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校教育和文化變遷有什麽關系?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校教育和文化變遷有什麽關系?

壹.理論解釋

教育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壹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可分為有形(物化形態)和無形(智能形態)。物化形態的技術是指固化並體現在有形物體上的科學知識,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具到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等壹切可用於教育的設備、設施、器材及相應的軟件。智能技術是指以抽象形式表達,以功能形式作用於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如系統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和網絡逐漸在社會成員中普及,這也豐富了教育技術的內容。我們把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教育技術稱為現代教育技術。

我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改變教育文化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現代教育技術是壹種中介結構

從認識的角度看,人類認識的過程是壹個從實踐——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的連續循環。但在實踐中,人們實現理性認識或理性認識到實踐並不是壹個直接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沒有中間環節?沒錯。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技術知識是人們認識教育與教育實踐的中間環節,是連接教育、教學理論或經驗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橋梁。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客觀世界自然不會讓人滿意。為了生存,人類決心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世界。但客觀規律是獨立於人的意誌的,它遵循自己的路徑,所以人的目標會遇到困難。前者符合法律,後者符合目的。在實踐中,符合法律的不壹定符合目的,符合目的的也不壹定符合法律。為了達到和諧統壹,需要壹個中介結構,教育技術實踐就是教育過程中的這樣壹個中介結構。

2.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了信息資源的分布形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信息資源在社會中的分布形式,從而改變了教育的形式。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動搖了教師的權威地位,學生可以從網絡上獲得比課本更多、更快、更生動的信息。學生可以利用多種信息來源,教師只是作為其中的壹種發揮作用。正如政治經濟學所說,當生產資料的分配方式發生變化時,生產關系也隨之變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過去學習困難的學科變得非常容易,這必然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對學校的教學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開始厭倦傳統枯燥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采用更加高效、靈活、有趣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因此,它挑戰了教師的角色,促使教師從傳授知識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促進者。

3.現代教育技術使多向互動成為可能。

從BBS到博客再到播客時代,帶來了音視頻傳播的新機遇,傳播主體多元化,新的傳播終端不斷湧現,方便了受眾,但也意味著新的傳播渠道和模式將對教育領域產生沖擊。

隨著寬帶技術的成熟,網絡視頻註定將在網絡通信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AOL都開發了成熟的在線視頻工具。AOL表示,美國約有500萬人當天通過在線視頻工具觀看了其為期壹天的現場演唱會。此外,媒體公司也開始介入這壹領域,從包括谷歌和雅虎在內的搜索巨頭到傳統的印刷和廣播機構,了解網絡觀眾需要什麽樣的網絡視頻內容。目前,軟件巨頭微軟也在密切關註這壹領域的發展,將其作為構建社區的有力工具。到目前為止,微軟已經建立了壹個擁有19個視頻頻道的網站,提供了500多個視頻片段,包括即興演講、Windows操作系統和MSN服務。

在國內,從最近神六的報道來看,神六發射當天,中國三大門戶網站照例展開了激烈的新聞大戰。然而,某網站的獨門絕招“在線視頻直播”不僅讓該網站在這場新聞大戰中獲得了最多的關註,也讓其背後提供流媒體技術的“MYSEE直播網”進入了媒體的視野。毋庸置疑,網絡視頻正在向各個領域滲透,也在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實現了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同步傳輸。在這樣的技術環境下,真正的互動學習成為可能。

當基於新思想、新技術的新的教學模式出現並被人們嘗試時(這種嘗試取決於內外),人們原有的教育文化——主流文化還在起作用,於是那些由新思想、新技術推動的教學模式就被視為教育中的“第二文化”。當條件成熟,人們采用越來越多的新模式,二次元文化成為人們主流文化的壹部分,學校教育文化被改變。

二、現狀分析

五年來,我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發展迅速。

硬件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全省擁有計算機近20萬臺,特別是高中計算機生均比達到了12:1。校園網1400多個;有2800多個衛星地面接收站。還有很多多功能電教室,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等等。陽泉市、晉中市已建成城域網,大同市、太原市也在建設中,稷山縣、長治縣實現了全縣“班班通”。

l教育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每年由省教育廳向省內中小學推薦。

電子視聽數字資源基本涵蓋所有學科,約2300個品種。1993年,我省出臺了視聽教材收費政策。從12開始,我們初步統計,全省中小學購買軟件的資金在6億左右。還有很多資源是市縣城域網購買整合,學校自主開發的。中國教育電視臺還每天免費向農村城鎮以下的中小學提供教育教學資源。

l教師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逐步普及,應用能力不斷提高。

壹是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師初級、中級計算機技能培訓廣泛開展;二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專業培訓達到3532人;三是各地、各校組織了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計算機知識和能力培訓。

l中小學的研究有壹定的基礎。省級以上現代教育技術

十五期間,督學承擔了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的理論與實踐》的27個專題。承擔中央館批準的15項目;承擔國家教育技術學會國家重點項目“信息化進程中教育技術發展研究”6個子課題;承擔了我省教育科學“十五”重點課題“推進我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目標、途徑和對策研究”等48個子課題。這些課題的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為組織實施13150項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引自朱主任2005年5月在山西省13150項目啟動會上的講話)

在這種情況下,壹些地區或學校仍然存在以下現象:

第壹,重“電”輕“教”

由於科技割裂和對教育技術的狹隘理解,長期以來,教研機構和電化教育機構相互獨立,互不交叉。壹方面,機構重組造成了資金、設備、人員的極大浪費,導致教育科學無用論,教育科學空洞,不如教育技術實用。長期以來,壹些電化教育工作者壹直忽視對學科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的深入學習和研究,總認為這是學科教師的事。電化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只是維護和保管電化教育設備。導致電教工作者在學校淪為“設備維修工”、“倉庫保管員”,甚至無法進入學校編制內的教師系列,只能算作“教輔”。另壹方面,就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領域的人員而言,教育、心理、哲學等方面的素質和培訓的缺乏,成為教育技術科學健康發展的瓶頸。因為他們致力於推廣電化教育,所以經常運用電化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來發現問題。似乎電化教育手段就是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陷入了科研本末倒置的境地,而不是“根據問題選擇解決方案”的正常程序。導致它始終無法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體系的發展中確立應有的地位。這是電化教育無法深入課堂的重要原因。

第二,強調“硬”勝於“軟”

我們之前提到過,人類社會特有的技術結構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它是人之外的工具系統;另壹方面,人們使用工具的技巧。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的雙向發展,相互協調、相互轉化,促進了人類技術的快速發展,從而導致了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雙向發展。

以前工具都是人體的延伸,電腦是人腦的延伸。計算機不同於以往物質生產工具的壹個重要特征是“軟件”出現在工具中。軟件是知識形態的技術,是人類思維程序的外化,是特殊的符號系統,是可執行的程序。“軟件”的出現,是人類符號系統功能的壹次極其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將人腦中的智力操作行為符號化和“軟件化”,使之成為可以指令機器自動執行的操作程序,這在過去的技術中是前所未有的。它的作用在於大大增強人類處理信息的能力,減輕腦力勞動的負擔,用越來越高級的軟件程序代替硬件設備的許多技術性能,降低對硬件設備的要求。工具中硬件和軟件的關系就像人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的關系壹樣。前者是先天的,難以改變,後者是後天的,容易改變。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用軟件的發展來代替硬件的功能是大勢所趨,不僅可以有效避免硬件設備快速升級帶來的大量難以處理的“高級垃圾”,更重要的是知識本身的價值也在快速提升,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特征和奧秘!當代信息產業發展的壹個重要規律是軟件產業領先硬件產業,軟件產業的發展依賴於對軟件用戶群體未來行為的研究、預測和實驗。遵循這壹規律,要提高學校教育技術投資的效率,必須從學校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和功能出發,整體設計,分步實施。這顯然需要技術專家和教育專家的有機結合,特別是要研究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學生和教師的未來行為和未來需求。計算機功能的充分發揮不僅取決於軟硬件的最佳搭配,還取決於用戶對軟硬件的控制能力。顯然,在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糾正重硬件輕軟件的偏向,正確處理教育技術投入中軟件、硬件和師資培訓的比例問題,既是保證我省教育信息化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政策問題,也是需要從教育技術理論深度探討的重要學術問題。

第三,重“機”輕“網”。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擴展,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校園網的建設已經提上日程。從當今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經驗來看,學校教育信息化從單機向網絡發展是必然趨勢。所謂聯網,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而是人類智慧的聯網!互聯網的出現意味著什麽?這本身就是壹個極其深刻的哲學人類學問題。過去,我們常說計算機是思維的工具,是人腦的延伸。但單臺計算機的容量和功能畢竟有限,無法與潛力巨大的人腦相比。然而,互聯網通過全球計算機的互聯,將古今全人類的智慧匯聚成壹個覆蓋全球的龐大而復雜的網絡系統。這真的是人腦的延伸,不僅延伸了個體的大腦和思維活動,還創造了壹個外化的、快速發展的整體。在不久的將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將能夠在自己的家裏學習最好的課程,學習任何科目,並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師授課。“把這個理想盡快變成現實,是當今教育技術人員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網絡只是教育信息化的形式,豐富的教育資源和便捷的接入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內容和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資源的整合比校園網建設本身更重要,也更困難。這也應該引起我省教育技術界的足夠重視。

第四,重教輕學。

教與學的關系是當代教育哲學中壹個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回顧二十世紀西方教育研究與實驗的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壹個極其重要的轉向:從教學研究轉向學習研究,並在學生學習規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壹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會環境結合學生學習規律的研究成果,正在創造各種高層次、個性化、高效率的全新學習模式。如何盡快適應和駕馭這種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成為當今世界舞臺上最激烈的競爭。

專題學習網站是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山西省電化教育館為省內重點學校組織了四次技術培訓,但大部分學校沒有行動起來,尤其是農村地區,這是“十壹五”期間的壹項重要工作。

第五,重科技輕人文。

對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前景過於樂觀,對可能產生的負面後果和負面影響缺乏深刻的認識和研究。

從學科性質上看,現代教育技術絕不是壹門純粹的自然科學技術學科,而是教育、技術和藝術有機結合的統壹整體,當今現代教育技術正進入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主體的新階段。不僅科學含量大大提高,人文背景也在迅速擴大,這對現代教育技術人員的素質是壹個極其嚴峻的挑戰。大多數人看到了前者,卻往往看不到後者。所以在人員的選拔上,往往只註重他們的技術水平,而忽略了他們的人文修養。這種短視的用人觀如果不盡快糾正,將會給教育技術未來的發展帶來極其嚴重的危害。因為如果從社會現代化的大視野來看待技術,技術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是壹把“雙刃劍”,既能造福人類,也能危害人類。尤其是以培養人為目的的教育領域,在技術的應用上壹定要謹慎,切不可盲目樂觀。我們必須充分估計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並采取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如今,教育技術正從教育手段上升為教育改革的核心,並將在這樣壹個重要領域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潮流。如果只懂技術而缺乏人文教育,充其量只能成為工匠,而不能成為教育家。尤其是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和誘惑,缺乏人文教育的工匠很容易成為短視的功利主義者,這顯然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技術人員所承擔的歷史使命。

第六,重技術輕設計。

在使用教育技術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是為了使用媒體而使用媒體,而不是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進行選擇。還有的教師在常規方法很簡單,但結果很復雜的情況下使用教育技術,或者在需要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提供具體的形象,違反了教育規律,制造了教育教學問題,而不是解決了教育教學問題,與教育技術的目標背道而馳。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教育問題的日益復雜,教育技術不是要求在教育中使用技術,而是要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關註技術,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任何單壹的技術成分都不可能永遠是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的方案。因此,教育技術有必要從廣義的技術意義上設計壹個解決問題的整體方案。

三。行動建議

現在我們討論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文化的轉變。

1.為教師創造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工作環境。

2005年4月4日,教育部發出通知,決定在全國啟動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其目的是落實國務院批準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配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計劃的實施,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

國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宗旨是: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為基礎,以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為目的,建立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和考試認證制度,組織開展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技術培訓,全面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水平。

計劃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學用結合、註重實效”的原則實施。從2005年開始,組織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先行開展試點。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2006年起在全國範圍內啟動。截至2007年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采取多種方式方法,使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普遍接受不少於50學時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並參加國家組織的教育技術熟練水平考試和認證。我省各級各類學校要抓住這壹機遇,全面提高我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比如,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化和改變學校教育文化的重要手段。網絡環境下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僅是校本研究的目的,也是校本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兩者的結合就是網絡環境下的校本研修。因為網絡最重要的特點是互動,它是支持校本研究的有效形式。而且,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校本培訓有利於克服強勢群體的話語霸權。在虛擬環境下,教師可以更好地講真話,可以真正作為培訓的主體積極參與,可以隨時隨地討論,交流的結果可以被他人分享。

2.追求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的口語與寫作教學狀態。

從我國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許多片面性。說到計算機輔助教育,好像就是開發課件。事實上,課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統的壹個組成部分。課件本質上是目標明確的結構化教學系統的壹個組成部分。教學過程是壹個強大的學習管理系統,需要多種信息工具和大量信息資源的支持。課件最大的缺點就是預設性強,結構性強。課件的盛行使得教師在黑板前自由生動的講課壹去不復返,師生之間直接隨時的交流壹去不復返,教師持續有序的教學藝術壹去不復返,等等。現代教育技術不僅不能有效支持教學改革,不利於教師的創造性,而且使教師懷疑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和教學的有效性。

實際上,教學資源的使用並不壹定要整合到課件中。教育技術可以像傳統的教具、掛圖壹樣,用的時候拿起來用,不用的時候放在壹邊。在課堂上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最佳狀態是,在新的環境中妳仍然可以說話和寫作。目前這方面已經有了突破。第壹,類似於Z+Z智能教育平臺軟件。這個軟件的特點是畫圖和寫符號非常容易,但是寫字不方便。另壹個是電子白板。

電子白板是教學系統的改進和發展,所以原系統中的電腦和投影儀還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因為電子白板的出現,這個系統應該說是當今最完善、最有創意、最有表現力的教學系統。

那麽電子白板的功能是什麽呢?簡單來說就是壹個可以遠程操控的顯示屏。各種文字、圖表、數字都可以在板上顯示,電腦也可以直接在板上操作。也可以說是壹種新型的“黑板”。可以隨意在上面寫字畫畫,需要的話可以馬上把已經寫好畫好的擦掉。

有了這個電子白板,老師們仿佛又回到了過去在黑板前講課的生動狀態,老師成了教學的核心。從此他們就不用在上面聊壹會兒,然後就要跑下來操作電腦了。相反,他們可以直接在白板上輕松操作電腦。根據預先制作好的課件,他們可以隨時在白板上清晰地展示出他們希望學生了解的內容。他們希望學生記住或強調的內容,他們可以隨意在白板上寫、畫或寫。老師在講課過程中的即興發揮也可以留在白板上,既保證了講課的連續性,又使講課有很強的節奏感。特別是由於大部分內容老師都有預制好的課件,講課時只需要調出來就可以了,這就給了老師足夠的時間來發揮自己的教學藝術,還可以反復講解和復述重點難點問題,還可以隨時向學生提問或回答學生的問題。所以教學生動活潑,重點難點問題都能解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電子白板面前,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首先,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已經講過的內容提出問題。老師可以自由操作電腦,把說過的話調出來再給學生解釋壹遍。甚至學生可以在白板上自己操作,達到教與學的互動效果,讓學生加深理解,理清問題。其次,學生上課可以解除過去記筆記的痛苦,即學生上課可以不記筆記。只要用心聽講,老師課後講的壹切,包括老師強調的重點,臨時寫的東西,或者老師的即興發揮,只要板上有東西,都可以保存下來,學生可以記錄壹份。

3.確立教育科學與教育技術相結合的發展方向。

與自然領域的應用相比,技術進入與人們生命活動直接相關的領域時要慢得多,也要謹慎得多。當技術進入極其復雜的人文教育領域時,遇到的爭論和阻礙比任何其他領域都要激烈!教育不屬於物質資料的生產,而屬於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和再創造。教育的對象不是物而是人,不僅是有生命、有活力的人,而且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能獨立活動的人。教育活動更重要的特征是,教師作為教育者,不直接改變學生的身體(物質)狀態,甚至不與學生發生直接的身體(物質)接觸,而只是通過語言、言語、表情、神態等影響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改變學生內在的認知結構和情感意誌結構,並通過這些心理結構促進和影響學生身心結構和社會實踐結構的發展。因此,最早出現在教育活動中的技術工具並不是人類肢體的延伸,而是書本、黑板、粉筆等向學生傳遞信息的物質手段。近代迅速發展的工業技術在物質生產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對人類自己生產的教育領域影響不大。直到本世紀初發展起來的視聽技術出現在大眾傳媒中,才被迅速引入教學和教育過程。這壹歷史事實本身就發人深省。它啟示人們,教育技術的發展不僅要遵循技術發展的規律,而且要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

近年來,我們壹直在強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然而,實際效果是,信息技術的使用往往在課程目標之外。究其原因,是對“融合”的真正含義缺乏理解。事實上,“整合”的真正含義與廣義的教育技術定義完全壹致。整合既指現代教育技術的物化形態——信息技術(包括媒體技術),也指現代教育技術的智能化形態——教育科學。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通過課程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其中,有機是指智能技術的應用,是指以抽象形式表達,以功能形式作用於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如系統方法、系統設計原理等。這些往往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領域,所以要把教育科學和教育技術結合起來,從制度和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上進行整合。

4.重視教育技術與教師專業成長範式的研究。

日常教學生活中的壹個顯著現象是,那些經歷過快速專業成長的教師,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也表現出色。而那些專業成長比較慢的老師,即使學校免費配備了電腦,也往往主要用於打遊戲和聊天。他們很少用這些手段來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換言之,現代教育技術能否促進學校教育文化的變革,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範式密切相關。

教師專業成長範式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壹些顯著的成果。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結論和我們對近65,438+0,000名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我們認為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因素有:(65,438+0)責任感、成就感和效能感;(2)思維模式(是否能從自己身上發現問題而不是責怪客觀);(3)是否經常與同行進行教研?(4)工作是否有挑戰性(在能力邊緣工作)。其中,有的特征是先天的,有的是通過外界環境的變化培養出來的。當前,應註重通過校本研究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範式。

總之,通過以上措施,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真正成為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從而推動學校教育文化的變革。

  • 上一篇:教育局體育項目
  • 下一篇:如何點評小學數學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