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如何實現社會和學校之間的公平?

如何實現社會和學校之間的公平?

首先,教育經理說:

教師是教育公平的實踐者。

喬市教育工會主席

教育是民生之本,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起點和基石,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體現,是新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和任務。近年來,我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規範辦學行為,科學公平配置教育資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願望,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做了大量工作:在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和教科書運行費後,今年又免除了城鎮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已投入1760萬元對18所農村寄宿制學校進行“三建兩改”,全面改善農村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大力實施城市教師援助農村教育行動,鼓勵城市教師積極到偏遠農村學校任教,要求城市學校支援農村學校;資助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生活費,為貧困中職生和高中生提供助學金和公益金,為貧困大學生提供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

當然,維護和實現教育公平主要靠我們的教師,教師是教育公平的實踐者和實施者。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要平等對待每壹個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和他們的全面發展,在照顧“大”的情況時,不能以家庭出身、智力水平、關系密切等為依據來劃分學生;同時,也要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因材施教,寬嚴相濟,在照顧“小”局時放下思想包袱,盡可能提供適合每個不同個體個性發展的教育資源。也就是說,“培養優秀學生”是壹種教育公平,“補差”是壹種教育公平,因為對弱勢學生采取壹些特殊的教育方式,適當傾斜他們的教育熱情和力度,不僅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也體現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心,使這些學生具有自信、自愛、自尊等積極的態度,對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看,關愛後進生的意義大於偏袒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讓全體學生享受到“百尺竿頭,更進壹步”的自然成長的喜悅,享受到“鳥語花香,水語花香”的精神生活,這也是教育公平的理想境界和具體體現。

第二,老師說:

積極轉化後進生

張秀芳武都小學

教師的職業良心和職業道德要求我們平等對待每壹個學生,不分厚薄,尤其是在後進生的轉化中,這是教育公平和優秀教師人格的直接體現。同樣,後進生更渴望老師的關愛,更渴望同學的認可,更渴望同樣的教育。因此,作為教師,維護和實現教育公平的壹個具體表現就是積極轉化後進生。

壹個是用愛溫暖後進生。由於各種原因,後進生往往對老師產生懷疑和對立情緒,對老師總是有所防備。只有消除師生之間的情感障礙,才能讓學生封閉的心靈向老師敞開。要做到這壹點,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和關愛,用師愛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點燃他們心中自尊進取的火花,引導他們壹步步進步。

二是利用集體幫助後進生。要充分發揮班級的集體作用,引導身邊的同學去幫助後進生。作為同學,他們和後進生有更多的* * *共同語言,平時接觸的機會也更多,所以他們的觀點更容易被後進生理解和接受。因此,他們與後進生互幫互助,攜手共進,團結協作,在轉化後進生上往往事半功倍。

三是用期望改變後進生。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發現了壹個有趣的心理學規律:對他人的期望會有壹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秘密地吸引和推動被期望者向期望的方向發展。同樣,教師也可以對後進生抱有積極的期望,並通過各種態度、表情和行動方式,有意無意地把這種隱含的期望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他。當學生得到預期的信息時,可能會產生鼓勵的作用,從而朝著老師預期的方向發展。

普通階層呼喚公平。

王中學

所謂普通班,就是經過層層考試篩選出來的學生編的班。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講究公平,但壹旦開設普通班,利弊分明,勝負顯而易見,失去了公平!

首先是教師。普通班的老師心裏有怨氣,再加上學生基礎差,學風差,教學自然就沒意思了。正所謂“付出的不壹定有回報”。導致普通班的教學變得得得過且過,敷衍了事。至於成績,領導們的重點——實驗班之類的自然就要比拼了。這種觀點壹旦形成,普通班的老師就成了維護校長。班裏只要不出事,就會是“妳好,我好,大家好”。

其次是學生。腳短寸長,更何況是正在生長發育的學生。現在把他們硬性分成三六九等,教育大大不公平!普通班的學生從壹開始就在思想上失去很多,自卑心理急劇增加,自信心降到零。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差生,再怎麽努力都考不上高中,更別說重點高中了!出路要麽上職校,要麽進入社會。於是大家開始上課心不在焉,粗心大意。睡覺,聽歌,看小說...壹大片,壹大片,滿滿的是;遲到、早退、逃課、逃課更是屢見不鮮。到了考試的時候,我會處理的。至於分數,我會徹底麻木。好壹個“混”字!

可見,壹旦設立隨班就讀,教育公平就喪失了!雖然重的人多了,但是失去的更多。要知道普通班的學生占絕對多數,未來的社會會有更多的普通人來建設。長此以往,國民的整體素質如何提高?教育公平如何凸顯?所以,教育呼喚公平,普通班呼喚教育公平!

重點班也不容易。

太和中學李明發

學校辦重點班的目的是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產生更多的“尖子生”,以提高辦學效益和聲譽,但實際上,重點班的老師、學生和校長都不容易。

第壹,校長吃虧了。作為壹名學校校長,我心裏清楚,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公平機會。然而,目前衡量壹所學校成績的唯壹標準是進入重點學校的學生人數。社會以此評價學校,政府以此獎勵學校和老師,於是就像壹只無形的手控制著學校,迫使校長把所有優秀的學生聚集在壹起,組織到重點班,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成績。

二是苦老師。在重點班當老師,雖然看似“無事光榮”,但在升學指標面前卻如履薄冰。領導壓力大,家長檢查,全天候照顧,生怕壹不小心;測試,練習,高密度的課時讓人喘不過氣來。完成目標是壹種解脫,達不到標準就是浪費我們所有的努力,真的是累死人,苦不堪言。

第三,學生吃了苦頭。雖然分配到重點班的同學都是榮譽進去的,但他們並不開心。他們往往對學校、老師、家長期望過高,產生壹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容易形成壹種焦慮。每天上十幾節課,晚飯後壹頭紮進書海山野。“花”過早地被分數捆綁,失去了靈性和創造力,容易形成高分低能。

讓教師流動起來。

五裏墩小學夏

多年來,政府堅持對重點學校“重點投入”,使其硬件建設先進,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效益明顯;而非重點學校、薄弱學校待遇差,留不住人,人浮於事。教育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現在壹對夫婦壹個孩子,很多人寧願擠破腦袋也不願意找關系花錢上好學校,為了加盟名師,讓重點學校通過大量的借讀費進壹步提高教師待遇和教學條件,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教育嚴重不公平。

要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可以有針對性、有計劃、有目的地調動教師,促進教師的均衡發展。比如在義務教育階段,以區或街道辦事處為單位,打破小學與初中、初中之間的界限,教師全部流動,需要到哪裏就到哪裏。而稀缺的英語、科學、音樂、體育、美術專任教師更是流動性大,可以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校任教。名師要發揮名師在流動中的作用,流向壹個地方,促進壹個教師的專業發展。薄弱學校的教師可以在有利的教研條件下,流動到條件更好的學校,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研水平,而教師的工資和津貼相對統壹,這樣教師基本上可以均衡發展,可以極大地促進教育公平。

第三,學生說:

不要按等級排列座位

鄂州市高級中學壹班王娟怡(10)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流行”這樣壹個規則:每次考試結束後,按照成績從好到壞排序座位。老師還振振有詞地認為,這是民主的方法。其實這種做法很不公平。成績好的同學選好座位,更有利於上課;成績不好的同學只能挑別人留下的座位,可能超出老師的關註範圍。越難學,他們的成績可能越差。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惡性循環。所以這種按照成績來排座位的行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也是教育上的不公平。

但這種不公平的行為似乎有其道理,因為學校需要壹批“高分人才”來提高知名度,老師需要高分學生來贏得聲譽。壹個能考高分的學生,就像“壹顆鉆石恒久遠,壹顆鉆石恒久遠”壹樣吸引人,而學困生卻不敢回避。難怪學校和老師視資優生為寶,視差生為草。

眾所周知,學校的最終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從而實現國家的富強。人們經常把老師比作園丁,但壹個優秀的園丁應該讓整個花園充滿生機,而不是在壹片焦土上長出幾朵所謂的嬌艷花朵。同樣,打破“按成績排座位”的行為,其實也是我們老師在尊重每壹個學生的受教育權,遵循教育規律,維護教育公平。因此,我認為學校和教師應該重新審視自己,正確理解學校存在的真正意義和自己的職業使命,從本質上維護和實現教育公平。

四、父母說:

禁止按關系分班。

陸幼文陳露(盧灣小學)

近年來,壹些學校悄然發展出壹種特殊的分班形式——按“關系”分班。也就是說,學校打算把所有關系戶的孩子都分到同壹個班,安排最有實力的老師授課,配置最先進的教學資源。對此,學校也有苦衷:學校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尤其是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為了兼顧學校的利益,我們只能投桃報李,保證這些相關家庭的孩子在分班中享受到優質的教學環境。

但是,畢竟有血緣關系的父母只占少數,無血緣關系的父母占大多數。這些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發跡,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並不重要,但是學校優質資源的短缺卻讓他們望而卻步。同樣,學校的“關系型”分班也是短視和自滿的,因為學校總是考慮少數學生和少數家長的所謂利益,未能營造公平合理的教育氛圍,最終會失去更多的支持,損害其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最後會得不償失。

按“關系”分班雖然有些無奈,但剝奪了大部分學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權利,違背了教育的宗旨,助長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因此,為了保證每壹個學生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權利,維護和實現教育公平,必須嚴格禁止這種按“關系”劃分的行為,堵塞教育腐敗的滋生渠道,建立和完善合理、公平、公正的劃分制度。

電腦分配不可取。

邵心樹(涼心塢小學)

自從國家取消“初中聯考”,實行電腦派位後,學生的“優秀”不再是擇校的優勢。進好的中學有三個途徑:壹是靠關系,二是交錢,三是各種特殊證書,但要看學校認不承認。於是,每年秋季開學時,很多家長為孩子的擇校奔波,希望不通過關系參與電腦派位就能把孩子送到重點學校;即使被保送到普通學校,也會想盡辦法從名校、重點學校轉出、借讀。雖然要交幾千甚至幾萬元的擇校費,但家長們還是趨之若鶩。

這樣,學生通過金錢和權利選擇重點學校,極大地侵犯了教育公平。在這方面,我認為通過考試來選擇是相對公平的。當轄區缺乏優質教育資源或者轄區優質教育資源無法滿足轄區學生就近入學的需求時,電腦派位根本無法限制有權有錢的人,反而給孩子上了壹堂人生教育的反面課:妳無法主宰自己。所以在堅持就近入學的前提下,根據考試成績入學是相對公平和有動力的。

誠然,根據考試成績分配稀缺的教育資源,盡管有很多缺陷,但至少包含了個人的努力。目前教育部門實行“電腦派位”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保證教育的公平性。但由於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僅靠抽簽和電腦派位無法保證教育的公平性。教學質量的差異導致升學率不同,讓家長和學生拼命掙紮擠進名校。因此,要實現教育公平,必須均衡教育資源,逐步消除擇校現象。當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應該取消電腦派位,由考試成績決定學生的擇校。

五、社區說:

城市應該反哺農村。

鳳凰街道辦祝桂平熊鵬誌。

現在由於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城市教育資源相對豐富,而農村教育基礎設施較差,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隨著人們對知識和教育的日益重視,大量的農村家長爭先恐後地將孩子送到城市接受教育,導致了“壹校難求”的局面,導致了上學難、上學貴的現象,也讓很多家長異口同聲地呼籲教育公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大力實施“城市反哺農村”的政策,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村教師隊伍。

首先,要科學規劃,循序漸進,把城市豐富的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有計劃、有目的地把城市教育經費投入到農村,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和環境,讓農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壹樣的教育資源,享受到充分的教育公平。

其次,要加強培訓,全面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我們經常聽到這樣壹句話:大學者不是建築,而是大師!也就是說,要解決城鄉教育不公平的問題,還應該重視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目前絕大多數優秀的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都集中在城市,這使得農村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起點上輸給了城市孩子。對此,在加強城市教師下鄉支教和城市農村教師培訓的同時,也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支教,加強農村教師力量,特別是針對偏遠學校和薄弱學科,如英語、計算機等,出臺相關政策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住、教得好”,進而從源頭上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關註農民工子女

張市水利局

農民工幹著城裏人不願意幹的最艱苦甚至最危險的工作,拿著低廉的工資為我們的城鎮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最簡單的願望就是通過家庭條件的改善,讓孩子獲得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機會。但是因為生活所迫,早出晚歸,工資低。他們租著簡陋嘈雜的房子,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讓孩子隨波逐流,自由自在。

正因為如此,農民工子女也給教師的教育和管理增加了很大的負擔。如果我們教師再對他們漠不關心,不公平,就容易導致他們心理偏差,導致性格變化,產生抵觸和厭學情緒,甚至幹脆逃學流浪街頭,就會出現壹批在歧視和排斥中長大的“二等公民”。所以,教育的責任和使命,讓學校不可能拒絕這些本該和城市學生擁有同樣藍天的孩子。首先,學校和老師要開放、包容、接納,壹視同仁、平等相待,讓他們融入學校教育的群體,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其次,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農民工子女樸實、勤奮、吃苦的優秀品質,積極引導,創造條件,樹立自信,揚長避短,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老師的愛和同學的真情在心中,擡起頭來,站起來,健康和諧地成長。

六、專家說:

政府是第壹責任人。

周宏宇,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公平是指每壹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都受到公平、平等的對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質量公平。教育機會和教育過程的公平相對容易實現,但教育質量的公平,即讓每個人都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卻不容易實現。要做到這壹點,我的觀點是政府要樹立“第壹責任人”的意識。義務教育是純公共產品,非義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應該完全由(如前者)政府提供或大部分由(如後者)政府提供。雖然教育這壹公共產品的受益者主要是個人,但它直接關系到民族素質和國家命運,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這壹公共產品,實現教育公平的“第壹責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資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沒有對教育的大量投資,就不可能實現教育公平。中國對教育的投資壹直嚴重不足。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雖然我國政府在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規定,到20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達到4%,但直到2003年才達到3.28%。當前,中央要下大決心,確保本屆政府任期內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力爭在2010左右接近4.5%。同時,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嚴格按照我國《教育法》第五十五條的要求,教育投入要實現“三個增長”,即各級政府財政性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於本級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人大要加強對同級政府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法律監督,確保教育公平的實現。

  • 上一篇:跳繩200字作文有五個動作詞。
  • 下一篇:平湖鴻翔北李晨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