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中學校本研究綜述

中學校本研究綜述

培訓總結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還可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從各方面不斷完善自己。以下是我對中學校本研修的總結。歡迎閱讀。

中學校本研修總結1在過去的壹年裏,我校在上級領導和校領導的指導下,充分發揮校本研修的功能和優勢,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師生受益匪淺。具體總結如下:

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是成功的前提。

加強管理,加大投入,使研究工作順利進行。學校領導對研究工作非常重視,成立了以校長為首的研究領導小組。他們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科研計劃、各種方案和科研考核細則,為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提供了基本的硬件保障。為了做好研究的管理工作,教學科研主任負責制定研究制度和考核細則,及時安排研究內容並定期進行研究考核,建立個人研究檔案。學校會把考核結果和年底的評價掛鉤。

二、按照培訓要求,完成學習任務。

1.集體備課:每月組織兩次校級主題備課活動,組織教師積極參與主任發起的集體備課,提出有效建議,緊扣主教案或討論主題,準確把握和理解集體備課的要求和意圖,闡述自己的知識和觀點,密切關註集體備課的結論。真正體現了集體備課的重要性。

2.專題討論:教師積極參與學校主任發起的專題討論活動,通過教學實踐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以本校實際情況為出發點。

3.教學設計與反思:每位教師在平臺上提交並發布個人教學設計與反思,教師發布教學設計326份;老師上傳了306條反思,對反思的原因進行了具體深入的分析,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做到了經驗總結和問題分析相結合。

4.個人發展計劃及培訓總結:教師提交並發布個人發展計劃及培訓總結***315篇。計劃可以圍繞平臺要求和自己所教的學科進行,達到合格標準。訓練總結可以有效的總結自己的訓練收獲和經驗,以及自己的努力。

5.教育敘事與研究感悟:教師發布身邊教學實例,彰顯教學魅力;教師對發表研究見解有深刻的理解,並與在線研究緊密結合。

6.成長檔案袋:教師完成成長檔案的選擇和收集,在學期末整理壹次並在網上發布,實現資源共享,起到相互學習的作用。

三是校本研究初見成效

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校本研修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說我校的校本研修有了穩定的發展方向。經過認真學習,教師的專業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工作熱情也很足。今後,我們將繼續以校本研究為突破口,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充分發揮網絡研究平臺的作用。

四、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硬件設施資源不足,無法滿足教師的需求。老師需要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去同事家,朋友家。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他們需要更流暢的網速,甚至很多老師選擇去網吧。

2.教師個人素質存在差異。有的老師學習時使用電腦有困難,上傳時間不能及時。

在過去的壹年裏,我們學校的老師們緊張、忙碌、充實,整體上充滿了責任感。展望新的工作年,希望我校教師能再接再厲,使校本研修工作邁上新臺階。

中學校本研究綜述。指導思想

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行為為重點,以“專題反思”和“科研意識”為重點,紮紮實實、卓有成效地開展校本研修工作,通過不斷探索形成我們的研修特色。

二、工作目標

校本研修要讓更多的教師從心中有規則走向手中有技能、心中有智慧,要求教師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入手,促進“輕負擔、高質量”目標的實現。

1.啟動“課堂教學有效性比較”實驗和“初中生學習狀況”調查。

2.爭取2個教研組被評為第二批校本研修示範教研組。

3.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制定提高高級教師閱讀研修制度,細化校本研修考核方案),拓展校本研修途徑。

4.發揮“城鄉聯動、區域合作”的示範作用,重點支持合作學校高三教學。

5.促進教師成長,通過校本培訓培養壹批青年骨幹教師。

6.培養教師的反思意識,建立適合自身個性風格、學科特點和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三、主要工作

(壹)圍繞“123”項目深入開展校本研修活動

1.基於“課例”進行學科研究。

(1)課例學習的具體程序:確定主題——個別備課——互動說課——課內評課——反思修改——獲得* * *知識——小組內享受——建立檔案。

(2)主題第壹。主題的確定需要三個步驟:a、主題的醞釀過程。b、主題的提煉過程。c .主題的確認過程。

(3)備課前要研究課程標準和與主題相關的文章,說課時要體現對教材的解讀。

(4)以“課例”為載體,引領部分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5)充分發揮我校骨幹教師的作用,“課例”模式以視頻課例或文字記錄的形式引領合作學校。采取“同主題、同話題”的運作模式,精心設計研討會。

2.依托“名師工程”和“職稱評審”兩大平臺,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1)各小組長要做好中青年教師的培訓輔導工作,重點是第十屆教學新秀的評比。

(2)各組要圍繞評價教師進行培訓和模擬訓練。

(3)發揮名師、骨幹教師的指導作用,協助其考核。

3.以三大制度為保障,不斷規範程序。

(1)學期結束後,各小組長整理本組培訓活動資料,如實填寫記錄冊,及時上交教研組檔案袋。努力實現檔案電子化。

(2)督促教師每學期組織壹次專業發展檔案袋。

(3)新課程評價體系包括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和“新課堂”的評價,“評課”應作為壹種職業能力來規劃和培養。

(二)努力構建和諧課堂,追求教學實效

1.嚴格控制工作量,資料訂閱由教導處控制,建立教師油印制度。

2.每個老師都要寫教學日誌,填寫課堂教學反思表。

3.分層次檢查教學。

4.加強對新穎試題的研究,提高命題水平,要求每位老師擬壹章(以備課組形式布置,記下名字上傳到實驗中學研究平臺)。

5.平時註重課程標準的學習,準確解讀教材,為下學期教師解讀教材的現場比賽做好前期準備。

6.每個備課組(高壹、高二)在期中前後進行壹次統壹的教學評價。

7.將學科競賽納入所有教研組。(高壹高二的預科班壹學期只允許上壹次)

(三)學校課題的設立

圍繞學校的發展目標,針對學校面臨的現狀,開展了“課堂教學有效性比較”實驗和“初中生學習狀況”調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理論和業務水平的同提高。鼓勵教師在各類報刊雜誌和網絡論壇上發表論文或學術交流文章。

(4)舉辦論壇

1.第二屆學科教學論壇

圍繞學校“輕負擔、高質量”的目標,讓壹些已經基本達到“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師談談“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壹些思路和做法,不僅為其他教師樹立了榜樣,也為他們提供了可參考的經驗。參加論壇的教師:校長、教學主任、部分教研組長、骨幹教師。

2.第二屆班主任工作座談會

今年的班主任工作論壇圍繞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如何加強教師自身的教育語言藝術,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如何讓班級管理精細化,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充分發揮班幹部的作用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五)開展閱讀“校長推薦文章”活動。

校長從書報雜誌中挑選思想性強、導向性高、有推薦價值的文章,與老師們壹起閱讀。兩周內發表壹篇文章。努力實現校長與教師之間的“賞析奇文,解析疑惑”。讓讀書成為老師的習慣。在學期結束時,寫壹篇關於妳的經歷的文章。

(6)專家講座

學校將邀請浙江教育學院張守松教授、寧波教育學院黃鶴林老師、初中英語教師、寧波教研室研究員陳欽渺老師進行專題講座,豐富教師思想。

(七)籌建學校信息中心。

2008年建立學校信息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好學校網絡,壹方面為校本研究提供現代化的技術支持,另壹方面為建立校本數據庫做技術準備。

(八)班主任培訓(具體方案由政教處另行制定)

1.培訓的主題是:班級教育政策法規和班主任的培養。

2.班主任培訓的形式有:自學、聽專家講座、班主任工作座談會、個人反思、案例分析等。

四、工作措施

(1)資金保障

學校從有限的經費中切出壹塊,為校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經費。

1.訂閱專業雜誌:專任教師壹本,骨幹教師兩本。

2.積極爭取參加市外教研活動的名額。老師們參加活動後,會把帶回來的資料打印發放給相關老師,說說自己的經歷。

3.積極承辦市內外組織的各類研討會。

4.適當提高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待遇。

(2)組織保證

1.采用分級管理制,備課組工作由教研組長分配、指導和審核;教研組的工作由教導處審核。

2.建立校本培訓評估組織。

組長:俞長嶽

副組長:李平達

組員:阮、劉勝嶽、教研組組長。

3.抓骨幹教師隊伍建設。

20多名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既是學校的骨幹教師,也是校本研修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校本研修的成效和成功主要取決於這些教師。調動這些教師的積極性是學校的壹項重要工作。學校要求他們圍繞學校的辦學目標,組織教師開展紮實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動,同時帶頭開展各項研修活動,為群體中的教師做出表率,實現從個人優秀到群體優秀的發展。

(3)管理保障

1.校本培訓日:雙周周五下午。

2.例會制度:指導辦公室每學期召開兩次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會議。教研組組長組織了兩次教師會議。

3.細化校本研修考核方案,要求教師保質保量完成規定的研修任務。

4.學分細分:

(1)完成教研室組織的學科研究與培訓壹體化培訓任務者,獲得12學分。

(2)完成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含暑假)12學分

(3)完成教研組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12學分。

(4)完成學校布置的個人任務12學分(寫16教學日誌(含反思),看校長推薦的文章,寫壹篇心得體會)。

中學校本研究綜述新課改要求教師從單純的“教師”轉變為自覺的“研究者”、積極的“實踐者”、認真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師學會學習、反思、創新。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農村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與專業指導缺失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僅靠專家的指導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大規模送教師出去學習也不現實。因此,學校探索壹種適合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校本教研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回顧過去壹年的工作,我校在加強校本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概括如下:

壹、基本工作成果概述

(壹)領導重視加強校本研修的管理。

領導高度重視校本研修,成立了以校長為首的校本研修領導小組,加強對校本研修的指導,把校本研修作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通過校本研修大大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學校加強了對校本研修過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時間、內容、人員、評價“四落實”,確保導師上課有講課、教師上課有筆記、學校有記錄、信息反饋有記錄。

(二)建立激勵機制,推進校本教研進程

為調動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促進校本研究的深入持久開展,學校購置了大量新課改光盤和書籍,以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開闊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學水平。此外,學校還制定了《教師崗位考核與獎勵辦法》、《課堂教學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與獎懲、教師評價等掛鉤,促進教師不斷進步,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提高理論水平,從而促進校本研修活動。

(三)采取多種培訓模式,全面提高教師素質。

1,徒弟結對模式。新老教師培訓學校采用教師結對的形式,拓展了師徒教學的內容,賦予了這種傳統形式新的校本研修內容,教師是相互的,有能力的就是教師。比如,為了讓新老師盡快進入角色,英語組進行“輔導”,幫助他們盡快成熟。他們是這樣做的:

(1)幫助新教師“學會走路”。新教師上崗不久就能解讀教材,設計出壹定的教案,但課堂上存在滿堂灌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由骨幹教師進行手把手的指導,每節課為他們解讀分析教材,同時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同時進入教室給他們上示範課,然後在另壹節平行課聽,總結課堂上展示的優勢,分析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2)盡量讓新教師“自己走”。通過骨幹教師壹個階段的指導,讓新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有壹定的了解,讓新教師自己解讀教材,分析教材,設計自己的教案,讓新教師先自己思考,然後骨幹教師再對教案設計進行壹定程度的修改,再進入課堂聽新教師的課進行反思和重構。

(3)讓新老師感知不同的班級。英語學科的每個單元都是由不同的板塊組成的,每個板塊都有不同的作用,對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現出不同的課堂。新教師具備壹定的自主學習和分析教材的能力後,對新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的課型,壹個階段集中精力在壹節課上有所突破。經過不到壹年的輔導,兩位新老師的教學能力可以說是質的飛躍。張麗麗老師在電影級小班教學評估中脫穎而出,參加了縣級小班教學評估。徐振飛老師因為紮實的教學,代表新教師向全縣英語教師展示了壹堂充滿活力的英語課。

2.案例研究模式。即從典型案例中得到啟示,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者在運用這種模式進行研究時,必須選取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然後組織教師進行深入討論。該模型針對性強,效果好。通過教師參與式討論,引導教師運用課改理念,分析、模仿、借鑒,了解壹些新穎的教學方法,來啟發自己的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研究模式。以我校市級項目“農村小學多聯動校本教研提升中老年教師教育改革適應性研究”為抓手,開展了壹系列主題教研活動。

學校充分利用骨幹教師資源,以“學科主題系列教研活動為抓手,日常課堂教學研究”為載體,成立各學科聯動組,由各學科帶頭人牽頭承擔本學科日常研究,將研究重點轉移到教研組,使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通過我校骨幹教師與其他教師的“多聯動”校本研修,提高每位教師教育改革的適應性。

各課題組根據課題特點確立研究主題,我們確立研究主題是基於以下考慮:壹是問題直接來源於老師課堂,具有代表性,急需解決;二、圍繞研究目標可以提高教師教育改革的適應性;第三,在前期實踐中,骨幹教師具有壹定的實踐研究基礎,積累了壹定的主題經驗和實踐,因為主導力量和能力直接影響研究的質量。

在此基礎上,開展以“三段四步”為主題的系列聯動教研活動。分為兩個層次:壹是骨幹教師之間的聯動研究,即對於既定的研究主題,如果骨幹教師之前沒有積累大量的經驗,則先在骨幹教師的課堂上進行聯動實踐研究,然後對相關理論進行深度解讀,再在各自的課堂上進行實踐。然後通過骨幹教師之間的反復互動討論和交流,集合集體智慧解決遇到的問題,逐漸形成對這壹研究主題的理解。第二,以骨幹教師首次實踐的成熟研究課題作為與其他教師共同研究的主題。具體流程和做法如下:

第壹階段:骨幹教師示範討論。經歷了(1)認知準備(骨幹教師閱讀相關課題,結合課題開發課程資源);(2)骨幹展示(首先由骨幹教師進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彈性教案設計講解等。圍繞研究主題,然後進入課堂示範課)(3)問題討論(首先骨幹教師做自評,其他骨幹分析示範課存在的問題,最後中老年教師參與評價)(4)後續拓展(骨幹教師將自己前期整個示範過程中積累的材料整理成課文,然後讓中老年教師學習。

第二階段:基於其他教師實踐的螺旋討論階段。經歷了(1)合作開發設計(圍繞主題,集體備課,在骨幹教師的指導下集合群體智慧)(2)初步嘗試(先有壹位教師嘗試課堂實踐,然後執行教師做自評,骨幹教師點評,其余教師參與評價)(3)再次重構設計實踐(骨幹教師組織再次修改教案,其余逐壹進行)。

第三階段:總結推廣討論。通過網絡運行進行評估;舞臺課堂教學展示;主題活動經驗總結;完善多元評價等步驟。

(四)校本培訓內容豐富多彩。

1.加強師德建設,夯實立教基礎。

教書育人,以師德為基礎,缺乏良好的師德,就談不上良好的教學質量。本學年,學校貫徹教育部《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精神,依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和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規定,以縣教育局師德建設活動為契機,將師德教育與學校各項活動相結合,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建設, 加強教育引導,註重內化,紮實有效地開展師德建設活動,促進學校進壹步發展。 通過大力學習宣傳師德教育理論,開展師德大討論,宣傳典型師德等形式,結合榮辱觀學習,提高教師對新時期師德建設的認識,賦予新內涵,拓展新載體。不斷完善師德建設的相關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以此為輻射點,不懈努力,使每壹位教師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為人師表、自尊自律、廉潔從教、團結協作、積極進取、勇於創新,成為教書育人的楷模,成為學生、家長、社會滿意的好教師。

2、新課程理念研究。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直接影響課程改革實驗的成效。為此,今年我們將繼續把學習、實踐和驗證新課程理念作為教師培訓的重點任務。重點學習《各學科課程標準》、《走進新課程》壹書,加強通識學習,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壹是明確學習目的:掌握新理念,實踐新理念,優化教育過程,為全面課改打下堅實基礎。二是保證培訓時間:充分利用業務學習時間。三是形成培訓系列:以教研組圍繞講座、講座、評課的活動為重點,通過校內各學科的精品課、公開課、示範課、觀摩課,在個案中實踐和體驗新課程理念。四、加強合作交流:派教師外出學習觀摩,返校後及時向教研組其他成員傳達先進的思想和理念,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3.教研組集體備課進行培訓。教研組將常規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以分組教研的內容為重點,鼓勵教研創新。教研組每月舉辦壹次開放式教研課,進行教學反思和案例分析。課前反思新舊教材的差異,如何滲透新課改理念,如何落實三維目標,使用什麽教學策略,等等;根據教學實踐,反思如何調整教學策略;課後要反思自己在這節課上取得了哪些成績,使用了哪些教學策略,有哪些成功之處等等,幫助教師發現課堂教學的優勢和創新之處,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理念,從而找到改進的切入點。讓教學反思的過程成為教學研究的過程。案例分析有助於教師了解自身的不足,從而加強對不足的學習和鍛煉,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定期撰寫教學反思或上傳教學隨筆至“縣研修博主”。

4.教育、科學研究和培訓。在“研究型學校,科研興教”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我校堅持帶領教師走科研之路,開展多層次的教育科研。人人有課題,人人學理論,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提高了我們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壹是完善機構,加強教研指導。教學部主任負責學科的管理和規劃;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知識;指導和安排課題組的研究活動,總結項目成果。第二,指導教師開展研究。第三,要註重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我們把“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成果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在科研-實踐-應用的良性循環中,提高了教師的理論素養和科研能力。

5.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培訓。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正在迅速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教育和學習的方式。我校校本培訓積極推進以普及計算機應用能力為核心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培訓,組織人員對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網頁制作等方面的培訓,引導教師充分利用網上資源服務教育教學,使教師逐步適應這種形勢,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二、特點和有效性

加強教研組的建設和管理,特別強調發揮團隊精神,集體努力,發揮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打破了以往教師獨立備課的局面。每壹堂示範課都是教研組的結晶。教師在互動、互補、合作中不斷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形成的教育理念成功轉化了他們積極的教育教學行為,使教師不斷走向成熟。

開展專題培訓,提高培訓效果。各教研組開展專題研究,提高研究質量。例如,語文教研組開展了以“閱讀與寫作的有效實踐”為主題的研究活動。數學組以課例為載體,開展了“解題”研討活動。這些專題研討會確實提高了校本研究的有效性。綜合實踐組召開了“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指導”研討會。

多聯動培訓的實施促進了中老年教師快速適應新課程改革理念。對青年教師實行“結對制”的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在同伴互助中的積極作用,幫助和引導青年教師,使他們盡快適應角色和環境的要求,實現跨越式發展。除了師徒項目,學校還引導教師組成自己的“學習夥伴”,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營造了“人人有學處,處處是學處”的濃厚學習氛圍,使我們的學習型教師隊伍不斷走向成熟。

由於校本研修機制的完善實施,校本研修活動的紮實開展,校本研修形式的豐富靈活,我校逐步形成了人人愛研、人人學的學習局面,教師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了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學校的整體工作也提高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得到了社會和廣大家長的認可。讓我們再次明白“教育的質量就是教師的質量,學校的選擇就是教師的選擇。素質教育的成敗取決於教師的素質。”

三。問題與思考

在教師的研究過程中,僅僅依靠反復強化和外界的誘惑或強迫來維持“填鴨式”的研究活動,不僅降低了研究的質量和效益,而且抑制了教師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展。在培訓過程中,我們有時會采取“研究員講課,學員聽講”的單壹“灌輸式”培訓方式,這必然導致交流的封閉,學員失去學習興趣;我們在日常的研究活動中往往忽略了教師已有的經驗,以為只要把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給教師,教師就會認同、接受並付諸實踐。事實上,作為學習者,教師需要壹個體驗和接受的過程,才能內化正確的觀念,進而帶來教育行為的改變。如何使校本研修壹步步走向系統化、規範化、制度化、現代化,以什麽形式進行,還需要探索。

結合我校課題,由於各學科青年骨幹教師和中老年教師分布不均,成員科研水平和參與實踐研究的積極性不壹,導致各學科發展不平衡。要加強各學科青年骨幹教師的聯動研究,加強互動交流和培訓,倡導研究創新。在具體的實踐研究過程中,感覺每個具體的研究課題所需要的理論支撐都比較薄弱,有時會覺得力不從心,需要教研室專家和兄弟學校同事的指導和幫助。

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我們必須繼續著眼於全面提高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著眼於提高教師適應現代教育的綜合素質,不斷開發校本研修的內容,創造校本研修的新形式,真正實施校本研修,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對於未來的校本研究,我們將提出以下思路:研究規範中“教師是研究者”的追求——充分利用教師已有的經驗來改進而不是改造教師及其教學行為。我們提出了“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以研究促工作,在工作中落實研究成果”的工作要求;在培養方式上走“校本專業發展”之路——學校要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最佳場所和舞臺,成為開放學習社會的窗口;研究策略采用“科研引領、學科驅動”;培訓內容側重於實施新課程的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對於校本研究,還應確定以下原則:連續性,即終身教育;針對性,即按需培訓;主體性,即主動參與;合作,即校內外的合作與交流;壹致性,即教師個人發展與學校發展的統壹。

  • 上一篇:即墨高新區
  • 下一篇:2023年南寧市有哪些示範性高中?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