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雲龍縣的民俗文化

雲龍縣的民俗文化

雲龍是壹個多民族聚居區,有白族、漢族、彜族、苗族、回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等十多個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3%。雲龍白族文化具有明顯的山地特色,與洱海周邊壩區的白族文化相比有其獨特性。這種山地文化的獨特性突出地體現在雲龍白族戲劇中的“打調”和白族音樂中的“打調”形式上。與洱海地區的“大本鐘曲”相比,“吹吹腔”是用嗩吶演奏的,而後者是用三弦伴奏的。“打歌調”主要流傳於於雲龍東北部的山區。雲龍民歌(或稱“山歌”)的內容多反映愛情生活和生產勞動。

雲龍彜族多居住在緩坡臺地或半山腰,十余戶為壹村。以玉米、蕎麥、小麥、大麥等主食,服飾獨具特色。“兒子上門,女婿被妻子收養”的習俗壹度盛行。明代以前喪葬習俗為火葬,清代改為棺葬。

傈僳族的婚俗與其他山區民族相似,除了部分地區存在亞血緣婚嫁和“公房制”的習俗外,叔嬸之間轉讓房屋、優先結婚的習俗也很普遍。喪葬習俗與附近的白族相似。葬禮前,全村人要集中到殯儀館放歌,為死者的葬禮唱陰陽調。

雲龍的阿昌族、苗族、回族、漢族、傣族等民族由於不同的歷史原因來到這裏,然後與這裏的民族長期雜居在壹起。在長期的交流中,他們把自己先進的生產生活習俗傳給了當地的民族,也和當地的民族壹起把當地的原始習俗傳承了下來。所以民俗和上面說的民族差不多。

雲龍建築文化在現存的古寺古民居建築上有完整的反映,最典型的可以集中在諾鄧村民住宅、寺廟、牌坊等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歷史文化名村的古建築上。目前,諾鄧村共有100余戶民居院落,以及玉皇閣道觀建築群和“三坊壹墻”、“四合壹天井”、“四合院”、“壹封”等眾多公共建築。山村建設局因形、因勢而異,在建築形式上非常重視傳統工藝與圖案雕刻的有機協調。

村落文化是古代雲龍居民今天留下的又壹特殊遺產。吳涇、曹鑒有集鎮式的村落文化,白石、方舒、達達、大村、標村有山村式的村落文化,湯集安、稔山、大坪子、大梨樹、回族、苗家寨有不同民族風格的村落文化,天等有村落式的村落文化,都是獨具特色的居住社區。

橋文化作為雲龍現存古代文明的重要證據,以其種類繁多、造型巧妙、結構精美,確實無愧於“橋博物館”的美譽。千百年來,雲龍境內的河流上修建了無數的藤橋、木橋、石橋、鋼橋、鏈橋等等,形式有吊橋、浮橋、拱橋、舷外橋、風雨橋等等。其中,抗日戰爭功果橋、滇西農民起義龍飛橋遺址、水城藤橋、包容統景橋、石門青雲橋、順當彩風橋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歷史遺產,證明了古雲龍的不凡經歷。

伴隨著橋文化的是驛道文化。古代鹽業經濟的發展造就了雲龍這個偏遠之地與四面八方緊密相連的交通網絡。東至大理,南至保山,西至騰沖、片馬,北至麗江、中甸,商貿、貨物暢通。至今,雲龍古驛道上,石板青翠,蹄印深,驛站舊址猶存,馬浜痕跡猶在。驛道上留下了無數的故事和傳說,如運洋貨、私鹽、趕考、逃亡、土匪、打架。

  • 上一篇: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研究
  • 下一篇:濟寧櫻花2022年濟寧哪裏有賞花的好地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