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馬村(長篇閱讀版)

馬村(長篇閱讀版)

小馬兒考上了廣州某重點高中,我去廣州的機會增加了。

他的學校緊挨著楊集村。說是壹個村莊,但這裏高樓林立,與花城廣場、天河CBD相連。小蠻腰、東西塔等廣州地標,遠遠就能看到。現在還是壹個村落,姚、李、梁、秦大宗祠、玉虛宮都在這裏,出入口有三座石牌坊。李大宗祠坐西朝東,規模最大。祠堂前豎立著八塊功名利祿碑,其中壹塊上刻著“元大德六年任殷進士”、“李天澤裏”等字樣。夜色如海,大樓的LED燈漸漸亮起,如長著長長觸須的透明閃光水母緩緩下降。羊集村,廣州國際大都市的繁華心臟,根源在百裏之外從化的壹個安靜的小村莊!

這個小村莊叫馬村,在城北7公裏。村北2公裏處的山巍然聳立,老鴉山、烏石塘、獅形、大窩、磨盤、蛇形自東向西壹字排開,如合掌鎮守著村北。村東有防洪堤,堤外有流溪河,河對岸有雲臺山;村西有壹片農田,貫穿八鄉的灌溉渠。馬村平原在兩水之間,壹條街麻路貫穿其間。馬村就在河邊,長期苦水。眾多寺廟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和民國三十七年(1948)被洪水沖毀。解放前,村民們自發搬運泥土,在村東頭壘起石頭和土堆,種下荔枝樹。村民們同意丹尼可以入股,荔枝可以分紅,稱之為“真康悅”。解放後,軍民合作多次修築馬村大堤。直到2006年,政府修建了大規模的公路堤壩,才使得馬村永久被淹。馬村東望雲星,南望塘下;西接廣聯,北接烏石。面積12平方公裏,人口6000。他們都姓李。馬村由三個行政村組成,從北到南依次是馬三、馬二、馬邑。三村古村落保存完好,民居建築分布在村莊周圍,七個風池如長鏈,形成東西向的天然隔離帶。

去年,馬村東北角新建了壹座“馬村”石牌坊,並鐫刻了壹副對聯:是隴西九裏鄉尊祖的座右銘,是從化萬家事業的篇章。對聯中的“九裏鄉”是古時候馬村的別稱,九裏分布在今天馬邑村的新池;馬二村的華漢裏、樓鎮、余慶;馬三村蓮塘裏、李長興、李竹元、新田裏、潘路裏。馬村最早以馬命名。村左前方有兩座小山如駿馬般相向而行,寓意“二馬歸柱”,故稱“馬村”。“馬”與“坤”諧音後,改稱坤村。後來“槍”就幹脆叫“馬”,叫馬村。

金秋十月,又是收獲的季節。馬村“村膽”李振民領著我進了馬村。敏叔錐子臉,耳朵,身材很瘦。雖然我年近七旬,但感覺年輕了十歲。敏叔說:我從8歲開始就在村裏做生意。我覺得很好奇;他接著說:我熟悉村裏的每壹寸土地。我開始相信他的“村膽”身份。我們穿過馬山村的李長興門樓,第壹次看到了孟想的鞏俐神廟。祠堂前,村民們攤開濕漉漉的山谷,空氣中彌漫著熱氣騰騰的香米。孟想鞏俐寺素瓦爾頂凹鬥門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旁邊是李昌·鞏俐神廟,有兩根四方石柱和壹個大理石門。石門匾上的大字已被鑿掉,隱約遮住了“公共食堂”四個大紅漆大字。門匾上的碑文寫著“光緒鼎鐘繇淳”,碑文寫著“原從化市壽三水劉騰翔信”。100多年前,這位外國將軍大筆壹揮,不曾想祠堂的名字沒了,自己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

從馬三抄近路到馬爾,妳必須穿過壹片荒地。壹趟赭紅色的幹草,足有半人的高度,讓人有蕭被殺的感覺。突然看到壹棵挺拔的大樹,樹冠翠綠,周圍有兩三個人互相擁抱,像壹個巨大的綠色雪批。走近壹看,樹幹上沾著木炭,早已枯死。原來,這是壹棵命運多舛的秋楓樹:20多年前,它的樹幹被閃電砍斷了壹半,幾年前,孩子們在樹洞裏玩火,又把它燒了,兩輛消防車趕來滅火。秋楓沒有倒下,因為樹頂有壹棵會飛的榕樹,樹根已經順著樹幹長到了地上,兩棵樹合二為壹了。榕樹是植物界的“章魚”。壹旦糾纏,原來的樹很難有自己。榕樹借了秋楓,想活多高就活多高,而死去的秋楓借了榕樹,靜止不動,仿佛又活了壹次。閔叔叔說在秋楓經常有白鶴在樹頂築巢和盤旋。這不就是惠宗作品中的意境嗎?

離開秋天的楓樹,向南,我們來到了瑪爾的新鄉古村落。村尾有壹棵大榕樹,村頭有廣清鞏俐寺,俗稱“余慶堂”,也就是余慶巷。祠堂也很正常,只是在東西角嵌了壹根“泰山石敢當”的柱子,不太尋常。墻角立石墩也很常見,但在石頭上雕刻虎臉圖案就不常見了。西角虎目圓臉,東角杏眼圓臉。他雖然張著嘴怒目而視,露出獠牙,但感覺像是壹張笑臉,充滿了喜悅,讓人覺得這種隔閡的力量被打破了。

離開擋石,向南,我們來到了馬二的大房子和馬易信池的古村落。大屋位於兩座清代老祠堂,鞏俐廟和鞏俐廟。鞏俐廟坐北朝南,有三個房間和三個入口。門墻上的壁畫還是鹹豐年間的原作。有《三友》、《四相圖》、《醉仙圖》,還有鳳凰、喜鵲、牡丹的畫。也有詩:大夫與君子同林,綠影在蔭,或:山色隨歲月綠,江河日下無聲。入口處有壹個寫著“福”字的木屏風,再有壹個三拱青磚牌樓。祠堂二進在1950年代倒塌,被毀。去年馬二村重建,鋼筋水泥,綠琉璃瓦覆蓋,雪白灰粉刷,壹進三進相連。感覺古人穿上西裝,光鮮亮麗。

閔叔叔帶我穿過古建築。馬村的古村落,就像壹塊安靜的粗糙的玉石。無論外界如何幹擾,它仍然和100多年前壹樣。它就像壹幅覆蓋著層層染料的油畫。新的印記掩蓋了舊的,但舊的又若隱若現。“咬壹口”在不同年代的馬村上,留下了印記;更像是壹本厚厚的家譜。壹轉,古今人物相繼跳出。.....

要找到馬村的源頭,就要從馬村穿越說起。因為先過了馬村,後過了九裏鄉。而800年前,壹個衙內的登陸,拉開了馬村繁衍的帷幕。

尋找馬村渡口,我由馬村的“老村夫”李桂香帶路。項伯獅子有壹個圓鼻子,寬胳膊和圓腰。雖然他年近八十,但他的體格卻年輕了十歲。他熱心村史,曾經是馬村的老支書。項伯有唯壹壹份馬村“搶救”出來的舊家譜。牛皮紙封面上,《李氏族譜》《永生》這本書用的是大墨水,有磚頭那麽厚。其母為清同治年間的抄本《李氏宗譜》,由宗親潘樞持有。馬村從明朝到清朝八次修訂族譜,幾經反復卻不了了之。在潘大爺手裏,是馬村最後的老族譜。在20世紀90年代,舊的家譜已經支離破碎。項伯想盡辦法向潘叔叔借了壹本。最終,舊族譜難逃滅絕的命運,被後來不省人事的潘大爺撕得粉碎。2018,馬村同窗、原環城中學校長李榮軒在舊族譜的基礎上,修訂印制了新的馬村族譜,讓馬村的歷史永遠不被遺失。

馬村在馬村東南跨過流溪河西岸。從化古縣誌記載,馬村渡口是從化11官渡之壹。官渡,又叫杜摯,“行船到省城”。以前的流溪河又寬又深,人和貨物可以通過水路直達廣州。馬村渡江時,船遊興盛。河流上遊良口的竹薪炭在此過境,馬村當地的水稻和糧食生產也源於此。解放前,馬村以“梅綺大米”聞名省城。米販高老堂專門收割糧食,然後雇木船在省城上岸。上世紀50年代,螢石被挖出呈蛇形,也被水運到廣州鋼鐵廠煉鋼除雜。為了航行安全,清道光十壹年(1831),在馬村渡口旁修建觀音寺,後來演變為村民祈福許願的場所。元旦、端午、觀音生日,香火絡繹不絕。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觀音寺旁建馬村社校。正門有執信中學老教師李竹厚寫的對聯:社會與文明相連,學校宏觀教育陶鑄。民國時期,馬村的孩子在這裏啟蒙。由於水泥路面平臺的標高,團練和陶鑄下面沒有影子。

馬村渡口的繁榮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催生了馬村市場。從化古縣誌記載,馬村市場是從化13市場之壹。"在最初的六個月裏,馬村的村民會去那裏."觀音寺旁的馬村市場,解放前後達到了繁榮的頂峰。每到趕集日,不僅馬村村民去,廣聯、北下、街口、雲興周邊的村民也來趕集。市場裏只有壹條小街,商販用小筐挑農產品,放在地上賣,也有大排檔現場煮爐炒粉。街道兩旁有藥材店、鐵器店、豬肉店、雜貨店和供銷社。還有壹個二層的福晉茶樓,二樓有壹個木質閣樓,為小販提供茶點和飯菜。“槍鋒”經營壹家鐵匠鋪。竈臺紅紅的,叮當作響,各種農具都做好了。他是個好工匠。他能造槍和生火。熙熙攘攘的攤位中有壹個不起眼的書攤,裏面放著二三十本像四大古典小說壹樣的漫畫書,孩子們經常看著看著。擺攤的也是孩子,攤主是8歲的李振民。他從圖書館借出1分錢,租出2分錢用於閱讀。有的孩子經常“劉備借荊州”,李振民卻不能有所作為,後來也經常變成“劉備”。當年擺攤的熊海子,長大後壹輩子和農機打交道。上世紀70年代,李振民進入公社農機廠當技術員,專做手扶拖拉機。在那些日子裏,手扶拖拉機可以代替大部分人力耕地。機器壞了,農民傷不起,但還是著急。手壞了的地方,老李就騎上自行車修理。後來,他研究農業機械改裝,研制出半機械化插秧機、插秧機、打漿機,解決農民“三彎腰”問題;80年代,老李自己辦廠,改裝了壹臺自卸手扶拖拉機,壹臺能賺1200元;上世紀90年代,老李轉型做了農村建築包工頭。20世紀70年代,馬村市場遷至馬村社學旁的馬傑公路兩側,市場時段改為三八節,稱為“三八節市場”。

如今,馬村渡口已成為流溪河防洪堤的壹部分。馬村市場早已荒廢破敗。留下馬村祖輩足跡的小石階也被埋在水泥路面下。

南宋末年,馬村始祖李兌(1185—1258)來到馬村。對公家世顯赫,曾祖父不是別人,正是南宋時紹興人所共知的省城“壹把手”麗芙·安正。他的祖父是李明,是的長子,官至大夫。他的父親是龔銘的二兒子和教授。教我認識專利的梅萼。對公子陽,小名澤,現居廣州。對公安葬了母親陳,乘船從廣州逆流而上,來到馬村。上岸後發現地平水豐,就不想回廣州了。舊族譜記載:“(對公)見世播,棄遷,不回廣州,定居馬村。”儒艮在馬村的生活,“閑是幾座青山和壹只鴿子,壹根杖和壹朵向日葵,樂是豎琴和清風明月。”就像天堂隱士的形象。反大眾,必成功,必取之,必泰;他的弟弟必須先造福大眾,做大,成功。後人稱為“馬村六絕”。其中,必須是公共事件;如果是天擡,如果是經濟,如果是黃金;如金聖仁發、仁歲、任光、仁青、仁壽,後被稱為“馬村五賢”。馬村成為從化李姓的“總發源地”。“六絕”後裔除主要分布在馬村外,還分布在從化市、門口江、大富田、河村、、水西、官莊、市南、雲興、木棉、攀西等地。遠至廣州、深圳、惠州、清遠等省份。其中,楊集村的李就是壹個偉大的傳人。

尋找對公“居馬村”的蹤跡,要從“門樓管”說起。"來吧,我帶妳去宮的誕生地."向波說。龔出生於南宋嘉定(1217),所以馬村最早的村落遺跡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

“門樓管”位於古村落螞蟻新池。整個新池坐北朝南,青磚素瓦,呈九豎十壹橫梳狀排列。有五棟大房子和三棟小房子。房間分大小,大的叫房間,小的叫走廊。住房分等級,有句順口溜,“大男孩住房子,小男孩住走廊。”古村前有壹個不規則的長方形風池,池內建有壹米高的圍欄。人字形花崗巖沿墻鋪設,墻內有射擊孔,是第壹道防線;第壹排房子是南墻,沒有窗戶。巷子門壹旦關上,就像壹排城墻,形成了雙重防線。古代盜賊橫行,逼出了我們祖先高超的生存智慧。

70年前的1949 65438+10月12的那個夜晚,遠在新池裏河對岸的雲臺山傳來槍聲,子彈噴出的火焰劃破夜空。突然,壹顆子彈打在池塘上,發出沈悶的響聲,嚇得幾個躲在池塘柵欄後面的年輕人趕緊逃跑。李永健18歲,他見證了解放廣州的最後壹戰。當晚9時,從良口趕來的解放軍44軍132師395團在雲臺山與國民黨軍兩個營迎頭相遇。國民黨軍隊占領雲臺山主峰,攻擊解放軍佛仔坳陣地,用機槍封鎖山下公路。雙方激戰至天明,國民黨軍撤退下山。第二天早上,遇到了20多個從馬村逃跑的國民黨士兵。雲臺山戰役,解放軍犧牲50人,消滅519人。南進軍於13解放從化,14解放廣州。李永健16歲高中畢業,母親早逝。解放那年,父親得了重病,沒錢看病就去世了。他和他15歲的弟弟成了孤兒。幸運的是,那年李永健娶了他的妻子,而她的妻子已經16歲了。兩個公婆耕田謀生,弟弟還要讀書。20世紀50年代,政府建立了壹個廣播網絡,李永健成了壹名外線電話工作人員。後來,他在郵局工作,直到退休。

新池塘位於仁青鞏俐寺的東端。祠堂建於清鹹豐十壹年(1861)。坐北朝南,三室兩入口。龍舟嶺堅硬在山頂,門由兩根四面石柱支撐。石門碑上鐫刻著“仁青鞏俐寺”五個威嚴的黑色大字,是安的第二十四世孫所書。仁慶公生於元代,字淑德,號九十四。根據老族譜,他從小聰明,長相不凡。仁青公人如其名,仁厚婉約。有困難的村民,“推壹切幫他們”,大家都服氣。仁青公因為母親歐陽婉兒的好教,仁厚孝順。在李氏宗祠的神龕裏,有壹張“歐陽謙”的主牌。這歐陽婉兒是的父親,也是的祖父。李氏宗廟裏居然供奉著壹個外姓人?原來有壹個“爺爺田”的故事。錢柳工,鳳凰園人,手裏有很多田地,但膝下無子,只有兩個已婚女子。有壹天,錢六公把土地證拿到大女兒家,交給了孫子。午飯時,孫子喊:“爺爺,該吃飯了!””錢六公聽到了聲音,但他的孫子卻說:“我不是叫妳,我是叫我自己爺爺!”“錢六公傷心,想拿回地契,就謊稱肚子疼,需要用地契捂肚子止疼。不知道大女兒是不是打算全部還回去。錢六公拿回土地證,直奔二女兒家。走遠了,聽見孫子任青喊:“爺爺來了,殺雞!”原來仁青想吃雞,他媽媽就教他把雞留下來孝敬爺爺。錢六公滿心歡喜,認為仁青將來壹定會出類拔萃,於是把所有的地契都給了馬村的孫子。解放前,馬村的“洋農場”遠在朱山,朱便把作為座上賓。

在古馬村,不止仁青壹個人。後人對老人善良孝順,村裏老人長壽。古代生活條件低下,七十歲都難得,更別說百歲了。從化古縣誌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全縣只有壹位93歲的老人。長命百歲者鳳毛麟角,可由官府賞賜米、銀、棉。那年春天,縣令郭玉璽見到了壹位生活在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朝康熙年間的百歲老人安18的孫子李新村。他在侄子李日奇的幫助下來見郭。郭問:為什麽不領賞?李越:我只是壹個鄉下人。小時候只會耕田挖井。老了只能砍柴割草,怕辱我的恩典!郭嘆道:妳真是個賢人!郭玉璽想回去的時候送個牌匾和壹塊表,牌匾還沒做好老人就去世了。

在古馬村,有許多以仁孝聞名的官員。元大德六年(1302),畢遂公的獨子李考中進士,成為從化科舉史上唯壹的元代進士。李先後擔任新州總局總裁判和瀘州書記處書記。古書記載了李對的“孝道”。在新州當了6年官,小偷不敢進新州界鬧事。明朝鄭德八年(1513),畢成功的後代李日芳被授南屏教令。李日芳是個孝子。他支付他的工資讓他的二哥為他的父母服務。南屏羅寺被人遺忘,他為其捐款立碑。在任長汀縣知縣期間,他監督修建了文丞相的祠堂作為紀念。清道光十七年(1837),彜族人李忠良進貢,任員外郎首席大臣。他擅長楷書,曾經用小楷在壹把白扇上抄過《大學》,沒有任何錯誤。繼母失去了父親,李忠良兩次回家參加葬禮,非常痛苦。清鹹豐年間,李忠良捐軍餉1.2萬元,為從化增加了兩個公務員的常駐名額。李忠良先後在益州、鎮江為官。鎮江府離任時,百姓壹路相送,贈以“百姓希望再來”的牌匾。

離開仁慶的鞏俐寺,我踏上明亮的青磚路,向西走去。偶爾有老人坐在巷子口,睡得很香,或者坐在井邊發呆。老人和村莊被時間封存,慢慢老去。村中央有壹座青磚房,有門窗,稱為“大家屋”“定料”,意思是人人有份。解放前,馬村成立了豬屎社,收入到了每個人家裏。以前養豬,到處拉屎。豬是家家戶戶的,但豬屎是大家的。豬屎是耕田的好材料,但不是誰來撿都行,要開會投標;妳可能拿不到名額,但是妳要努力,像雙11。所以村裏經常出現“養豬等糞”的奇跡。收糞工壹手拿著肥肉,壹手拿著夾子,直勾勾地盯著豬屁股,好像那不是豬糞而是金蛋。逢年過節,人們就用豬屎社的收入請劇團大戲。在每個人的房子前搭起壹個高高的平臺,延伸到魚塘。由廖和邊紅領銜的劇團傾情演出,首次亮相《六國國璽》,從16日至20日,歷時五天五夜。馬村的南獅和洪泉也來助興。馬村石楠有兩個堂名:南無堂和真無堂。村民們壹直有練洪拳的傳統,尤其是南無堂。解放前,教練李和李應臺聚集大批弟子,練習拳擊和舞獅,取得了巨大成功。

離開酒店,我走到村子的最西端,在壹座拱形門樓前停了下來。門樓前有黃皮芭蕉和小菜園。門樓前有壹口井,已封埋。項伯說,過去在井口有鏈條把龍鎖在井裏。門樓只有壹人高,墻磚有半米厚。穿過門樓,有幾棟青磚危房,雜草已經消失在巷道裏。項伯說,這是“門樓管”,也被稱為“西園”和“內圍場”,整個圍場被村墻包圍。在我眼裏,門樓管低矮不起眼,卻仿佛是壹個藏有馬村八百年秘密的“秘洞”。

龔出生在西南角的馬壹新池,但他的祠堂卻遠在東北角的馬三連池,橫跨整個馬村。泰比鞏俐寺是馬村最大的古建築,建於明代,清鹹豐十壹年(1861)重建。它的命運壹直與教育緊密相連。抗戰時期曾作為從化中學的臨時校舍,50年代改建為馬村小學,80年代改建為馬村幼兒園。祠堂坐北朝南,五室三進。壺耳墻龍船脊,門承四根八角石柱。正門兩扇大木門刷著藍色油漆,門匾上寫著“馬村幼兒園”的字樣。承子的鬥梁下雕塑華麗:竹下麒麟怒吼,林中小鹿轉身,海中蛟龍翻浪,牡丹鶴顯得吉祥。壹、二天井之間有四柱三孔青磚牌樓,現址為幼兒園活動場所。進入二進,是八柱十七架的大殿。鼓形紅砂巖柱基,壹人折疊的大柱,被刷了藍色油漆,失去了本來面目。第三,1968馬村小學擴建時拆遷,祠堂木材賣給廣州船廠。最初的場地是學校操場的壹部分。操場上有壹棵300歲的樸樹,樹頂上有壹棵寄生榕樹。想必祠堂後院曾是壹片樹、鳥、歌的景象。但這種情況已經不存在了,教學樓周圍都是孤零零的老樹。

黃昏時分,我的馬村之旅將告壹段落。夕陽西下,薄霧升起,泰比的鞏俐神廟隱約可見。突然覺得就像畢太公坐在高處俯瞰馬村。默默看壹千年。

2019.11.19

  • 上一篇:慈溪市坎墩街道孫希望小學榮譽稱號
  • 下一篇:如何培養初中數學邏輯思維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