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兩位帥哥之間的爭執是什麽?

兩位帥哥之間的爭執是什麽?

德軍西線總司令馮·隆德施泰特元帥就住在巴黎附近,每天過著“奶與蜜”的生活。他的參謀人員似乎已經忘記了如火如荼的戰爭場面。他們坐在高背扶手椅上,踩著高級繡花地毯,住在豪華別墅裏,每天固定時間去壹家名為“大膽公雞”的法國餐廳品嘗美食。

朗斯泰特出生於壹個世襲的普魯士軍閥家庭。他的祖先為普魯士帝國培養了幾代軍閥。朗斯特德年輕時毫不猶豫地參軍,成為壹名嚴厲、冷漠、固執的普魯士軍官。胸前的條紋記錄著他過去的“輝煌”。

1939年9月,他率領自己的南方集團軍群,僅用30天時間,就穿過波蘭平原,到達華沙。用他自己的話說,從那時起,壹個新的詞條——閃電戰被加入了軍事詞典。接著,他率領他的A集團軍群於1940年5月越過比利時,繞過了法軍苦心構築多年的馬奇諾防線,於1月打敗了法軍,橫掃西歐大陸。同壹個集團軍群於1941年夏東進蘇聯,重創斯大林精銳師團,直抵羅斯托夫城下。

德國的辯證思維環境也造就了朗德施泰特的雙重特征。他是壹個充滿矛盾的人。他曾經被認為是裝甲部隊的專家,但他壹生中從未坐過坦克。他不能忍受骯臟、油膩和噪音。他善於策劃,作戰大膽勇敢,但從不深入下層。1944年初,德軍元帥·隆美爾正在視察西部防線。對於檢閱部隊、檢查武器裝備、參觀士兵食堂、激勵部下土氣等做法,他從來不嗤之以鼻。私下裏,他根本看不起靠“啤酒館政變”登上帝國元首寶座的希特勒。他經常稱他為“波西米亞下士”,形容希特勒的支持者是“壹群流氓”,但在希特勒面前卻畢恭畢敬。

現在畢竟快70歲了,精力還不如人。他雙眼昏花,眼瞼下垂,皮膚蒼白,無法行走。可以說他老了,病了。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非常有限,很少在早上10之前開始工作。他花大量時間閱讀推理小說或卡爾·梅的冒險故事,或在溫暖的房間裏與大獵犬鬼混。對於盟軍即將到來的登陸作戰,他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普魯士老軍人Rundstedt壹直認為,地雷和登陸障礙對盟軍登陸毫無價值,“大西洋屏障”不會起到太大作用。他認為,我們應該主要依靠大量的步兵和裝甲快速預備部隊,這些部隊應該部署在離海岸線相當遠的後方,以便在入侵的敵人組織登陸地點後立即進行機動反擊。

西線德軍B集團軍司令隆美爾元帥,沒有顯赫的家世。他的父親是布倫茲壹所不知名中學的校長,他只有六年級的學歷。他說話帶有濃重的斯瓦比亞口音。在講究傳統和出身的德國,往往會成為反對者取笑的把柄。正因為如此,也造就了他對特權階級和貴族的深深鄙視。

隆美爾在父親的慫恿下,於1910年3月來到軍校。經過26年的努力,他被提升到營長的位置。他命運的轉折點是在他成為希特勒的警衛營長之後。他得到希特勒的賞識,因為他執行命令堅決果斷。1939年8月25日,隆美爾以新將軍的身份離開了帝國總理府。1940年2月任第7裝甲師師長。他的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歐洲大陸,在不到壹個月的時間裏俘虜了9.7萬名法軍士兵,而他自己的損失只有42輛坦克。

德國人民是從電影《西線勝利》中認識隆美爾這位英勇的將軍的,他的功績很快就傳遍了德意誌帝國。1941年,隆美爾升任駐利比亞德軍總司令。在隆美爾的指揮下,德國“非洲軍團”掀起了席卷北非的“沙漠風暴”。風暴讓英軍暈頭轉向,節節敗退,隆美爾因此獲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譽。到了1943,隆美爾已經成為了壹個活生生的傳奇,他作為壹名傑出的軍事指揮官而聞名於世。

隆美爾是為數不多的幾年來與美英作戰的納粹高級指揮官之壹。他對盟軍的作戰特點和盟軍在現代戰爭中創造的合成戰術,尤其是空中力量的大量使用有著深刻的認識。

Rundstedt真的沒看上這個比自己小將近15歲的新指揮官。在他看來,隆美爾只是壹個童子軍。從出身來說,隆美爾既不是普魯士軍事集團出身,也不是有著悠久兵役傳統的貴族家庭。他是壹位中學教師的兒子。最多,他是個中產階級。只有勇敢戰鬥,才能成為“元帥”。他根本沒有“運籌帷幄”的能力。做壹個帶頭的基層指揮員也差不多。但是,他在非洲也曾經炙手可熱,囂張跋扈。既然元首派他來,那就讓他自己來。

隆美爾沒把時輪放在心上,看不上時輪的奢華作風,認為這不是備戰,是享受;隆美爾也對倫參謀人員的懶惰和懈怠大為吃驚,他們實際上對法國的防務工作無所作為。隆美爾在巴黎街頭看到的士兵,要麽是拎著箱子和袋子到處搶購,要麽是出入劇院、餐館、酒吧和妓院,盡情享樂,看上去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隆美爾討厭光吃不做的作風;我不喜歡巴黎嘈雜混亂的氣氛。他想遠離這個多彩的不夜城。和艾森豪威爾壹樣,他也決心把總部搬出巴黎。他的工作人員團隊離開萊特城,沿著塞納河遊了37公裏。搬到安靜的吉榮村,拉羅什。隆美爾在這裏過著清教徒式的生活:每天早上6點起床,跑步鍛煉,恢復體力以適應未來的激烈戰鬥,簡單吃了早餐,早上8點前離開指揮部,開始視察前線。

兩位元帥真是針鋒相對。

至於盟軍的登陸地點,兩位元帥也是各唱各的調。

倫德斯泰特認為,盟軍可能會在勒阿弗爾和敦刻爾克之間的某個地方登陸,敦刻爾克是英吉利海峽最窄的地方。雖然這壹地區的海防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堅固,但倫德斯泰特認為,為了在法國北部平原展開,向魯爾地區推進,盟軍願意冒這個風險。他認為,盟軍會進攻加萊海岸的另壹個原因是,那裏有V-1導彈和V-2導彈發射場,這是希特勒向英國發射的“復仇”武器。

1944年春,隆美爾認為登陸地點可能在更西邊,比如諾曼底。雖然大多數德軍將領認為盟軍不會那麽“愚蠢”,把自己綁在灌木叢生、荒涼的諾曼底。

隆美爾作為壹個全面掌握現代戰爭秘密的德國人,深知空軍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作為戰術指揮官,他首先要求指揮戰術空軍。

然而,戈林領導下的德國空軍拒絕放權。不僅如此,致力於地面作戰的空軍野戰師和傘兵師戈林也死死抱住不放。空軍野戰壹師由1942年空軍冗余地勤人員組成。原本是為東線準備的,作為損失慘重的東線部隊的補充力量。這個師大部分人是空軍出身,官兵素質好,裝備好。然而,缺乏地面機動作戰的訓練和經驗。在俄軍作戰過程中,損失巨大,被調回西線修理。當時如果將該師作為新生力量歸屬於陸軍,不僅可以增加陸軍的實力,還可以提高其作戰質量。但如果戈林不點頭,隆美爾也無能為力。

傘兵也是如此。他們和黨衛軍的情況差不多,也是德軍的領導人。他們是壹支精銳部隊。他們頑強,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地面作戰武器,可惜從未參加過空降作戰。

偽裝成民用建築的德國掩體。“大西洋屏障”中著名的“托斯”炮臺。兩個師沒有得到,但在空軍領導權問題上,他們似乎很大方。希特勒和統帥部答應給隆美爾部署1000的戰鬥機。隆美爾的15集團軍司令薩爾穆特聽到這個消息不禁歡呼起來,他說:“有了1000的戰士,我們就能擊退任何進攻。”

過了壹段時間,隆美爾去法國拜訪德國空軍司令。這位元帥名叫雨果·布爾,戴著單層眼鏡,雙下巴,身材豐滿,體重超過130公斤。他從吱吱作響的椅子上站起來,向隆美爾報告。

他冷冷地解釋說,在敵人進攻的第壹天,德國空軍實際上無法介入。這1000架飛機分散在各個戰場,至今沒有壹架調到西線。德國地勤人員已經為中隊做好了準備,但那些中隊——包括飛行教官和學生——實際上將在敵人入侵幾天後從德國抵達。1000戰士的承諾,其實是“畫餅充饑”。

看看當時西線的空軍實力:據說有20到30萬空軍地面部隊駐守。但是飛機數量太少,只好放棄沿海地區附近的機場,轉而使用法國本土的機場。在這種情況下,戈林也不自量力,主動送上門來,恢復對英國的空襲。1944 65438+10月,德國“對英攻擊司令部”擁有524架飛機(約90%為老式雙發轟炸機),其中462架能夠參戰。從65438+10月21到5月29日,* * *對英國進行了29次空襲,其中僅對倫敦就進行了14次空襲,平均每次出動飛機200架。損失大,成功少。美國人嘲笑這次空襲是“小閃電戰”。

空襲結束,500多架飛機只剩下1,81,其中能參戰的只有100多架。與盟軍數萬架高性能飛機相比,這個數量的空軍根本不是盟軍空軍的對手。也就是說,在進攻之初,德國必須交出制空權。這個消息給隆美爾潑了壹盆冷水,他渾身顫抖。

隆美爾心中有數,海軍就更加無望了。

隆美爾堅信“大西洋屏障”的作用。雖然所需的防禦深度幾乎與倫德斯泰特相等,但他特別重視雷區和登陸障礙的作用。在隆美爾的作戰計劃中。盟軍的防禦方式有四種:首先是水下雷場,然後是防登陸障礙,然後是由街壘炮和機動炮組成的大西洋銅墻鐵壁,最後是準備參與防登陸作戰的步兵師和裝甲師,部署在距離海灘6-8公裏的機動陣地。

隆美爾認為,抗擊盟軍登陸兵的主要戰線應該位於登陸點的高潮線。這條主戰線由向內陸延伸5-6公裏的堅固反支撐點支撐;漲潮線和支撐點之間的地面,要麽被洪水淹沒,要麽布滿上百萬顆地雷,連壹兵壹卒都過不去。

根據多年與盟軍打交道的經驗,他認為盟軍首先會以大規模空襲開路,然後在海上戰艦和空中戰鬥轟炸機的火力掩護下,以數萬艘沖鋒舟和坦克登陸艦在廣闊的戰線上搶灘登陸;與此同時,大量空降兵空投到離海岸不遠的內陸,從背後打開“大西洋屏障”,迅速建立橋頭堡,迎接大部隊上岸。

盟軍登陸前,德軍實際上采納了隆美爾的方案,但也做了壹些關鍵的改動,即由裝甲師組成的戰術預備隊在距海岸約8公裏處向後部署。原因是裝甲兵司令施彭羚堡反對按原計劃方法使用他的裝甲部隊。他指出,格拉(在西西裏)和薩勒諾的作戰經驗證明,坦克不是艦炮的對手。他建議統帥部作戰部長約德爾不僅不能把他的裝甲師交給隆美爾指揮,而且應該把他們部署在本土。

這是致命的。

後來盟軍登陸的實戰情況表明,盟軍部隊作戰的真正關鍵時刻是在登陸日淩晨。如果隆美爾當時能夠在奧馬哈或者某個陸軍登陸地區投入2 ~ 3個裝甲師,盟軍登陸部隊的處境肯定會變得相當嚴峻。因此,他反對倫德斯泰特的縱深防禦戰略,主張“主陣地在海灘”。必須在近岸淺水和灘頭消滅敵人,也就是說,在敵人取得鞏固的橋頭堡和後續部隊到達之前。他曾對被派去協助他工作的海防專家盧格中將說:“如果侵略軍不在登陸後三天內把它趕到海裏,這場戰鬥,也就是整個戰爭,就要失敗。”

在這三天裏,隆美爾還強調,最初的24小時是關鍵。他告訴他的副官:“入侵的第壹個24小時是決定性的24小時,這壹天對盟軍和我們都將是最長的壹天。”

為了應付這壹天,他堅持在敵人登陸艦只靠近海灘之前,就在等待布置在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水下雷區、糾察隊和障礙物。然後,還有大西洋屏障,壹個布滿地雷的死亡地帶。最後在離海灘6 ~ 8公裏的地方部署了步兵和炮兵,加上隱蔽的坦克。在這條戰線上,凡是會開槍的人都要上陣,連炊事班也不例外。為此,他堅持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應歸他指揮。

這時候,隆美爾已經意識到時間緊迫。他仔細檢查了海岸,臨時增加了應付特殊情況所需的武器,埋設了更多的地雷和水下障礙物。

地雷是他最喜歡的防禦武器。他要求每個月發654.38+00萬件,與目標相差甚遠。隆美爾要求在盟軍登陸日之前鋪設1億單位。在大西洋的銅墻鐵壁上布設了約400萬枚水雷,也就是說在其可能降落的區域內,水雷密度約為每3平方公裏16萬枚。如果這個不可能的目標真的實現了,盟軍將不得不延長登陸前艦炮火力準備的時間。

德軍設置了反登陸障礙。反坦克障礙,如“捷克拒馬”或“角拒馬”(由三根鐵棒以直角交叉組成)和所謂的“比利時牛棚門”(高約2米的門形障礙)被收集起來,設置在沙灘上。

海灘上還標有鋼樁和木樁,並裝有地雷。

在所有可能的海灘,從高潮線以下1米到低潮線以下2米,計劃設置4個防登陸障礙物。到13年5月,沿海峽谷沿線這種障礙物已經超過50萬個。到6月6日,奧馬哈附近的軍事設施幾乎全部完工。

為了防止盟軍可能的空降登陸,隆美爾淹沒了海岸後面的大片低窪地,即迪耶普以西的所有較低的山谷,包括伊茲尼附近的卡蘭坦地區,以及“猶他”海灘後面的地區。

另外,到6月1944,德軍在西線形成了真正強大的防禦力量。從6月1943,11開始,用於登陸抵抗的戰鬥師從46個增加到58個。58個師中,33個是海防師或預備役師。其余25個師,除1師外,全部由素質高、訓練有素的部隊組成,大部分在蘇聯打過仗。

與隆美爾的海灘陣地防禦戰略相反,倫德斯泰特主張縱深防禦。他從來不相信陣地防禦,因為他指揮的坦克裝甲集群輕而易舉地繞過了法軍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陣地防禦導致了法國的投降。他認為雷區和登陸障礙都是“無聊的小玩意”,沒有任何作用。他對“大西洋壁壘”也不感興趣。他認為“那東西”只能起到精神作用,嚇唬敵人,給自己打氣。他知道盟軍的情報人員無孔不入,雖然戒備森嚴,但敵人可能比德國人更了解“大西洋屏障”。

隆德施塔特的防禦策略是在敵軍突破沿海防禦工事外層後,敵軍後續部隊到達登陸地點前,依靠大量步兵和裝甲預備隊進行反擊。按照他的安排,步兵和裝甲部隊基本都要裝備在遠離海岸線的後方。他堅決反對裝甲部隊前進。他認為隆美爾根本不懂戰略。

實際上,隆德施泰特關於裝甲部隊安排的想法來自於他的坦克專家,西線裝甲集群指揮官蓋爾·施魏彭堡。他認為把裝甲師像大炮壹樣固定在死區後面,就相當於把裝甲師放在商店櫥窗裏做裝飾。

這兩個人各持己見,帶著那種近乎“可笑”的個人自豪感,正如美國審訊者後來對施魏彭堡的描述,兩個人都沒有讓步。因此,這壹事件在德國最高統帥部得到了反映。

早在1943年,希特勒就任命裝甲部隊的元老古德裏安為裝甲部隊的總監,負責整個裝甲部隊的組建和訓練,權力很大。這壹次,古德裏安親自到西線視察,他對隆美爾的防禦戰略,尤其是將裝甲部隊調往前線感到非常驚訝。古德裏安堅持認為“裝甲縱隊的力量在於火力和機動性的結合”,他要求所有坦克必須遠離敵軍艦炮火的射程。

古德裏安事後向希特勒報告:“我們必須設置準確的停止線,裝甲師不得越過這條線到前線。”。在最高統帥部的會議上,古德裏安自稱權威,說隆美爾錯了。為此,古德裏安不遺余力地三次會見希特勒,試圖說服他否定隆美爾的部署。

裝甲集群司令施魏彭堡也接見了希特勒,說西西裏和薩勒諾的教訓表明,坦克不是艦炮的對手。所以裝甲預備師不能交給隆美爾,要部署在本土。最好將裝甲部隊的主力集中在巴黎的北部或南部。

他們的意見激起了隆美爾的極大憤怒。3月29日,當穿紅褲子的裝甲指揮官第壹次見到隆美爾時,隆美爾壹聽他的建議就火了,他吼道:“聽著,我是壹名經驗豐富的坦克指揮官。妳和我似乎對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我拒絕和妳討論。我建議做壹個恰當的結論。”

4月10日,裝甲指揮官與隆美爾之間再次爆發激烈爭論,依然沒有結果。作為最後的手段,隆美爾向約德爾遊說他的防禦策略,以獲得支持。他寫道:

只要我們能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成功地將機械化師投入戰鬥,那麽我相信敵人對我們海岸的進攻將在第壹天被擊敗...與3月20日達成的協議相反,機械化師仍不在我控制之下,這些部隊遠離海岸,分散在各處。

隆美爾在報告中也說出了真相:

我和Schweipenburg起了爭執,如果不及時把他歸我管轄,我的方法就不管用了。

在報告的最後,還暗示這個問題應該盡快解決,否則:

如果非要等待,才允許我請求裝甲師歸我指揮,通過正常渠道調到前線,必然會造成敵人真正開始進攻時,部隊姍姍來遲的局面,這恐怕也無濟於事。

隆美爾也努力說服古德裏安和施韋彭堡。在壹次面對面的爭論中,他說:“如果妳把裝甲師留在後面,他們就不能上前線了。壹旦攻擊開始,敵方空軍將阻止任何部隊前進。”即使在晚上也不例外,“因為敵人的信號彈會讓夜晚看起來像白天。”

爭論了壹個多月後,希特勒終於做出了壹個昏庸的決定。他拒絕接受古德裏安保衛施威彭堡的建議,也不完全支持隆美爾指揮裝甲部隊。中間他做了壹個妥協方案:三個裝甲師,只有三個裝甲師劃歸隆美爾指揮。這三個裝甲師分別是精銳的第2裝甲師、整編的21裝甲師和116裝甲師。

剩下的四個裝甲師,作為統帥部的預備隊,留在遠離海岸的內陸,沒有希特勒的命令,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調動。

因此,隆美爾指揮的裝甲部隊已經不多了。他的立場和盟軍的艾森豪威爾差不多:年齡差不多,都有現代戰爭的經驗,都意識到統壹指揮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為了爭取空軍的指揮權,艾森豪威爾甚至拿出了最後壹招,揚言:“讓首相找別人來指揮這場該死的戰爭。我洗手不幹了。”英國人不得不交出戰略空軍的指揮權。

隆美爾看到德國空軍對這場戰爭無能為力。他敏銳地意識到裝甲部隊對反登陸作戰的勝利有著至關重要的因素,並積極想要裝甲部隊的指揮權。但是他的決心沒有盟軍總司令那麽大,最後失敗了,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 上一篇:小學文明校園創建方案
  • 下一篇:廈門中小學2022+01線下上學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