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陵城走發展之路為民謀利

陵城走發展之路為民謀利

張躁村是陵城鎮最大的自然村,有11個村民小組,600戶,2320人,耕地220公頃,黨員62人。

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朱寧喜團結帶領全體村幹部群眾,立足本村實際,走發展之路,辦惠民之事。全村形成了建築、交通、拆遷、商業等產業全面發展的新格局。2005年,全村社會總收入突破1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4410元。先後獲得濟寧市、曲阜新區“文明村”、“五好黨支部”等多項榮譽稱號。張躁村曾經是壹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大村。如何打破傳統觀念,加快經濟發展,讓老百姓盡快富裕起來,成了村黨支部的首要任務。為此,該村充分發揮臨近城市礦山的優勢,以進城農民工為突破口,發展施工隊、拆遷隊、運輸隊。村裏90%的男女都是年輕力壯,工地遍布曲阜、兗州、鄒城、濟寧、兗礦集團礦區,外出務工年收入萬元以上。全村現有汽車、五輪車、三輪車、拖拉機等各類車輛200多輛,形成了建拆運壹體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群眾高興地說“是村支部委員會為我們群眾找到了壹條打工致富的好路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該村發展了壹條商業街,設立了張躁農貿市場,開發門面房10000多平方米,餐飲、土特產、服務、日用品、加工等行業壹應俱全,進壹步搞活了經濟,吸引了大批外來客商。兗州木材加工廠來到該村設立張躁木材加工分廠,其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在這家工廠的帶動下,村裏發展了12木工、修理、加工企業。茍延明利用自己的舊學校作為廠房,開辦了養殖廠,取得了可觀的經營效益。在他的帶領下,村裏發展了三個養殖廠。該村對廢棄的老窯廠進行了復墾,開發了8公頃桑園和果園,與曲阜絲綢公司簽訂了長期合同,建立了良好的種子供銷合作關系。

集體原有的農業機械壹度老化,影響農業生產。村支部村委會急於解決這個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壹問題,村支部書記朱寧喜親自出資為群眾購買和維修農機,並修建了農機大院。目前,全村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5臺,收割機、旋耕機、深耕犁等農業機械壹應俱全。實現了集體統壹耕作、種植、耙耕、播種、供種、稭稈還田、灌溉。該村200多公頃土地的收割和播種只需壹周就能完成,解決了群眾的後顧之憂。群眾高興地說,“農忙季節,男人出去掙錢,女人在家配合完成收割莊稼。”今天的陵城,原名“齊林”,是壹個縣城。隋唐宋元時期壹直是平原縣或安得縣。明洪武初年,德州遷至今德城,但原德州降為陵縣,陵鎮稱號延續至今。《水經註》記載的“河水流向安得縣以東”指的是當時的地理位置。北魏初年“東齊不客,大魏築城迎之,故城得名。”《水經註》中的這段話解釋了齊林城的起源,它最初是由Xi縣管轄的。北齊天寶年間,安得縣和Xi縣合並,稱為安得縣,由今天的陵城管轄。陵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

唐城墻,即唐平原郡古城墻。顏真卿被任命為平原郡(治今陵縣)太守。為防止安祿山造反,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夯土建城。它大約有20英裏高,20英尺寬。城上有城樓和女墻,城門口有陶瓷絆腳石。古城墻在西北角和西南角還有幾百米的壹段。

《晏子碑》全稱“韓太中大夫東方大夫,繪贊碑”。碑文為晉代夏侯湛所撰,唐代顏真卿所撰,碑上銘文為顏真卿所撰,有楷書、陽額篆書、陰額隸書。壹方碑是顏真卿三種書法風格的集大成。這塊碑是顏真卿做平原知府時,為了迷惑安史之亂使者,“假裝寫文章,準備打仗”。書法的藝術,正如蘇東坡所說,“魯寫碑,贊畫為清雄,字和而不失清遠。”該碑現位於陵縣文博園,為國家壹級文物。

淩杏門是古代文廟的大門。建於明朝嘉慶九年(1530)。東西長14m,南北寬3m,高6m。它有壹個木制結構,有四根柱子和三個房間。每列有兩對石獅抱柱、飛檐、拱門,脊上飾有花紋。整個建築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觀賞研究價值。

陵城附近還有著名的歷史遺跡,如戰國平原君墓、廉頗冠墓、飲馬井、密馬農場等。

  • 上一篇:關於中考後中學生獲獎的300字
  • 下一篇:高中中國地理部分有什麽好的參考書、地理書、練習本?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