,註入恒溫槽,使水溫迅速達到所需溫度。恒溫後,旋轉密封管達到平衡,然後取出2ml重水相和1ml有機相,用標定好的硫代硫酸鈉溶液測定各自的碘濃度,得到輕水和重水分配常數變化為85: 103的結果,如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工作期間,張青蓮還指導光華大學的壹名助教首次測量了重水的摩爾冰點降低常數。指導壹位中央大學的助教完成復合體的合成。他綜合國內外發表的關於重水的論文,寫成了《重水研究》壹書,獲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二等獎1943。同時獲此殊榮的還有王竹溪、聞壹多等四位聯大教授。

抗日戰爭結束後

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北平復學,校內化學館被侵華日軍洗劫壹空。在這種情況下,張青蓮仍然堅持科學研究。他和他的助教第壹次把測量重水密度的溫度範圍提高到95℃,擴展到100℃。關於所獲得的精確數據的論文,原本是根據時事通訊發給英國《自然》雜誌的,但編輯部把它變成了文字專欄,說明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青蓮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得到了極大的關註和支持,成果豐碩。

65438年至0939年,張青蓮在西南聯大化學系任教期間,講授了高品位無機化學、稀有元素、絡合化學等課程,為我國無機化學研究和教學人才的培養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

1952期間,全國高校調整,張青蓮被任命為教育部課程改革委員會化學組副組長。北大化學系成立無機化學教研室時,他擔任教研室主任,講授無機化學,並組織翻譯出版了蘇聯人_克拉索夫寫的《普通化學教程》壹書。1955年協助教育部組織與戴安邦、顏誌賢、尹景之合著《無機化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出版)。本書是我國化學家編寫的基礎無機化學教材。內容新穎,信息量大,凝結了幾位編輯多年從事無機化學教學和科研的寶貴經驗。它不僅被高校廣泛采用,而且在培養青年教師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培養無機化學人才,張青蓮在大學化學教育崗位上努力了幾十年。多年來壹直教授大壹的無機化學和普通化學課程。他講課重點突出,啟發性強,重視課堂演示實驗。他精妙的講解和嫻熟的實驗技巧激勵了許多學生投身化學。

從65438年到0954年,他作為無機化學教師在全國各大學主持培養蘇聯專家。後來,北京大學相繼開設了稀有元素、無機合成和同位素化學等課程。1955後培養了多名無機化學專業的研究生和高級教師,並擔任教育部化學教材編委會副主任。還寫過《無機化學五十年進展》、《同位素與原子量》等綜合性文章,精辟的觀點和評論讓無機化學的讀者受益匪淺。

1978張青蓮是無機化學叢書的主編。本系列分為18冊。前10卷討論各民族元素,後8卷屬於特殊分支。何、和唐共同撰寫了《後錒系元素》。全書寫於1993開頭,歷時十余年。80年代後期,張青蓮雖已年過八旬,但仍不遺余力地完成該叢書,為我國無機化學做了非常有益的基礎性工作。

社會活動

從65438年到0950年,張青蓮是全國科學技術聯合會宣傳委員會的成員,次年,他參加了第壹個中國人民赴朝鮮吊唁代表團。回國後用了5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宣傳報道。在這場偉大的政治運動中,他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鍛煉。

1951,中國化學會恢復他的活動。被任命為常務理事,次年當選為《化學學報》(1952-1956)主編。他建立了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經常親自審核校對稿件,保證了刊物的出版水平。自《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出版以來,長期擔任編委。曾任出版總署化學組成員,文教委員會物理化學組術語審查組成員,現為全國自然科學術語審查委員會委員。1980當選中國科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50,次年被聘為物理化學組特聘成員。1954年,科學院成立學術秘書處,邀請張青蓮擔任學術秘書兩年,參與建立數理學部。第二年,他被選為數學和物理系的成員。在學院成立大會上,張青蓮等人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受到了極大的鼓舞。65438-0955參與北京中科院化學所籌建,後任該所研究員、學術委員。1956參加全國科技發展規劃會議。1981改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系委員、常委、副主任,參與該系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咨詢工作。

1956張青蓮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宣傳活動中被評為積極分子。1959年,應邀在中蘇友好協會舉辦的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誕辰125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演講。1960參加廣州市科技工作會議。1972年參加珠穆朗瑪峰(蘭州)綜合科學考察會議,並提交了峰區雪水氫氧同位素分布報告。65438-0975參加第壹屆全國同位素地質會議(貴陽),發表了《天然水中氫氧同位素分布與分析》報告。

張青蓮積極推動中國的質譜科學研究和應用。1980中國質譜學會成立時,他當選為理事長(1980—1984),後擔任名譽理事長。同年擔任國家科委穩定同位素專業組組長,負責召集全國會議,交流經驗和信息,協調輕元素穩定同位素生產任務。

張青蓮也非常關心中學教育,他認為中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我和中學老師談過很多次,給他們做過報告,審核修改過中學化學教材。為了推動我國教學科研的進步,他還為《中國教育報》撰寫了題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1984年6月2日)的文章。

科研成果

科學研究是人類文明積累的基礎,這是張青蓮的信條,也構成了他的人生價值觀。從1935開始,他壹直專註於水和穩定同位素,涉及氫、氧、碳、氮、鋰、硼、硫、銦、銻、鈰、銪、銥等十幾種元素的同位素。50年來,對同位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同位素的動力學效應、同位素分離的原理和方法、同位素標準樣品的研制、同位素的自然豐度和原子量的測定等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發表了100多篇相關論文。1985年,他以壹篇題為《同位素化學研究五十年》的文章總結了自己近半個世紀的科研成果。

重水25C的密度值不僅是重水等級的檢測標準(見美國ASTM),也是國際學者試圖精確測量的競爭對象。因此,很難通過質譜準確確定氫同位素和略富氧同位素的豐度。他和他的助手用精巧的實驗設計把數值精確到7位有效數字,是1975 ~ 1985國際時期三個最好的測量之壹。

張青蓮教授在確定相對原子質量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83當選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委員。到2005年,他主持制定的銦、銥、銻、銪、鈰、鉺、鍺、鋅、鏑等十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采用為新的國際標準。

1991年,張青蓮同位素質譜測定銦的準確原子量為114.818±0.003,為國際原子比額表增加了壹個新數字。這是世界上第壹次使用中國測量的原子量數據作為標準數據。人們認為,這不僅表明中國人的科學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人民樹立了雄心。張青蓮在稀有元素領域也有許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33年發表了五種新的亞硒酸鹽配合物的合成,這是我國第壹篇配位化學論文。他還在諾伊斯的代表作《稀有元素定性分析系統》(1927)中加入了錸的檢測。他首先做了壹個系統的實驗,確定錸在碲化銅族中的位置,然後在銥銠沈澱的濾液中把錸沈澱成二硫化錸,並以錸酸銣的形式鑒定出來。測定了各層次錸的含量和各種可能幹擾的元素。該方法可檢測0.02%的錸。20世紀80年代,張青蓮合成了兩種新的鹵化鋰配合物,都具有五配位鋰的晶體結構,突破了鋰只處於偶配位的觀點。

為表彰張青蓮在多方面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中國化學學會為他五十年的化學工作,在1985號舉行了祝賀大會。盧嘉熙、劉綱等多位化學家前去致辭祝賀;1989年,中國科學院授予他“科學工作五十年”榮譽證書。

張青蓮為人正直開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治學嚴謹,勇於探索。熱愛祖國,忠於教育,努力工作,不計名利。他知識面廣,興趣廣泛,愛好涵蓋文學、藝術、園藝、書法、體育、旅遊等。壹生遵循自己的信條,為人類文明的積累做貢獻。

65438+2006年2月14日19: 03,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高級院士,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傑出生產者、黨員張青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國防貢獻

掌握重水和鋰同位素的生產技術是中國自主發展核工業的基礎。受化工部委托,張青蓮自1957以來多次到有關單位主持或講授重水生產方法。他在1960重水開發方案會議上作了“重水的物理化學性質”的報告。然後參加現場會,為工段分析提供落法。1963年,他設計了用漂浮物和沈物檢測成品的部頒標準方法,並提供了壹個Y5標準樣品,後來發展成系列標準樣品,用質譜測定。我國采用雙溫交換法後,他組織翻譯出版了美國薩凡納和達納重水廠雙溫交換法工作手冊,為中型重水廠提供了重要參考。測定了雙溫工藝條件下氘在兩相中的總分配常數,提供了電解段電解分離系數的精確數據。為表彰張青蓮在重水生產方面的貢獻,化工部於1990授予他全國國防化學工業先進工作者稱號。

上世紀60年代初,鋰同位素分離廠壹度癱瘓,原因是蘇聯撤走了專家,停止提供技術資料。張青蓮被邀請去工廠。在了解工廠的情況後,他提出了可行的措施,並擔任工廠的技術顧問。參與鋰同位素的研制任務,在車間分析中提供了壹種快速分析鋰同位素豐度的方法——晶體漂浮法。他在1965年冬天參加氘化鋰-6成品鑒定會時,看到了那塊無色透明、顏色為藍色的立方晶體,心中充滿了無比的喜悅。很快中國的氫彈爆炸試驗成功,距離原子彈爆炸只有兩年零八個月,這讓世界大吃壹驚。在張青蓮的教育和影響下,他的大兒子毅然成為工廠的工程師,獻身於自己的職責。為表彰張青蓮的傑出成就,中國核學會於1990授予他名譽理事稱號。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基礎研究對提高高科技的作用,也看到了壹個科學家的聰明才智與祖國人民的需求緊密結合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國際交流

1957年,張青蓮赴莫斯科參加全蘇聯同位素應用會議,並作了“用精密滴制法分析重水”的報告。65438-0959年赴東德萊比錫參加同位素應用會議,做了“用各種密度方法分析重水”的報告,因此被收錄在65438-0969年《原子科學名人錄》中。

1979張青蓮作為中國化學會五人代表團的壹員,赴赫爾辛基參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第27屆學術大會,成功維護了中國化學會在這壹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權。會上作了題為“氫氧同位素豐度的測定”的報告。1983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第32屆大會在哥本哈根召開。作為國家代表參加原子量和同位素豐度委員會,以淵博的知識和精辟的見解在會上贏得好評,當選為職稱委員(1983-1989)。他是中國第壹個獲此殊榮的化學家。這次學術活動引起了他對原子質譜學的興趣,並發展到他後來的研究領域。1981年,張青蓮去美國參加黃金同位素研討會,提出了兩份同位素豐度的墻報。同年赴劍橋參加英國質譜學會第十屆年會,並贈送硼同位素質譜墻報。1983年在法國薩克利核研究中心做講座。1984起擔任北京中日雙邊質譜學術會議中方主持人,1987起擔任北京國際儀器分析學術報告會顧問。張青蓮也是《法國無機化學評論》的編輯,現在是《美國質譜評論》的顧問編輯,撰寫了壹篇關於中國有機質譜新進展的論文。

國際貢獻

1983當選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委員。測定了銦、銥、銻、銪、鈰、鍺、鋅和鏑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采納為新的國際標準。

  • 上一篇:《人生的凱旋》是怎麽寫的?
  • 下一篇:從廣州南站到廣州五十二中坐哪條地鐵線?我應該在哪站下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