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唐出生在哪裏?

唐出生在哪裏?

唐·

唐,農學家、農業教育家。早年在江蘇、福建、浙江,後在臺灣省從事高等農業教育和科研工作60余年,著作豐富。《作物育種原理與實施》壹書是他的代表作。對水稻性狀的遺傳、水稻種子的遺傳關系、休眠和水稻膨脹都有精辟的研究。在大豆上提倡芽授粉,使雜交技術變得困難和容易;建立雜交後代的選擇指數,使育種過程有據可循;大豆新品種“泰達1-7”的選育,大大提高了大豆產量,為臺灣省大豆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文名:唐。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市

出生日期:1900 65438+10月29日。

職業:農學家和農業教育家

畢業學校: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部

主要成果:育成“臺大1-7”大豆品種。

代表作:作物育種原理與實施

角色的生活

唐1900 10 10月29日出生於福建泉州。1907 (8歲)隨父親唐清潤(米行僑商)赴緬甸仰光,就讀於僑辦小學。1909帶著父親的病回到了家。父親去世不久,他留在家鄉讀書,1918畢業於泉州中學。1920年隨哥哥唐文兵去菲律賓,在馬尼拉中文學校任教兩年。1922辭職回國。我在全州的史培小學教書。

唐從小勤奮好學,深受母親和哥哥的喜愛。在家人的幫助和親友的支持下,他以1924考入了國立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1926年調入南京國立東南大學(後改為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部。1929大學畢業,留校做助教,因為成績優秀被提拔為講師。從1930到1935,他潛心教學,在系主任趙教授的帶領下,從事水稻、高粱等作物的遺傳和生理研究,進行育種工作。他還主持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好的昆山水稻種植實驗。他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1935赴美深造,進入德克薩斯A&M大學研究生院深造。但由於過度勞累,身體虛弱,嚴重失眠,他不得不提前返回祖國。等我身體好了回母校教書。1937抗日戰爭爆發,學校遷入。唐應原籍省政府的邀請回到福建,先後擔任福建省政府農業技術專員。兼任農民教師進修學院院長、省長樂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校長、長樂農場場長。福建省政府西遷永安後,設立福建農改署,唐兼任農業署署長。後擔任福建農業試驗田主任、省高級農業學校校長兩年。最後因為行政事務繁瑣,不適合他的性格和健康,辭職了。65438年至0940年,他離開福建,前往浙江,在那裏被任命為英石大學農學院的短暫技術助理和教授。65438年至0944年,因哥哥生病在永安病逝,再次回到福建,任福建聯合大學教授、農學系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臺灣省回歸祖國。唐應趙的邀請於2006年8月赴臺。他在臺灣幾十年,先做農林廳統計室籌備主任,後做臺灣省農業實驗所農學部主任,從65438到0948。他工作了4年,除了管理田間事務和加修設施外,還積極帶頭進行實驗研究工作,為臺灣省省的農業復興作出了貢獻。唐受聘為臺灣省立大學農學系教授、系主任,1948。1952年辭去系主任職務,專心教學、科研和工作,1973年退休(時年74歲)。1986 (87歲)臺灣省立大學因其卓越的教學成就被授予“榮譽教授”榮譽稱號。當唐90多歲時,他仍然熱衷於培養人才。他經常去臺灣指導學生寫論文,仍然關心海峽兩岸農業科學的發展。

科學研究

開展成就突出、造詣深厚的水稻基礎研究。

唐大學畢業於1929。他壹離開學校,就成了趙教授的得力助手。壹方面擔任助教,另壹方面陪同研究水稻遺傳生理,進行水稻雜交育種,曾主持中央大學昆山稻田。他工作踏實,不知疲倦,經常赤腳下地,自己操作;日出前,田地已經下山,日落後工作結束;在農忙季節,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因此贏得了當地農民的好評。20世紀30年代育成的優良水稻品種已在長江中下遊推廣,單位面積增產約10%。在此期間,他發表了《水稻小穗長度的遺傳研究》,翻譯並介紹了《水稻連鎖遺傳研究》。

唐長期從事水稻研究,幾十年如壹日,堅持不懈,成果顯著,學術造詣深厚。

他在對水稻品種和地域差異的研究中,證明了血清判斷法、糙米浸出液對甲烷綠溶液的褪色反應和在磷酸鈉中的發芽現象都可以判斷其遺傳類型或產地。這項研究很有學術價值。

“水稻膨潤研究”結果表明,水稻品種間,尤其是類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對水稻選種具有現實意義。品種選育時,如果其他性狀與其他品種相似,在稻米的食用經濟價值上具有可取的優勢,但擴展性是獨特的。

通過對水稻休眠的研究,他發現水稻也有壹個休眠期,大約是20-45天。水稻休眠的機理是內外穎鉤得太緊。當內外穎被去除時,休眠就消失了。根據這壹研究結果,他認為培育休眠性優良的品種,可以解決水稻收獲時下雨或收獲後處理不當的問題,避免水稻損失。這項成果獲得了臺灣省特殊教育基金會獎。

在作物休眠的研究中,唐·還做了《花生休眠與覺醒實驗》和《花生品種比較研究》。研究結果對花生栽培和品種選育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中對花生休眠的研究發現,用消毒劑uspulum處理休眠的大粒種子,可以打破休眠,這壹成果還獲得了臺灣省特殊教育基金會獎。

潛心大豆遺傳育種研究,成果豐碩。

唐於1956開始進行大豆雜交育種和遺傳研究,利用大豆與栽培品種的雜交為材料。經過幾年的努力,在1962左右,在臺灣省首次孕育出“臺大1-7”。這些改良品種產量高,抗倒伏,優於從日本和美國引進的白眉豆、三國豆、石獅豆等品種。在高雄、屏東不推廣,春季產量高達167-200斤/畝(2500-3000斤/公頃),秋季。這項研究為缺乏油脂和蛋白質的臺灣省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也改變了壹般學者認為大豆在臺灣省只能作為飼料作物種植,不能作為食用或油料作物種植的看法。

唐在大豆雜交育種研究中,發現大豆雌蕊先熟,於是首創蕾期授粉法,使大豆雜交技術變得有難有易。以前認為大豆花形小,雜交很困難,很失敗。他的研究基本解決了大豆雜交育種中的壹大難題,發表了《大豆交配技術研究》、《大豆花粉萌發研究》等論文。這項技術已被國外學者采用。

唐·不僅致力於大豆育種,還研究了“大豆種間雜種優勢和品質性狀的遺傳”和“臺灣省野生大豆的特性研究”。他利用細胞遺傳學和生物遺傳學的方法對收集自臺灣省的6個野生大豆品種進行了分析和評價,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結果。當遺傳學研究進入尾聲時,他將理論研究中獲得的新知識應用於育種實踐,進壹步研究了具有實用和較高學術意義的大豆育種方法,發表了《大豆多態性的誘導和利用價值》、《大豆雜交後代選種指標研究》等多篇論文。他的研究在學術理論和實用技術上都具有創新性,並且是逐步地、系統地進行的,這在臺灣省農業科學研究中是不可多得的成就。經中國臺灣省省農業學會提名推薦,獲得臺灣省省教育廳學術獎1963。

嚴謹的治學,豐富的著述,為人師表,兩袖清風。

唐治學嚴謹,教學卓有成效。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投身於教育事業,努力為國家培養人才。曾在中央大學、英石大學、協和大學、臺灣省立大學、福建農民教師進修學院、福建高農等學校任教,講授作物科學、水稻科學、作物遺傳育種等課程。,而且總是點著燈準備教材。他覺得農業院校缺少好的教材和參考書,影響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所以我致力於編寫教科書。18農學類教材陸續出版。1950年與趙* * *主編《作物科學》第壹、二冊,臺灣省立書店出版,多次重印。先後編著出版了《農業植物學》、《作物栽培原理》等大學書籍。1967大學著作《作物育種原理與實施》出版後,被歐洲育種雜誌《Euphytica》推薦為世界作物育種名著之壹。退休後,他與高菁慧合著了《植物的生長和分化》壹書。據不完全統計,唐已發表中英文研究報告和學術著作105篇,大部分是關於水稻和大豆的遺傳育種和生理研究,以及花生、甘薯、小麥、馬鈴薯、玉米、棉花作物、洋蔥和飼料作物的育種方法,以及抗病、抗蟲的綜合育種問題,可見其知識面既專又廣。

為了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業科學水平,唐、、* * * *等幾位同事發起創辦了《科學農業》雜誌,創刊於7月,1953,旨在以科學的方式發展農業,豐富人民生活。本文主要介紹世界最新農業研究的精華,綜合文獻和專題討論,內容豐富新穎。它是臺灣省唯壹的民營期刊,由唐主編出版已有21年。至今已出版40年,如期出版,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唐天性善良,不善言辭,但為了學習和管理事情,他嚴格遵守“有目標、有信心、有毅力”的原則。根據這個原理,他在學校教書的時候,對學生要求嚴格,對別人教得孜孜不倦。1938年,唐兼任福建高農校長時,親自下令校訓為“雙手兼腦”,並使用對聯“我慕虛榮,愛富貴,非現代之學生;只有求真,講科學,才能說我們是進步青年”的話,鼓舞了全體學生,全校師生深受鼓舞。”本人更註重其原則唐。據他在臺灣省立大學的同事說,1948-1973期間,臺灣省的公職人員待遇很差。當時,唐要養活壹家六口,生活非常艱苦。但是,他決心不再去尋求另壹份兼職和兼職工資。每天除了備課、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他都沈浸在寫作中。當年臺大4號館每晚最後壹個關燈的是唐·。他的日常生活簡單樸素。50後不喝酒不抽煙,沒有特別的愛好。他經常自嘲自己壹輩子“皮包骨,兩手空空”。但他有著豐富的學術著作,對農業科研、教育、生產有著巨大的貢獻,有著高尚的道德風範。這就是唐為人師表和受人尊敬的地方。

商業經驗

1918泉州中學畢業,在這個鄉鎮小學任教。

1924—1926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原北京農學院)。

1926—1929轉入南京東南大學(後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

1929中央大學農學系畢業,留校做助教。

1930—1935與趙壹起研究水稻、高粱等作物的遺傳生理,進行育種工作。

1935—1936赴美,進入德克薩斯A&M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後來因為身體原因回國了。

65438-0937任福建省政府農業技術專家,福建省農民教師進修學院院長,省長樂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校長,省長樂農場場長。

1938兼任福建省農改處農業科長、福建省農業試驗田主任、福建省農業職業學校校長(全省省屬農業學校合並)。

65438-0940任浙江省農業改良研究所技術總監。

1941—1944國立英石大學農學院教授。

1944—1946福建聯合大學教授、農學系主任。

1946—1948曾任臺灣省農林廳統計處籌備處長,並輪任臺灣省農業實驗所農學部部長。

1948—1951,臺灣省農業實驗所所長,臺灣省立大學農學系教授。

1951—1952臺灣省立大學教授、農學系主任。

1953-1973,臺灣省立大學教授,創辦《科學農業》雜誌,任主編、出版人。

主要論文

1唐。水稻小穗長的遺傳研究,中央大學農學系,191,第2期.

2唐·文同。水稻膨脹的研究,協大農業新聞,1943,第6期.

3.唐·。用血清判斷對部分水稻品種親緣關系的初步研究,協達農訊,1943,第7期.

4唐臺灣省的農業及其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947,1 (3): 1-9。

5.唐,人。糙米浸出液對甲烷綠溶液褪色反應的地域和品種差異,臺灣農業實驗室專題報告,1947,第5期.

6唐,人。印度稻與日本稻在磷酸鈉溶液夜中發芽現象之差異,臺灣農業實驗室特別報告,1947,第3期.

唐·文同。臺灣省農業改良,農業新聞,1948,2 (1): 114。

8唐,莫強與臺灣省的稻作農業,農業新聞,1948,2 (2): 69-79。

9唐,,等.臺灣省紡織纖維大麻的栽培與復興.臺灣省建設,1948,1 (4): 814 .

唐,10。糧食資源報告,臺灣省中國農業學會年會特刊,1950,1950,88-90。

11唐,蔣瑞敏。落花生的休眠與覺醒試驗,臺灣省糖季刊,1952,4 (1,2): 390-397。

12唐。馬鈴薯芽的休眠與處理,臺灣省農林,1953,7 (3): 49-50。

13唐。水稻的進化,科學農業,1953,1 (5): 1-6。

14唐,陳。花生的光周期誘導和輻射效應。科學農業,1953,1 (2): 715。

15唐,蔣瑞民。大小花生某些性狀的比較,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研究所研究報告,1953,2 (5): 23-33。

16唐。雜種優勢與作物育種,科學農業,1955,3 (1): 110。

17唐,蔣瑞民。水稻休眠的研究,臺大農學院研究報告,1955,4 (1): 1-7。

唐,18。不去頭生產雜交玉米種子。科學農業,1955,3 (6): 15-21。

陸守耕,唐,,等。水稻收獲前後發芽損失的預防。臺大十周年特刊,1956,163—172。

20唐,蔣瑞民。種子休眠。科學農業,1956,4 (10): 390-396。

21趙唐編輯。作物科學,臺灣省書店。

22唐·文同。甘薯自種方法。科學農業,1957,5(4):131—151。

23唐編。農業植物學。臺大農學院系列第壹號,1957。

24唐·,陳·。大豆與臺灣大豆雜交的研究。中國農業學會雜誌,臺灣省,1959,新(28): 17-23。

25唐,陳。大豆交配技術的研究。臺灣省立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1959,5 (3): 1-5。

26袁晨賢,唐,,等。水稻花芽分化的觀察。臺灣省中國農學會會刊,1960,辛(31): 13-19。

27戴喬治,唐等.大豆種間雜種Glycinemax×G.formosana第壹代(F1)的異常植株.科學農業,1960,9 (9-10): 301 .

28唐,戴喬治。1961,大豆育種方法。科學農業,1961,9 (3-4): 78-99。

29唐·文同。土壤水分對水稻生理和根系發育的影響。臺灣省實施輪灌的報告省1961,85-96。

唐文同版。作物栽培原理。臺大農學院系列11號,1961。

唐編輯。作物育種原理與實施。臺北:科學農業,1962。

32唐,林啟強。臺灣省發現的幾種野生大豆的特性研究。臺灣省中國農業協會學報,1962,新(37): 15。

33唐,戴喬治。大豆種間雜種。).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報第三卷第1號(英文),1962,3 (1): 39-60。

吳廣東,唐。大豆花粉萌發的研究。臺灣省立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1962,6 (3): 80-88。

45p。唐,李水龍。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耐旱性試驗。臺灣省立大學農學院農學系研究報告,1963,45p。

36唐,大豆雜交後代選種指數的研究。臺灣省中國農學會會刊,1963,新(41): 1-6。

37唐,林啟強。大豆多倍體的誘導及其利用價值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植物學雜誌》第ⅳ卷第2期(英文),1963,11(3-4):112。

38唐,吳。大豆品種間單性狀判別函數的研究。雜註,1964,(6):118-119。

39唐,吳。大豆品種產量判別函數的研究。雜註,1964,(6): 120—123。

40唐,戴喬治。大豆品種穩定性的研究。科學農業,1965,43(11-12):336。

41唐,蔡。大豆豆莢的發育過程和蛋白質含油量的變化。科學農業,1969,7 (1-2): 33-34。

42.唐·。縮短大豆育種年限的研究。科學農業,1969,17(9-10);167—172.

43.唐·。水稻混合群體生長競爭趨勢的研究。臺灣省中國農學會會刊,1970,新(70): 1-17。

44唐·,張·。大豆愈傷組織生長和生根的研究。臺灣省中國農學會會刊,1974,新(85): 3-12。

45唐編。農學(壹、二)。大同書店,1967。

46唐,人。植物生長與分化,臺灣省立大學農學院出版,1978。

  • 上一篇:衡水中學的老師教學水平真的好嗎?
  • 下一篇:渭南市杜橋中學的辦學方針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