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每晚7點到9點看月亮。為什麽這個暑假作業很搞笑?

每晚7點到9點看月亮。為什麽這個暑假作業很搞笑?

僅供參考:

據新民晚報報道,“即日起,請每晚7:00-9:00對月亮進行1次觀測,並畫出28天所見月亮的形狀。”這是上海小學壹年級“暑假生活”的壹個作業。這個話題難倒了上海天文學會秘書長、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科學傳播工作室高級主任唐海明。原來,根據天文規律,月亮每天的升起時間會比前壹天推遲5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月亮要到第二天淩晨甚至淩晨才升起,然後在白天悄悄落下。孩子按照題目要求,晚上7點到9點找不到月亮。

月亮也會在白天升起。

“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需要提問者在每壹個細節上都做到嚴謹細致。”唐海明上訴。

打開《夏日生活》,標題裏有壹條補充說明,“如果那天下雨或多雲,看不到月亮,可以先把那天空出來。28天後,請大家猜壹猜,如果妳不畫的那幾天能看到月亮,月亮可能是什麽形狀?把妳猜的月亮的形狀編出來,在下面做個記號。”

唐海明提醒,這樣的說法容易產生誤導。如果孩子們認為他們看不到月亮,只是因為下雨或多雲的天氣,那就錯了。事實上,

每個月有壹段時間,晚上7點到9點,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月亮。

因為月亮的升起時間每天延遲50分鐘左右,以今年7月的上海為例。從12年7月開始,月亮的升起時間將在21之後,其中12年7月月亮的升起時間為21: 04,月亮的落山時間為次日7: 32。7月13日,日出時間為21: 42,日落時間為次日8: 28。7月14日,日出時間為22: 19,日落時間為次日9: 26...以此類推,直到7月23日,當日出時間和日落時間分別為淩晨4: 36和18: 43時,人們才能在大氣能見度較高的情況下瞥見即將隨太陽“回家”的月亮。

科學作業不留漏洞。

“如果孩子真的想根據自己的觀察完成月相圖,恐怕只能熬夜了。”尚海明笑著說。他承認,借助搜索引擎或自然教科書,“猜測”月相變化圖並不難。

但科學探究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從而引導孩子掌握實事求是、找出真相的方法。

科學作業本身難免存在科學知識的漏洞。他建議這個作業不妨加壹個小問題,有趣壹點。“晚上7點到9點看不到天上的月亮的時候,想想是什麽原因?”這樣,孩子也可以每隔壹段時間就擡頭看看星星,做好記錄和觀察,而不是憑空想象。

唐海明說,這種常識性的漏洞,壹不小心就可能出現在文學作品甚至文本中。

在日常的科普活動中,孩子們最關心的往往是“天空中最亮的北極星”在哪裏。這讓科普工作者哭笑不得——仰望星空,北極星的亮度只有二等,遠不如織女星和牛郎星,在上海夜空中肉眼很容易看到。唐海明在幫兒子復習功課的時候,發現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壹年級第二冊有壹篇課文《兒童數星星》描述了中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的童年故事。文中說,“離他們(北鬥七星)不遠,有壹顆最亮的星叫北極星。”

“在文學作品中,為了反映主題而適度強調或誇大是可以理解的,但編輯不妨在筆記中註明科學道理,以免誤讀。”唐海明說。

揭露僵化的基礎教育的弊端

這個“觀月問題”看起來簡單有趣,也可以被賦予很大的意義,比如培養孩子觀察事物的能力,堅持認真做事。但是這種作業還是沒有跳出機械模式——每天重復做壹件事。在短暫的小學假期裏,類似的作業無論主要訴求是什麽,都顯得過於“簡單粗暴”。因為假期是孩子放飛心靈的時間,所以布置壹些作業無可厚非,而如果壹些重復的動作被假期填滿,不僅會變得枯燥,還會形成沈重的學業負擔。

前不久,壹位家長為了壹個暑假作業,在微信家長群裏和女兒的老師吵架,被其他老師罵了壹頓,要求退群。涉及的語文作業如下:每個孩子每天抄寫壹篇三年級語文課文,每篇課文讀五遍;每天在同步作文裏抄壹篇作文;認真閱讀初三必讀書目中至少8本書。觀察這份語文作業,“天天”“抄”“次”成了關鍵詞。鑒於暑假天數遠高於壹本小學語文課本,同壹篇課文重復抄寫在所難免。

可以發現“觀月問題”和“壹天抄壹次”壹模壹樣。當“壹天抄壹次”已經成為小學作業的主流,這種枯燥呆板的教育方式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家校矛盾在所難免。當然,“觀月題”裏似乎也有創新意識,試圖用觀察和繪畫代替枯燥的文字抄寫。然而,這種“創新”的努力因為犯了常識性的錯誤而嚴重地打了提問者的臉。

基礎教育從單壹的機械模式向靈活多樣的開放模式轉變,受到家長和孩子的喜愛。即使壹時無法完成轉型,也要求教育者秉持新鮮有趣的教育理念,讓課堂教學和課外作業符合孩子活潑好奇的天性,而不是課堂上“填鴨式”、“壹天抄壹次作業”。

退壹步說,成人教育者必須能夠做到孩子被要求做的事情,這是最起碼的教育審慎。如果出題的老師能先做“觀月題”,恐怕就不會開這種無厘頭的玩笑了。

  • 上一篇:小學主題班會課件(5個亮點)
  • 下一篇:每天在蹦床上跳有助於孩子長高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