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如何進壹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如何進壹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1.將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

公共* * *金融安全範圍。義務教育是公民的壹項基本權利,其經費主要由公共財政承擔,是保障就學機會公平的基本手段。針對教育經費總量不足的現實,我國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在公共財政中的優先地位,有效發揮了公共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中的絕對主體作用。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的覆蓋和保障體系,合理劃分財權和事權,從制度設計上保證財政資金的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全面提升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是貧困國家大規模辦學背景下提高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良好社會效益的重要戰略舉措。此次改革,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的具體項目包括:(1)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學雜費、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教科書和寄宿生補助;(2)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水平;(3)建立農村義務教育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4)鞏固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據測算,新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後,“十壹五”期間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約2182億元,其中中央1254億元,地方928億元。這些資金的註入將確保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得到長期有效的保障,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健康、協調、穩步發展。

2.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子項目和比例分享機制。

幾年前,我國經濟基礎還很薄弱,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在投入上財權和事權的不對稱,導致教育經費分擔和投入保障機制的不合理,長期以來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和整體發展緩慢的制度根源。特別是稅費改革後,財政收入重心上移,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50%左右,比重明顯增加。此外,省級財政的收入已經占到60%以上,而縣鄉財政的收入壹般只有15%左右,卻承擔了農村義務教育大部分資金投入的責任。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在義務教育投入上的嚴重缺位,實際上是嚴重的“不作為”表現。據統計,2004年全國預算安排農村義務教育經費6543.8+032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教育補助經費約6543.8+05億元,僅占全國預算內義務教育總支出的654.38+065.438+0%。這種政府間財力和義務教育責任的不對稱,使得脆弱的縣級財政背上了沈重的負擔,很多縣的財政變成了“吃飯財政”和“赤字財政”,義務教育投入非常嚴重,最終導致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緩慢。如果不改革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財政體制,盡快建立相對均衡的壹般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經濟落後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短缺的局面將持續下去,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後和縣鄉財政的困難將最終葬送農村義務教育。為此,此次改革從明確各級政府責任入手,建立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項目的經費保障機制。在資金的統籌安排上,體現了“中央政府牽頭”的原則。至於免除學雜費和提高公用經費水平的資金,西部地區中央和地方的分擔比例為8: 2,中部地區為6: 4,東部地區除直轄市外由各省根據財力情況確定。校舍維修改造資金在中西部地區的分擔比例為5: 5,東部地區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擔,中央財政給予適當獎勵。向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的資金在中西部地區由中央政府全額承擔,在東部地區由地方政府承擔。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經費,由當地負擔。這壹機制初步達成了財權與行政權的相對壹致,同時也恢復了公共財政服務於義務教育等公共事業的原有功能。

3.實行省級政府統籌實施和管理的以縣為主的體制。

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改革中,我國財政管理體制走出了壹條重心逐步上移的發展軌道,公共財政轉移支付的職能逐步加強。傳統上,鄉鎮政府和農民承擔了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責任。農村稅費改革後,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教育管理主體從鄉鎮政府走向縣政府,資金來源從農民轉向財政,主要由地方財政在中央批準的財政範圍內自主安排資金。2005年農業稅全面取消後,縣級財政收支結構和義務教育收支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義務教育支出占縣級財政支出的大頭,擠占了對科技、文化、衛生、社保、工業經濟和支農的投入,嚴重影響了縣域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特別是取消“五項農業稅”後,農村義務教育籌資渠道狹窄單壹,主要依靠縣級財政預算內的資金投入,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財政管理體制日益暴露出弊端。2006年國務院實施新機制後,對農村義務教育實行“省級統籌、以縣為主”的體制。省級政府負責協調落實省級以下各級政府應承擔的資金,制定各級地方政府具體分擔辦法,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確保中央和地方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資金落實到位。同時,在農村中小學推行“校財務局管理”,建立農村中小學預算編制、資金支付管理等制度,加強農村中小學財務管理,強化監督檢查,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 上一篇:小學分類
  • 下一篇:日記格式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