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誰熟悉長春廣濟小學的歷史?

誰熟悉長春廣濟小學的歷史?

從明朝萬歷三年(1573)設立新安郡開始。

東晉時在深港兩地設寶安縣,是這壹地區建縣的開始。然後縣名頻繁更改。1840中英鴉片戰爭前,縣名新安縣。新安縣歷來是“廣東省的門戶”,是廣東重要的海防之地。(附照片)

新安縣最高學府是鳳崗書院,南頭城小學的前身,創建於嘉慶六年(1801)。它是由當時的知縣孫樹新發起,後得到鄉紳王延綿和朱的響應和支持,用捐款建成的。學校是個三人間。前廳周圍有報告廳和露臺;中殿是活著的聖賢的大廳;後堂為魁星樓,左右八間書屋,兩側東西兩廂。這座建築相當大。時任布政司康吉田親自為新開辦的鳳崗書院提名牌匾。(附圖:鳳崗書院)

鳳崗書院是新安縣準備科舉考試的地方。到清末,科舉被廢除,書院改為學校。道光元年(1821),南海舉人馮思偉任(相當於校長),光緒年間番禺人翰林何在此負責教學。學院的辦學形式是官辦民輔。據《史記》記載,“劉人,獻田畝於書院”。學院所有的土地都叫學田,租金以租貸的形式收取,供學院“需要”。有據可查,嘉慶六年(1801),開學時,村民買了739。米44石,租銀41.5兩。嘉慶十壹年(1806)監廖明信捐54石於名為塘坑之田,嘉慶十六年(1811)撥地5.19畝,租地4418文。此外,每個學生還需要以實物形式支付壹定的學費。

由此可見,鴉片戰爭前夕,從鳳崗書院的規模和發展來看,深圳的文化教育雖然不是鼎盛時期,但確實是“修身養性,兼收並蓄”,並非荒涼邊疆。而且這裏的基礎教育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通過引經據典的詩、書、易經、春秋,被授予官職的有數百人。道光、同治年間,僅金田鄧氏就有進士、、、子等數十人。

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朝廷頒布法令,廢除科舉,改革新學,設置新課程,采用新的教材和教法。次年,新安縣學生儒學(元、明、清三代在州縣設置學生求學的學校,稱儒學)更名為鳳崗學校,民國元年更名為“新安縣第壹高等小學”,是當時新安縣唯壹正式開辦的學校。民國六七年間,廣東道尹王殿章到深圳寶安私塾、學堂考察,在日記中寫道:“...鳳崗書院成立“南投市第壹所縣級高等小學”。前任校長處理腐敗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散去。現在校長吳誌祥接管並重新召集。到學校的只有20個人,大部分都不是國學畢業,水平低,為了及格還在補課。學校附設有英語專修學校,新錄取的學生都是學校裏的年輕學生來填,很浪費腦力,多半是白來的,處理起來也不合適。它是單獨組織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抗日戰爭正式開始。侵華日軍實行蒙昧主義政策,拆毀學校,將建築材料全部運到西麗(沙河)修建沙河橋。學校被迫搬遷,搬到南投市南門西側的文港書院舊址(南投中學現址),位於南投市九條主要街道之壹的橡樹街,經過空地上僅存的兩間水泥房。因為南投古城也叫連城,所以學校改名為“連城小學”。抗日戰爭前,“寶安縣第壹初級中學”(現南頭中學)在侵華日軍飛機的轟炸下被徹底摧毀,夷為平地。抗日戰爭勝利後,在鄉紳鄰裏的支持下,連城小學自願將校舍讓給寶安縣第壹初級中學,並協助寶安縣第壹初級中學復學。連城小學遷至古城文佳寺繼續辦學,規模為壹對壹。1949學校更名為九街小學。

由於新校區人口的增減,辦學規模幾經波動。1957之前學校是六個年級六個班的規模。從1958到1962,由於學生人數減少,學校縮小辦學規模,只辦小學,即壹到四年級四個班,五六年級轉入“時越小學”(南山實驗學校前身)。1963年,寶安縣政府從南投古城建立了“育嬰堂”(“育嬰堂”是意大利天主教會1913年在深圳傳教時修建的慈善機構)。據民國23年編纂的《廣東省地方誌》記載,“南投城附近的婚姻,講究富貴,以致貧家生女孩,多送育嬰堂。”)(托兒所圖片)遷到西鄉鎮,學校向縣政府申請,學校從文佳廟遷到托兒所繼續辦學。

學校搬到托兒所後,因為沒有運動場地,學校決定在托兒所旁邊開壹個操場,也就是現在的老操場。操場長32米,寬20米。

65438至0963,學校師生積極響應祖國號召,綠化荒山。現在中山公園操場和加油站附近種了幾棵枯樹,現在樹已經成蔭了。

1966到1973擴大辦學規模,7個班,其中兩個是初中(高壹高二各壹個,1967年的初中班還叫戴卯中學,屬於小學領導)。每班學生約40人,全校學生約280人,教師10人。當時的學制。

1973至1976文革期間,為響應毛澤東主席向全國人民解放軍學習的偉大號召,學校300多名師生利用下午勞動課開墾荒地30多畝,種植甘蔗、玉米、紅薯、蔬菜等各種作物,飼養家禽。其中甘蔗壹年豐收,收成3。

1965在地區郵政局的支持下,學校成立了面向學生的郵局。13堅持送信和報紙,風雨無阻,節假日不休息。1978學校“郵電報刊投遞站”被評為“紅色驛站”,受到廣東省惠陽區表彰。南頭城郵電局授予兩輛自行車,多名學生被評為“紅色郵電工作人員”。

1980小學恢復六年學制,學校取消初中辦學規模,1-6年級六個班,學生300人左右。

1985年,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學校搬出托兒所,更名為南頭城小學。政府撥款39萬,群眾集資,現址征地8100平方米,建設操場、教學樓、教師宿舍,建築面積* * 1784平方米。

1987年,南投市村辦電子廠香港田麗集團董事長李力先生捐款港幣15000元,南投管理區撥款7萬元為學校新建上下兩層建築面積607平方米的體育館。(圖片)

隨著學校規模的進壹步擴大,到1996,學校已發展到18教學班,教師20余人。當時學校的目標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發揚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的精神,逐步把學校辦成壹所隊伍艱苦、校風積極、師資力量雄厚、素質高、福利好、環境優美、有乒乓球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學校。

學校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以育人為本,註重精神文明建設。1983,學校與武警七支隊四大隊十七中隊開展警民* *共建活動。這幾年來,雙方在* * *,齊心協力,堅持德育和法治,把校風、教風、學風、組織紀律、環境衛生搞得壹模壹樣。學生德、智、體、勞、美和諧發展。黨支部、工會、青年大隊多次被評為區市先進單位,學校兩次被評為市警民建設先進單位。在體育方面,尤其是乒乓球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1989以來,少年男子乒乓球隊共獲得5次省冠軍,4次亞軍,4次季軍,為省體校輸送了4名運動員。1990 2月10,前世乒賽男單冠軍莊則棟到南頭城小學指導乒乓球運動員訓練。1990 2月12,學校被市教委、市體委命名為乒乓球傳統學校。

從1996到2002年,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班從18個增加到24個,學生從8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教職工人數超過50人。

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的“三個面向”,堅持“德育為先,教學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認真教書育人,努力改革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註重學校特色建設。警校是學校的德育特色,陶藝和武術是學校的藝術特色。1997,學校被評為區級學校。

2002年初,學校建立了校園網,全校24個班級都配備了電腦平臺,每個辦公室也配備了電腦。

2002年以來,南頭城小學全面發展,現有24個教學班,1200多名學生,70多名教職工。學校面貌煥然壹新,在提升校風和教學質量方面得到了同行、家長和周邊單位的肯定和好評。

學校制定了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德育目標:

教育目標:

l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結構,調動壹切力量和資源,營造有利於激發師生潛能、促進師生個性成長發展的科學、和諧的校園文化和教育環境,紮實培養會生存、會學習、會交流、會合作的人。

  • 上一篇:校服歷史
  • 下一篇:田徑“中長跑”講稿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