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古代河北冀州有哪些名人和事件?

古代河北冀州有哪些名人和事件?

冀州城的名字來源於古代冀州。據《尚書·龔宇》記載,大禹治水後,定中國為“九州”,嵇為“九州之首”。漢高帝第六年(公元前201年)始於新都郡、新都郡,隸冀州。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冀州遷至新都,安平縣也管新都,新都成為州、郡、縣三級轄區,冀州開始與今天的冀州城相連。明朝洪武二年(1369),放棄新都郡,冀州直接歸冀州管轄,是真正的政府。民國二年(1913),冀州改為薊縣。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冀縣改為冀南五特區。1946年2月,正式定名為“薊縣人民政府”。1993年9月22日,薊縣撤縣建城,定名為冀州城。

冀州歷史名人

邳彤1

劉秀到洛陽後,拜邳彤為太守,後被任命為左曹的助手,侍奉皇帝。漢武帝劉莊即位後,在南宮雲臺為28位開國功臣畫像,稱之為“雲臺二十八將”,邳彤就是這二十八將之壹。

據史書記載,平定王朗後,邳彤做了曲陽縣令。他為官期間,清正廉潔,精通藥理醫術,重視醫藥事業,為當地百姓所稱道。相傳邳彤醫術精湛,經常假扮成串鄉醫給人治病,療效頗佳,被稱為“神醫”。邳彤死後葬於周琦南關(今安國縣),陵園內建有“王丕廟”作為紀念場所。宋朝時,周琦人尊稱邳彤為“藥王”,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周琦建立了“藥王廟”。清代體人館大學士柳永為“王耀廟”題碑。

2.馮巴與洪峰

馮八(?-431),字文琪,東晉十六國北燕郭俊、昌樂縣新都(今冀州市冀州鎮月亮村)人。祖父馮和在西晉永嘉之亂時,為躲避戰亂,遷居上黨(今陜西省長子縣)。父親馮安是西燕將軍。西燕戰敗後,馮安嘉遷居龍(今遼寧省朝陽市),成為鮮卑漢人。

馮八少年時野心勃勃,無拘無束。後來的燕慕容寶是當時的中衛將軍。慕容Xi即位後,封巴為中衛都督。慕容Xi昏庸暴虐,賦稅沈重,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馮巴想出了殺死慕容的辦法,讓慕容寶的幹兒子高雲為主,而馮巴則被任命為北大將軍石忠、開福、武義公。公元409年,燕王高雲被部下殺死,馮巴平定了事端,被人民推舉為王。年號“太平”,國仍稱燕(史稱北燕)。

馮巴在位時,采取了壹系列措施鞏固統治,發展生產。“除暴政,懲貪欲”,他要求各級官員仁政,利民,嚴懲貪官,做到“上下敬畏,大道禁止”。“省稅,教農桑”,他省徭役,省賦稅,仔細打聽選官時鼓勵農民的策略。“勸農教桑”蔚然成風,農業發展迅速。他重視倫理道德,獎勵孝道,到處建國子監教育百姓。馮巴執政22年,社會相對穩定,生產有所發展。

公元431年,馮巴病重,諸子及其兄弟爭權奪王,自相殘殺,驚恐而死。

洪峰,字,封霸之弟,是北燕國君。馮巴當政時,洪峰被封為中山公。馮巴死後,洪峰殺了馮巴的兒子馮異,自立為北燕君主,年號“泰興”,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兵臨北燕城下,被迫逃往朝鮮(今朝鮮)。兩年後,他被韓國國王殺死。

3.馮太後

馮太後(441-490),昌樂縣新都(今冀州市冀州鎮月亮村)人,北燕國君洪峰的孫女,是壹位傑出的女改革家。他的祖父馮逃到朝鮮後,他的父親和叔父投降了魏。郎峰在北魏關至秦、雍(今陜西)年間遇刺身亡,被封為西郡公。之後,他被定罪並被殺害。馮被送到皇宮,由他的姑姑(北魏君主左)撫養。她從小就聰明好學。在姑姑的教育下,她不僅文筆嫻熟,而且學識淵博。

公元452年,拓跋扈入登極,11歲的馮被選為貴族,公元456年被立為皇後。公元465年,26歲的文成帝去世,拓跋宏即位(李福壽)。馮被尊為皇太後。當時的獻文帝才12歲,還是個懵懂的孩子。宰相易混專權,陰謀推翻皇帝的官職。馮太後和漢族大臣制定了壹個秘密計劃,突然殺死了伊混,然後去法院。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馮太後不再聽政府的話,而是撫養他的孫子。14歲的獻文帝在位。公元471年,18歲的皇帝拓跋宏把皇位讓給了4歲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馮被封為皇太後。拓跋宏做了太上皇,但仍參與國事。公元476年,太巴托弘突然駕崩,史書記載:“憲祖(即弘皇帝)突然崩,相傳是太後所為。”馮第二次開始聽政,直到公元490年去世。

馮太後再次來到朝鮮後,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風俗習慣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徹底的改革。如:主張中國化,建孔廟,鼓吹儒學;創辦學校,發展教育;鮮卑人禁止同姓通婚;改掉鮮卑人相信巫術的習慣;實行均田制,把戰爭荒廢的土地分給辛勤勞作的丁壯,收稅利國;建立戶籍制度和工資制度。經過馮太後主持的壹系列改革,北魏擺脫了混亂的局面,壓制了權貴的掠奪行為,國家日益穩定。北魏從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逐漸過渡到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為孝文帝執政後更大規模地推行漢化政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馮太後執法嚴格,兩位王子因受賄和枉法被起訴。許多王公大臣為他們說情。根據朝鮮的規定,馮太後剝奪了他們的騎士身份,並把他們終身監禁。馮太後過著簡樸的生活,穿著素綢,擺著壹張只有壹尺見方的桌子,吃飯的次數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後少得多。她生前還寫了遺囑,規定墓室長三十步,墓室寬十尺,用普通棺材代替祭品。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後去世,享年49歲,被封為“文明皇太後”。馮太後為北魏的封建化和漢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所采取的壹系列改革措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孫靜

孫敬,本名文保,漢代新都(今冀州市)人,“頭懸梁”典故出自孫敬。《太平玉蘭》載:他“好學,早晚不輟”。他常年閉門苦讀詩書,被稱為“閉門先生”。孫靜經常熬夜苦讀。為了擺脫困倦,他被綁在屋梁上。如果他低頭想睡覺,就會通過拉頭發來警醒。孫敬以其獨特的“懸梁”精神刻苦讀書,終於成為當時的知名學者。後人對孫敬刻苦讀書的精神大為贊賞,並將其與戰國時期蘇秦“讀書困,引錐刺其股”的故事相提並論來教育孩子。《三字經》中有三句話:“頭懸梁上,股刺而不教,勤如螢火,似雪中,家貧而不輟學”。孫靜、蘇秦、車胤的《螢火蟲》和孫康的《雪》都是刻苦學習的典範。

5.劉卓

劉卓(544-610),新都縣(今冀州市)人,隋代學者、天文學家。劉卓從小聰明,和河間的劉璇關系很好。他們壹起向新都縣的劉貴司學習《詩經》,向毛學習《左傳》,向安生學習《李逸》。後來,他們在武強大學士劉誌海那裏苦讀十年,成了有名的學者,成了州醫,也就是劉璇。

隋文帝年間,劉卓忠擢升秀才,槍斃甲科,拜為外將軍,與文學家王紹壹起修國史,參與法歷。他曾與各國暢談古今停滯,經常高談闊論,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博學。漢武帝六年,洛陽的《石經》到了京城,字多處磨損,極難辨認。隋文帝召見劉卓、劉璇等人進行考證,力圖壹壹澄清。在國子監舉行的壹次經學辯論中,他和劉選利打敗了儒學,於是遭到嫉妒和誹謗,被革職回鄉。隋文帝派劉卓到蜀王楊的府邸工作,但他拒絕去。楊得知被發配到邊遠地區流放。楊的稱號被廢除後,又被重新使用,成為朝鮮的壹名雲騎。生性忠厚的劉卓在仕宦生涯中經常批評時政,但最終遭到朝廷的拒絕,被革職回鄉。此後,他壹直在綠理學習和教學,致力於教育和寫作。在此期間,世界著名學者有所懷疑,學生有所研究,他們經常從千裏之外趕來。楊迪登上皇位後,又被聘為國子監博士。劉卓死於大業六年(公元610)。

劉卓的著作有《史記》十卷、《李殊》十卷、五經等,後來都失傳了。清代馬國漢《韓愈山房佚書集》中有1卷《尚書·劉易書》。唐在介紹和《儒林外史》時說:“論者認為,幾百年來,他們對儒家學說的了解之多,首屈壹指。”現代歷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第三卷中寫道,“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劉卓和劉璇。”

劉卓精通天文學。他發現隋朝歷法有許多謬誤,多次建議修改。公元600年,他創制了《皇帝歷》,首次考慮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計算太陽、月亮、五星運行速度的“等間隔二次插值公式”。它比以前的歷法更精確地推日縮月,黃道的盈虧,月食的次數及其出現的地點和時間。“定朔”和“定氣”的方法也是他的獨創。黃估計的黃道上春分點西移的歲差為每76.5年,與現在的值非常接近。由於的歷書在天文歷法方面與當時的權威人士——太史令官張不同,嘔血組成的黃被否決,無法實施。然而,該書提供的天文歷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史證實劉卓研究天文學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唐朝年間,李在皇帝歷的基礎上創制了《林德歷》,成為古代著名的歷法之壹。

6.孔超神父

孔超神父(?-784),生於冀州(今冀州市),唐代大臣,是“竹溪六復”之壹,與李白、杜甫、黃富然等文學巨匠交好,有壹些優秀的詩作發表於世,但後來失傳。

唐玄宗末年,孔子與李白、韓準、裴政、張樹明、陶勉隱居山東泰安徂徠山下,飲酒作樂,談天作詩,史稱“朱熹六復”。徂徠的田園生活結束後,孔超的父親被推薦到長安做官。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辭官退守江東(今浙江惠濟)。出發前,史靜的好友蔡厚為他餞行。席間,詩人杜甫吟誦了壹首《送孔超父遊江東贈李白》的詩,抒發自己的心情,贊美巢父的才華和美德。後來,孔超的父親回來幫助救國,並在湖南擔任觀察員。唐德宗建國中期,孔超的父親是朝中大臣,官職最重。因其足智多謀,善於辭令,善於破賊,深得朝廷尊重,被稱為“知君臣”。

建中二年(公元781),的李和自清的李娜請示繼承父業,被朝廷拒絕。我們微博七國的時間使者田悅代表他們打出了邀請,但德宗還是拒絕了。田悅惱羞成怒,與李、、李娜等人聯手叛變。河北三鎮叛亂,連年戰亂,生靈塗炭,將士與叛軍浴血奮戰,傷亡慘重。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任命府為平息混亂的使者,府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微博鎮,與田悅爭論,陳述順從與不順從的利弊,感動人心,最終導致田悅投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朔方使臣李懷光,命豐帝攻田嶽。次年,靖遠發生兵變。起義軍將領朱巴(詞)進長安稱帝。德宗逃到了奉天(今陜西省乾縣)。朱霸領兵強攻,李懷光前去救應,數次擊潰敵部,逼得朱霸退回長安。由於德宗相信了漢奸齊魯的挑釁,又不準李懷光入朝,李懷光惱羞成怒,背棄了主將,與朱霸聯手逼迫德宗逃往漢中,並率軍占領臨江(今山西永濟西),分黨。在孔超的父親說他已向田嶽叛軍投降後,當年6月,德宗命令他向李懷光獻殷勤。孔超的父親再次深入洞穴,投降了。可惜因為言語不當,被李懷光的手下殺了。他死後,朝廷追授孔子的父親尚書為左仆,謚號為“忠”。《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是孔子的傳記。

7.胡·

胡(1884-1942),筆名乃翁,冀州(今冀州市付家莊村)人,近代著名書法家。胡出生在壹個書香門第。他的祖先胡創立了易學。祖父英是清代考生,在義學當老師。其父胡曾在京師任教,擅長書法。

趙總畢業於保定市優秀師範學校。1911年與同事創辦薊縣高等小學,教授語文和書法。他治學嚴謹,兼收並蓄,尤其擅長古詩文。書法班經常口頭教他的弟子,舉辦書法展。1928胡住在天津勸業場附近的華錦城燈扇書畫店後院,以買字畫為生。

趙總從小聰明好學,特別喜歡書法。他首先研究了劉燕·鄭愷,這很受人們的贊賞。在取得壹定成就後,他改魏碑,並以張裕釗的南宮碑為範本練習魏碑。他在寫作和結構上下了很大功夫,並不斷努力練習。趙總瀏覽名牌匾額,研究古代拓片,探討歷代碑刻,取長補短,創新自己的環境,獨樹壹幟。他的書法剛柔並濟,筋骨嵌於其中,富有石雕的感覺。簡單美好,大搖大擺,回味無窮。胡在書法上頗有影響。據說藝術大師齊白石認為胡是當時北方最有成就的書法家,為他精心刻制印章。胡多次應邀為天津五河線店、交通賓館、裕華文具店、寶豐飯店、華盛王金店等北京前門大街上的商家題寫牌匾,為河北省第六師範學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學、薊縣高級中學題寫校名。胡題寫的條幅,在北京、天津等城市的書畫店裏被視為上品,無論是內地富商還是外地客商都高價購買,人們視其字畫為珍寶。胡於1942年5月病逝於京,其書法作品、詩詞、字畫等在歷次運動中均有遺失。

8.道安

道安(312-385)是東晉時期傑出的翻譯家和著名的僧人。道安,浮柳縣(今冀州市小寨鄉劉村)壹個讀書人家庭。他原姓魏,自稱石。

父母早亡,由哥哥孔撫養長大。他7歲開始學習。到了15歲,對五經相當熟悉,轉而學佛。道安出家年齡18(據《高僧傳》、《高僧傳》載“十二歲出家”)。由於他的外表又黑又醜,所以不被理發師重視,只允許他在田裏幹活。後來他向理發師要佛經看,記憶力驚人。師傅很驚訝,給了他壹個腳環,讓他可以隨意出去參加學校的活動。傳說大師給了他壹部5000字左右的書,他只用了壹天的時間就看完了這本書。還給他讀了壹萬字左右的《成明經》,他還是花了壹天時間才讀完。逐字逐句復述經文,很受大師歡迎。

道安24歲時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學佛,道安在這裏學佛十三四年。陶安深得佛祖圖圖成賞識,經常代其講學,並成功解答了許多理論問題,因此贏得了“畫道士,震四鄰”的美譽。佛祖土城死後,道安離開鄴都,來到陜西,與當時著名的高僧朱、朱僧繇、朱道虎等壹起學習佛經,並對佛經作了極其寶貴的評論。

公元364年,道安帶領400多名弟子來到襄陽,在那裏生活了15年。他們先在白馬寺居住,後創辦檀溪寺,從事佛教研究和著述,制定佛事規則。道安對當時的佛教影響很大。東晉的孝武帝寫了壹封信,稱贊道安,給他王公壹樣的俸祿。康寧三年(公元375年),道安到長安,被苻堅召見。道安晚年在長安武崇寺主持翻譯經典,並註《經典序》。385年二月初八,道安病逝,葬於長安武昌寺,享年73歲。

道安在推廣佛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貢獻可以概括為:翻譯佛經和佛經。道安* * *的佛教著述有60余種(漏收40種,現存20余種),他的14篇經學序文全部收入《楚三藏集》。佛教剛傳入中國時,翻譯質量比較低。道安親自主持,並與西域僧人及其他地名壹起釋文、詳文,為譯經作序,提高了佛經翻譯質量。在翻譯過程中,他還總結了“五錯三難”的翻譯法則,主張直譯。道安曾撰寫《綜合經典目錄》,對當時流行的經典版本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第二,僧侶教規和教儀的制定。道安主張僧人以“師”為姓,得到佛教界的認可。此後,僧人自稱“師子”。他還為僧侶制定規章制度,使天下僧侶的行為得到統壹,宗教組織得到規範。第三,“非宗教”佛教學派的建立。道安結合禪宗和般若的精髓,主張“無為而治”,創立了壹個新的學派——“無為而治”,是中國佛教學派最重要的代表。

  • 上一篇:五育的具體內容是什麽?
  • 下一篇:如何做壹名合格的中學生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