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教育心理學中常見名詞的解釋

教育心理學中常見名詞的解釋

1、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壹門應用科學,是心理學的壹個獨立分支。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相關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壹切心理現象和規律。

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當動機太強時,效率會降低。只有保持適度的動機水平,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3.實驗研究:是探索在壹定的控制情境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的方法。

4.相關研究:研究者不創設某種情境,只是觀察自然界中發生的壹些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兩個變量是否相關的結論。

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正相關:當壹個變量增加時,另壹個變量也增加。

(2)負相關:當壹個變量增加時,另壹個變量減少。

(3)零相關:當壹個變量發生變化時,另壹個變量保持不變。

5.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的關系,只是描述壹些有趣的事件或現象。梅斯在1978進行了觀察和訪談相結合的描述性研究。

6.發展:指人類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即發展既包括生理的發展,也包括心理的發展。

7.生理發育:個體的生理發育,也稱生物因素的發育,是指人類個體的生理結構和功能及其本能的變化。個體的生理發育過程是壹個內生過程,即個體按照自己預定的程序和節奏自然成熟和成長的過程。

8.心理發展: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狹義的個體心理發展,即從出生到心理成熟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心理發展包括兩個過程:壹個是“漸進主義”的觀點,即從嬰兒到成人的心理發展是壹個逐漸積累的連續的量化過程。另壹種是“階段論”的觀點,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不是壹個量變的連續過程,而是經歷壹系列質變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不連續過程。

9.先天因素:指個體在出生時從父母那裏獲得的遺傳質量。

後天因素:指個體出生後受到的來自環境的各種影響。

10、自然成熟理論:布勒等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發展的內在節律與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有關,個體的心理發展是按照生物因素的預定程序和節律自然成熟的。外部環境只能在壹定程度上加快或減緩心理發展的步伐,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心理發展的內在節奏。

11、環境決定論:心理學家沃森等人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是環境影響或塑造的結果。什麽樣的環境就有什麽樣的心理和行為。

12、刻字:洛倫茨在研究幼小動物的依戀行為時發現,剛剛會走路的幼小動物傾向於跟隨出生後看到的第壹個活動的對象,並很快與他們建立起難以改變的依賴關系。這種現象被洛倫茲稱為“雕刻”。

13,他律:兒童的道德判斷是由他自己以外的客觀價值標準所支配的。

自律:壹個孩子的道德判斷是被他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的。

14、學習: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適應性變化。

15,反射學習:學習掌握某種刺激和某種反應。

認知學習:學習掌握壹定的知識、技能和行為。

16、經典條件反射:巴甫洛夫在19年底至本世紀初對狗的消化過程的研究中發現了條件反射現象,開始了條件反射的實驗研究。

17、習得:在巴甫洛夫實驗中,貝爾(CS)反復匹配食物(US),使狗學會對貝爾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稱為條件習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如果在狗對鈴的條件作用建立後,食物(US)不再伴隨鈴(CS),狗對鈴(CS)的流涎反應(CR)會越來越弱,直至最終消失。這個過程叫做條件反射的回歸。

19.自發恢復: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已經明顯消退的條件作用會在壹段時間後以非常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現。這種現象叫做條件動作的自發恢復。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當狗學習高音流涎時,稍低的音調也會誘發其流涎反應。這種CR自動延伸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的現象稱為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過選擇性強化和回歸,使生物體學會對CS和與CS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應的過程稱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分化是互補的過程。在刺激泛化的幫助下,學習可以擴展到原有的具體刺激之外,而在刺激分化的幫助下,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適當反應,從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次條件反射:壹個條件刺激對另壹個中性刺激進行條件反射的過程叫做二次條件反射。1,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於1896年開始從事動物學習實驗,其中(貓的“籠養實驗”最為經典)。

23.效果定律:情境與反應之間聯系的加強或減弱受反應後的效果支配。如果反應得到滿足或獎勵,反應與情境的聯系就會加強;如果妳在反應後感到惱火或受到懲罰,反應和情境之間的聯系就會被削弱。

24.實踐規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情境與反應的聯系因實踐因素而加強或減弱,聯系在實踐後會加強,這就是應用規律;沒有練習的聯系會減弱甚至消失,這就是失用癥的規律。

25、對教學實踐的影響是(斯金納的)(*條件作用理論)。

26.斯金納在這個難題的基礎上創造了(“斯金納盒子”)。

27.正強化:當生物體自發地做出某種反應時,它立即呈現出壹種愉快的刺激(正強化),從而增加了以後出現這種反應的概率。這種動作就是正強化,也叫正強化或正強化。

28.負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當生物體自發地做出某種反應時,它會立即排除或避免某種刺激性或不愉快的情境(負強化),從而增加未來在類似情境中出現這種反應的概率。這種行為被稱為負強化。

29.無強化:當壹個有機體自發地做出某種反應時,它沒有被給予任何強化,從而降低了未來反應的概率。這種動作叫無強化。

30.懲罰:當生物體自發地做出某種反應時,為了消除或抑制這種反應而立即呈現出壹種不愉快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這種反應稱為懲罰。

31,程序教學:將程序教材以教材或教學機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按照規定的程序自學教材。

32.發現學習: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重新組織材料,自己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和原則。

33、當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Ausubel)提出了學習(認知-同化)理論。

34.有意義學習:是指在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恰當概念之間建立非人為的、實質性的聯系的過程。

35.非人為聯系:是指認知結構中新知識與觀念的聯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基於邏輯的。

36.圖式:指的是行動的結構或組織。變化的結構不是解剖結構,而是認知功能結構。原始模式被繼承。

37.習得技能(Acquisition skill):指個體從他人角度理解他人思想和情緒的壹種必要的社會認知技能。也就是站在對方角度思考的能力。

38.從屬學習: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原有概念在包容性和概括力方面都高於新知識,因此新知識與舊知識形成從屬關系,也稱為類屬關系。這種學習是從屬學習或類屬學習。學習有兩種:派生的壹般學習和相關的壹般學習。

39.PQ4R法是壹種閱讀策略,是六步法的簡稱。包括預習、提問、閱讀、思考、復述、復習六個操作步驟。

40.羅森塔爾效應:又稱教師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羅森塔爾等人發現的。即教師根據對某個學生的了解形成壹定的預期,就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發生符合這種預期的變化。

41,實驗教育學運動:出現於19年底,20世紀初。他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理論家莫伊曼和拉伊,他們主張對兒童身心發展進行實驗研究,改進教育方法。

  • 上一篇:巢湖民歌簡介
  • 下一篇:小學數學教學資源筆試面試過了,還沒認證,但是想再考初中數學。我必須再次參加筆試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