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返鄉文學

返鄉文學

(1908-1979)原名周,又名周。湖南益陽。出生在壹個私立學校的老師家裏。1924年秋,考入長沙省立第壹中學。在王、、徐特立等老師的影響下,他追求進步,熱愛新文學。第壹次大革命失敗後,他輟學回到縣城,在壹所高中教書。1928年春,應(周揚)從周壹到上海,後考入江灣勞動大學經濟系學習,參加革命共濟會活動。1930年春,因散發傳單被學校開除。不久回國,開始從事文學寫作和翻譯。1931九壹八事變後,在上海神州國光社做校對員。1932壹二·二八事件後,因參加工人罷工被捕入獄。1934 7月被取保候審。此後,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5 65438+10月加入中國* * *產黨。他負責編輯左聯的秘密刊物,是左聯的成員,也是時事新聞副刊《文學周刊》的編輯。他積極從事左翼文藝運動,翻譯了近百萬字的《處女地》和《秘密中國》。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赴華北抗日前線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和晉察冀邊區從事抗日戰爭工作,任戰地記者,撰寫報告文學和雜文。1938年冬,赴湖南沅陵參加地下黨領導,參與編輯《抗戰日報》。1939五月由周恩來調到桂林,任《王久日報》編輯,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籌備委員。同年65438+2月到達延安,任魯迅文學院編譯部主任、文學系教員。當選為陜甘寧邊區文化救亡協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延安分會主任。1942參加延安文藝論壇..1944任解放日報副刊部副主任兼文藝副刊主編。同年冬,任八路軍南下第壹支隊司令部書記,隨軍南下。1945年日本投降後,在中央軍區任七七日報社、中原日報社副社長。1946後調任東北,先後任中共中央宣傳委員、松江省委宣傳部部長,參加土改運動,主編松江農民日報。從65438年到0947年,他開始寫《風暴》。1948年調任東北文聯文學戰線主編。1949年7月當選為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全國文聯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沈陽魯迅藝術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國務院文化部編輯室主任、湖南省文聯主席、中國文聯黨組書記,並當選為第壹、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中華全國文學聯合會委員、中華全國作家協會理事,《人民文學》、《湖南文學》主編。 他的長篇小說《風暴》和他參與編劇拍攝的電影《解放中國》先後獲得斯大林文學獎,《湘江之夜》獲得全國短篇小說壹等獎。他是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成就斐然。1979於9月25日在北京病逝。出版了《周立波短篇小說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文選》、《李波文集》。

葉紫(1910.11.15-1939.10.5)原名俞兆明,又名俞鶴林、唐沖。湖南益陽。1926就讀於武漢軍校第三分校。政變後,父親和姐姐被殺,獨自逃離家鄉。他在南京、上海等地打拼,拉人力車,當過兵,討過飯。後來,他當過小學老師和報紙編輯。

1932年與陳企霞* *共同創辦《無名文藝》,同年加入“左翼聯盟”,走上文學道路。1933年加入中國* * *制作黨,第壹次以葉紫為筆名發表短篇小說《收獲》,引起文壇關註。然後他寫了壹些散文和小說。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他自費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收獲》,並收入《奴隸叢書》。同年患嚴重肺病。他創作並出版了中篇小說《明星》和短篇小說集《山村夜宿》。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因貧病交加,離開上海回到湖南。1939不幸英年早逝。

陶澍(1779-1839),林子,號雲頂,益陽安化縣小巖鄉人。從小勤奮好學。嘉慶七年(1802)進士,翰林院編修,升禦史。歷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後來,他到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道光親筆寫了壹本書,名為《灌頂石屋》。1839年6月卒於南京。

周揚(1908-1-1),原名周,筆名周阿瑪蘭等。出生於1908。湖南益陽。文藝理論家和美學家。1927,加入中國* * *產黨。1928畢業於上海公館大學,同年留學日本。1930年回國,參與並領導中國左翼文藝運動。1932年重新入黨,任中央上海局文化委員會書記、“左翼聯盟”黨組書記,主編《文學月刊》。1933發表《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1936年出版《論當前文學》、《論國防文學》,參與倡導“國防文學”運動。65438年至0937年赴延安,歷任陜甘寧邊區教育局長、魯迅文藝學院院長、延安大學校長、《文藝戰線》主編等職。出版的散文集有《展示新人群的時代》、《民間藝術與藝術家》、《論趙樹理的創作》等。1 944編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與文學》1948翻譯出版《車爾尼雪夫斯基生平與美學》。1949年7月,在第壹次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上作《新民的文藝》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文化部部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顧問,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第壹、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被投入監獄。粉碎“四人幫”後,他們被平反,恢復了工作。1989 7月31在北京去世。有壹本周揚文集。

戚跡(860-約937),俗名胡德生,鶴山(原宜陽縣)人,晚唐著名詩人、僧人。自幼家境貧寒,父親租住寧鄉岱山,在同慶寺謀生。六七歲時,父母相繼去世,他靠為同慶寺放牛為生。寺裏的和尚很喜歡他的聰明,經常教他讀經書,談詩談論文。出家後,我研究了佛教和文學。在60歲之前,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衡越道林寺和廬山東林寺度過,其間他四處遊歷。晚年住在西京以南的龍興寺。除了學佛,他壹生致力於詩歌創作。他是與皎然、關修齊名的中晚唐三大詩人之壹,傳世作品在三位詩人中排名第壹。《全唐詩》收錄了800多首詩,排在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之後,位列第五。他的詩歌除了禪林生活、登門拜訪等題材外,很多都是反映晚唐五代社會動蕩、戰亂頻仍、民生問題的現實主義作品。它們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積極意義,也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為歷代詩人和詩評家所稱道。他壹生寫了很多,包括《白》、《風騷旨》和《謎案簡介》。

周古城,益陽市赫山區甌江岔人,9月1898出生於壹個貧苦農民家庭。他不僅是壹位淵博的歷史學家,還是壹位愛國的社會活動家。

周古城,18歲,考入北師大讀書。大學期間,他刻苦學習,博覽群書,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1921畢業後受邀回長沙第壹師範大學教英語和倫理學。當時,毛澤東同誌負責壹師附小,兩人談得投機,很快成了知心朋友。在毛澤東的影響下,他堅定了為工農服務的信念。1927年春,參加農民運動,任全國農會宣傳幹事。大革命失敗後,先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1932年調任上海暨南大學任校長、歷史地理教授。1942經國內地下黨介紹,移居重慶,在復旦大學新聞系任教,給文、理、法、商四個學院的學生講授世界史。解放後仍在復旦大學任教,任教務長。

  • 上一篇:南定鎮的經濟發展
  • 下一篇:小學三年級語文備課教案(4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