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收益遞增理論研究】收益遞增

【收益遞增理論研究】收益遞增

報酬遞增是現代經濟的壹個重要特征。沒有不斷增加的回報,就不會有持續的經濟增長。因此,收益遞增壹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註的焦點。為了實現未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將非報酬遞增的增長模式轉變為報酬遞增的增長模式。

報酬遞增理論的發展

勞動分工和專業化

報酬遞增理論的開創者亞當·斯密從企業的角度解釋了報酬遞增的過程,提出了分工受市場範圍限制的定理,即生產力中的分工是財富增長的主要原因,新的分工依賴於市場的擴大。兩者結合,通過不斷引入新的分工,形成了自我持續的增長理論。

楊格繼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指出報酬的增加不是由工廠或工業部分的規模產生的,並用分工和迂回生產的概念解釋了規模報酬的機制。

馬克思把基於分工的報酬遞增機制歸結為勞動者、生產資料和勞動與生產資料相互積累的結果,即合作產生的節約,集體權力和生產資料擴張產生的範圍經濟,勞動和生產資料積累產生的勞動復雜性增加和生產資料的不斷改進。

錢書法(2003)認為分工深化、產業組織演進與產業或市場規模收益之間存在壹種互動增強的正反饋機制。

夏榮坡(2008)基於斯密的分工理論,探討了產業集聚空間組織狀態下報酬遞增的動力機制。產業集聚的空間組織系統可以通過完善的內部組織和信息系統,推進動態收入報酬遞增機制中的創新臨界點,從而實現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分工的不斷演進,進而完成動態收入報酬遞增機制的正反饋效應。

外在節約因素

馬歇爾在新古典均衡框架下用外部經濟解釋了報酬遞增機制。在馬歇爾看來,報酬遞增是由外部經濟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報酬遞增源於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溢出效應,而市場價格和競爭機制在其他情況下仍然有效。因此,報酬遞增和完全競爭是可以相容的,外部經濟的增長是報酬遞增的主要來源。

從外部經濟的角度看,報酬遞增的來源包括知識、人力資本投資和科技創新。

Arrow(1962)的“邊做邊學”模型將從事生產的人獲取知識的過程放入模型中。它是研發模式的壹個變種。他從普通勞動和資本的柯布-道格拉斯常規模型的收入生產函數中導出了壹個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函數。盧卡斯(1988)模型解釋的外部性是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Nelson和Pack(1999)指出,在發展中國家吸引國外先進技術時,邊做邊學對其人力資本的積累起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羅默(1990)綜合羅默(1986)和盧卡斯模型。他把知識分為兩類:人力資本,是“競爭性產品”;第二是技術,是“非競爭性產品”。知識的這兩個特征意味著規模報酬遞增有兩個來源:專業化(增加產品數量)和知識與技術的溢出效應。

冉文江和馮(2003)通過分析生產系統的經濟熵和經濟耗散結構,提出了技術創新的兩種模式,認為技術創新是經濟效益增加的根本源泉,技術創新從研發開始,最終實現市場化,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石濤和陶愛萍(2007)指出,兩種基本生產要素——有形生產要素和無形生產要素在總生產要素中的相對比例的變化,直接決定了薪酬的變化方向。無形要素在生產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及其不同於有形要素的特點,使得報酬遞增規律逐漸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經濟規律。

創新進化

在熊彼特看來,經濟發展的核心不是平衡,而是創新。創新是指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系統。企業家作為經濟活動的“靈魂”,其職能是實現創新和引入新的組合,因此收益的增加源於創新過程中的“產業突變”和“創造性破壞”。

舒爾茨教授在著作中還研究了報酬遞增的來源,包括八大類,即:分工、專業化、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經濟思想和知識、經濟制度、經濟組織和恢復經濟平衡。

報酬遞增理論的實證研究

Davis和Weinstein(1999)通過估計13個OECD國家支出變化和產出變化之間的關系,檢驗了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性。他們估計的產出需求彈性為1.6,由此推斷存在明顯的規模報酬遞增現象。

保羅和西格爾(1999)利用1979-1989美國工業面板數據,證實了美國工業生產中普遍存在規模經濟效應。

王俊輝(2008)檢驗了中國1978到2004年的規模收益,然後利用面板數據模型檢驗了五個OECD國家的規模收益。研究表明,規模報酬不變或規模報酬遞增往往是許多理論模型的研究假設。但是,規模收益保持不變的假設將導致對因素實際貢獻的有偏估計。因此,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不適合分析現代經濟發展。

韋傑和任保平(2011)利用2000-2008年35個工業部門的數據測算了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規模報酬,通過對中國報酬遞增影響因素的分析發現,分工和技術創新仍然是現階段的核心要素。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應該轉向收益遞增驅動的機制。最根本的是分工與技術創新良性互動機制的形成。

報酬遞增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壹)中國的經濟發展應該著眼於分工的演進和專業化的提高。報酬遞增理論表明,分工促進經濟增長,因此基於專業化分工的報酬遞增是實現國家跨越戰略的可選路徑之壹。目前中國經濟存在地區和市場分割、部門分工不明確等問題。中國應進壹步打破地區和市場分割以及地區之間的貿易封鎖,利用比較優勢在地區和行業之間進行合理分工,不斷提高各領域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使經濟增長建立在分工不斷演進帶來的報酬遞增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和跨越式發展。

(二)知識的積累,人力資本的形成和技術創新直接促進報酬遞增。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依賴於對機器設備的投資,還依賴於對教育、培訓、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等無形產品的投資。要不斷完善教育體系,調整教育機構設置,順利實現人力資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極鼓勵企業培訓員工技能,鼓勵發明創新。企業要為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加強企業人才技術和管理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政府必須加大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力度,為國民素質的提高提供保障機制。

(三)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關註組織變革和制度創新。報酬遞增的原因是分工的演進,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密切相關,因此制度創新在良性報酬遞增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有效的體制安排可以提供激勵並降低交易成本。有必要改革中國目前低效率和相對僵化的融資和投資體制。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重慶實驗學校在哪裏?
  • 下一篇:山村老師每周給女生發衛生巾,引起熱議。這位老師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