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本文評述了張之洞“勸學”的主要內容和“中體西用”思想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

本文評述了張之洞“勸學”的主要內容和“中體西用”思想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

答:1898年,張之洞發表《勸學》,由此將中國近代重要的教育和社會思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系統化、理論化,成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綱領。

(1)“勸學”分為內部篇和外部篇。“內功要以端正人的感情為主”,“外功要博采眾長,開風氣”,整篇文章的主題是“學為基礎,西學為用”。文中提到的“中學”,即經、史、哲、集,張之洞認為“中學”的各個方面都要理解,但他強調“三綱”,認為三綱五常是中學的起源,這主要是針對當時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西學”就是“新學”,包括西方政治、西方藝術、西方歷史。西方歷史是指西方國家的歷史;西方政治不是西方政治,而是壹些具體的政治設施,比如學校制度,軍備制度。西方藝術指的是現代西方科學技術。張之洞主張小學先學西文,後學西政;大學堂先學西方政治,再學西方藝術。

關於中學與西學的關系,張之洞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可偏廢”。中學是本體,起主導和導向作用;西學是中學的輔助,起輔助作用。

此外,張之洞還提出了壹系列具體的教育改革策略和措施,如學制思想、科舉制度改革和師資培養等。,但這些建議都是建立在“中國式”的基礎上的。

綜上所述,基本思路是教育首先要教中國傳統的學經、學史,這是壹切學習的基礎,要放在主導地位,然後從西學中學習有用的東西,彌補中學的不足。

(2)作為洋務教育指導思想的“中體西用”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封建教育制度的總綱領。盡管有其局限性,但這壹教育主張客觀上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①從理論上論證了西學的有用性,促進了近代西學在中國的傳播。(2)將學校列為西方政治的首位,有利於引用西方學校制度和教育理論,打破我國單壹僵化的傳統教育結構。(3)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理論和民主平等思想傳入中國。

(3)局限性:(1)“中體西用”思想的提出主要是為了維護整個清朝的封建統治,因此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改革思想在更大範圍內的傳播,對近代剛剛起步的啟蒙運動產生了不利影響。“中體西用”的思想作為教育的總目的,直接把中學和西學嫁接在壹起,必然導致兩者之間的排斥反應。

  • 上一篇:棗陽市實驗中學的特色
  • 下一篇:撫順高級中學學校管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