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教學方式改革的研究

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教學方式改革的研究

“十二五”國家教育信息技術研究的重點課題

子課題“教育信息化創新課程實施策略研究”

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教學方式改革的策略研究

實用處方案例

永川區朱拓鎮章古初級中學課題組

壹、項目背景

1,時代的要求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引起了原有教學模式、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的壹系列變化。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因素之壹,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壹支業務素質高、敢於創新的教師隊伍,才能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有效促進教師發展。因此,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實際學校

我們學校將很快配備班班通、電腦、展示平臺、電視機等。壹些老師在現有多媒體信息設備的基礎上嘗試改變教學方式,比如使用PPT課件上課,利用展示平臺幫助學生理解圖像等等。但這只是教師的初級個體行為,學校並沒有對這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引導。因此,在信息技術背景下,迫切需要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科學有效轉變。

3.研究現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影響越來越深刻。許多教學研究者和教師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結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東北師範大學齊源博士於2009年5月1日發表的《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小學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研究》。任國強在《教育教學研究》2012期發表的《淺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專業發展》和徐敏娜在《浙江現代教育》2008期發表的《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村骨幹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丁剛在《現代遠程教育》2013上發表的《新技術與教學方式的變革——學校改革的核心》、在《新課程(壹)》20112上發表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式的變革》、韓、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上發表的《農村初中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阻力與對策》、史殿斌的《利用信息技術以,都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二、選題的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育成長行為,如網上學習和深造,提高網絡應用的能力和意識,為促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臺。讓各類網絡平臺、各類網絡資源與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有效結合。壹是促進個人專業能力發展,提升專業素質;二是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三、概念定義

1,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硬件”包括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教室和班級間的通信設備。教師運用多媒體、網絡、班級通訊設備等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構成了信息技術的“軟件”。“硬件”和“軟件”的有機結合稱為信息技術。

2.教學方法改革

運用現代教育信息資源,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單壹、獨白的灌輸式教學,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構建民主、開放、平等、尊重、互動的生成。

3.教學技巧

(1)設計技巧①制定課程教案的技巧,②編寫教案的技巧,③了解學生的技巧。

(2)課堂技能:①組織教學和引入新課程的技能;②運用教學語言的技巧;③提問和質疑的技巧;④板書技巧;⑤教學技巧;⑤總結和結束課程的技巧。

4.戰略

方式方法,即研究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結合的方式方法。

第四,指導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論

教育信息化為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提供了環境、條件和保障。學生利用教育的信息環境,通過搜索、收集和處理信息,實現發現學習和問題學習,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學習夥伴和技術渠道)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的。

3.認知學習理論。

人的認知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壹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利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來刺激當前工作(如教學內容)的壹種主動的、有選擇性的信息處理過程。老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然後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有選擇地處理外部刺激提供的信息的主動主體。

動詞 (verb的縮寫)項目的研究和設計

(壹)研究目標

1,通過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的能力。

2.通過教學實踐,探索信息技術背景下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農村初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通過信息技術下教學資源庫的建立和使用,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研究中,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4.通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打破我校多年來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

(2)研究內容

1,訓練策略。

(1),教育理念培訓①專家指導。(2)送去學習。③互相學習。

(2)信息教育技能培訓。

①電腦及日常外設的日常維護和簡單故障維護;(電腦維護常識,常見故障的分析與解決)

②ord2003的基本操作;(文本編輯、排版和頁面設計、表格和圖形處理)

③xcel2003的基本操作;(各種數據和表達式的輸入、表格的格式化、數據的管理和分析、圖表的使用)

④④ower 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幻燈片的設計和布局、各種媒體文件的插入和編輯、幻燈片的演示和幻燈片的打包)

⑤⑤ront page 2003的基本操作;

⑥⑥lash 8的基本操作和回放;

⑦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操作(瀏覽器的使用、電子郵件的收發);

⑧展臺/投影儀與桌面/電腦的連接及顯示輸出切換;

⑨展臺//投影儀日常維護及註意事項;

參加展示實物投影和實驗演示的頻率展臺;

(3)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

2.資源池策略。

(1)電子備課室建設策略研究。

(2)試題庫建設策略研究。

3.備課策略。

(1)信息技術條件下備課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術條件下備課要求的研究。

4.課堂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下的教學模式研究(1)。

(2)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方法研究。

(3)信息技術條件下課堂實踐方法的研究。

(4)信息技術條件下課堂總結方法的研究。

(5)信息技術條件下擴展知識的方法研究。

(6)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有效性評價機制的研究。

4.反思策略

(1)教學後的反思。(2)經驗總結。(3)案例反思。

(3)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

通過問卷調查、教師和專業信息技術人員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和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現狀,使研究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2.案例研究方法

課題組成員選取了7名骨幹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對他們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及其專業成長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

3.比較研究方法

組織同壹個班級異構,比較信息技術下課堂與傳統課堂的效益。

4.經驗總結研究法

運用經驗總結研究的方法,可以及時進行案例總結和階段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從而開展下壹步的研究工作。

研究原則

1,系統性和全面性相統壹的原則。

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各方面綜合和系統化的結果,是教學活動過程的完整反映。任何教學模式都有壹套系統的、結構化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教學模式的構建應全面設計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使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壹個優化組合的完整教學活動系統。

2、理論性和可操作性相統壹的原則。

任何教學模式都是教師按照壹定的教學理論建構起來的,滲透在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中,制約和規範著教學操作程序和方法。然而,教學模式不是教學理論。教學模式與教學理論的區別在於可操作性。任何成熟的教學模式都必須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以及壹系列的操作策略才能使模式有效。沒有這些可操作的要素,就不叫教學模式,所以教學模式必須在理論和可操作性上統壹。

3、科學性與有效性相統壹的原則。

教學模式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育理論基礎上,模式的內容、程序和評價體系要完整,但除了強調教學模式要有這些科學完整的內容和形式外,還必須強調教學模式要有效。換句話說,教學模式不僅要可用、可用,而且要有效,能夠為具體的教與學提供實際的操作幫助,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4.借鑒與創新相統壹的原則。

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借鑒傳統教學模式的合理內核,但借鑒並不意味著照搬。任何新的教學模式都比舊的教學模式先進。在改造過程中,將現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強調學習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使課堂教學模式內容更加完整、結構更加新穎、功能更加有效。

動詞 (verb的縮寫)研究策略

1,建立教學信息技術培訓和教學技能培訓機制。羅浩老師負責信息技術培訓,羅平老師負責教學技能(如課標培訓、教材培訓等。),希望能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

2.研究的重點是教師課前準備方法的策略研究和課堂各環節方法的轉變。

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和平臺進行自主、合作、遠程培訓,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觀看優質的課堂記錄,研究優質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不斷學習、實踐、反思,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不斷超越自我。

海量的網絡資源是補充教材不足的寶庫。教師通過下載、改編、創新等方式豐富學科課程資源,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資源保障,逐步使教師形成資源意識。

傳統的教學設計都是手寫的,老師很難自己修改或者分享給同行。而且,光看老師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能性很小。現在利用信息技術采用電子備課,使教學設計可以在線呈現,方便師生學習交流。

信息技術使教師在課前努力工作,效果體現在課堂上。教師將存儲學習筆記、課程資源、案例、教學設計、課堂實踐視頻等。在電子檔案袋裏,這樣可以互相學習,減輕備課負擔。

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方式都是變化的。第壹,從導入環節,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貫穿課堂。真實生動的情境讓學生感覺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第二,教師可以把要學習的知識和內容安排成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自主探索和完成任務的樂趣。培養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引導學生圍繞專題收集、加工和處理相關信息,與學生壹起開發校內外學習資源,從而回答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

3.項目負責人進行相關制度建設,如: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與考核制度、學生評價制度等。,並利用該系統保證項目研究的順利進行。

六、實驗步驟

1,準備階段:(2013 1 -2013三月)

成立項目組,劃分職責,明確各自的責任和任務。課題組成員論證研究實施的可行性,擬定研究計劃,初步形成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2013年4月-2065 438+06年5月)

根據項目實施方案,開展項目研究工作,認真實踐,認真記錄積累的數據,在實驗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改方案,整理過程數據,提煉階段成果。

3.匯總階段:(2016年6月-2065 438+06年7月)

收集資料,綜合總結,請上級主管部門會同專家對本課題實驗進行驗收,完成報告。

七。預期結果

1,雜文

2.信息技術培訓的校本教材

3、教育信息資源的建立和利用。

4.課堂記錄(光盤)

5.評估機制的建立

6、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學科骨幹培訓機制。

7.信息技術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8.結案報告

八、研究機構

1,課題研究專家指導組

廖(永川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何中華(永川教育信息技術裝備中心副主任)

2、課題組

總經理:羅泳嫻

主要研究員:胡、、羅平、、。

參加人員:聶強、皮汝琴、鄧剛、潘曉義、秦琴。

劉向海張學良劉思群馮曾博

3.具體分工

羅泳嫻:項目負責人,負責項目的研究、組織、管理和經費保障。相關制度的制定負責信息技術下“學生評價教師制度”的策略研究。

胡:具體項目的組織實施和協調。聘請專家到學校指導工作,組織出國學習和培訓,與國外進行交流和聯系。負責“課前改變備課方法的策略研究”。

羅平:撰寫項目實驗的實施方案、階段性計劃、總結,負責“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推進班級各環節教學方式轉變策略的研究”。論文收集,課堂記錄。

余永海:資源庫建設,負責“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培訓後評估策略研究”。

羅浩:教育信息技術教師培訓。

九。預算

資料費、培訓費、交通費10000元,網絡資源建設20000元。

2013年3月

主要參考文獻:

1.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村骨幹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

徐敏娜《浙江的現代教育》,2008年09期

2.《淺談利用現代信息促進專業發展》任國強2012 06《教育教學研究》

3.新技術和教學方法的變革——學校改革的核心。丁剛,現代遠程教育,2013,02。

4.“農村初中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阻力與對策”

教育理論與實踐,韓,,,2012,02。

5.《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方式》史殿斌《內蒙古教育》

2012 11

  •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音樂的興趣
  • 下一篇:五年級語文課

    A.小學五年級學什麽課程?

    小學到五年級學習語文、數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英語、道德與法治(思想品德)。

    1,漢語是語言、文學、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口語隨意易懂,書面語講究準確性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這種解釋概念是狹隘的,因為不僅有文學文章(文學、曲藝等。)而且還有很多中文的實用文章(實用文章)。壹般來說,語言是說話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