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地理科學:帶妳去我們的家園——地球14。石頭是怎麽碎的?

地理科學:帶妳去我們的家園——地球14。石頭是怎麽碎的?

沒人碰過。石頭是怎麽碎的?

這要從石頭本身的特性說起,石頭的傳熱速度很慢。白天,強烈的陽光照射在巖石表面,使表面溫度迅速上升,體積膨脹,而巖石內部處於低溫收縮狀態。這種熱脹冷縮使得壹層平行於地表的裂縫悄然出現在巖石中。就像壹個夏威夷水果,外殼和內核之間有壹個小間隙。晚上,當太陽落到地平線以下時,溫度下降。巖石表面迅速冷卻收縮,但巖石內部溫度尚未下降,體積仍處於膨脹狀態。這就導致了無數垂直於巖石表面的縱向裂縫,就像壹個胖乎乎的娃娃,身材渾圓,破了壹點點小衣服。水平和垂直的裂縫聯合起來,使表層巖石像破殼壹樣剝落。落下的巖石碎片被風吹走,新壹輪的“炮擊”行動又開始了。

這種由晝夜溫差變化引起的巖石破碎,屬於物理風化,主要發生在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的內陸幹旱地區。風蝕會把巖石碎片從原來的地方帶走,從而加速巖石的破壞。物理風化還有很多其他形式,包括球狀風化、散裂、冰裂、鹽裂等。

當巖石日復壹日熱脹冷縮時,就會壹層壹層剝落,脫去所有的棱角,變成圓形。這種現象稱為球狀風化,堅硬的花崗巖最容易發生球狀風化。當巖石在地下深處形成時,它們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當它們因構造運動或剝蝕而暴露於地面時,上部壓力被去除,巖石被“釋放”,向上向外膨脹。當膨脹超過巖石的彈性極限時,巖石破裂形成平行於地面的裂縫,也稱為剝落或卸荷,這在花崗巖裸露的地區最為常見。在較冷的氣候下,水會在白天滲入巖石的微小裂縫中。到了晚上,如果溫度降到零度以下,水滴就會凝結成冰,體積會增加10%,就像壹把冰刀插進石頭裂縫裏,會讓原本很小的裂縫變大。這是冰分裂。劈冰在氣候寒冷、水資源豐富的山谷地區最為常見。在水的反復凍融作用下,大石塊逐漸崩解成小石塊,往往有尖銳的棱角,與幹旱地區的球狀風化有很大區別。類似於冰的分裂,也有鹽的結晶,這經常發生在幹旱地區。白天,溫度升高,巖石裂縫中的鹽溶液中的大量水分蒸發,鹽結晶成固態,體積增大,使裂縫擴大。到了晚上,鹽吸收空氣中和裂隙壁上凝結的水,重新形成鹽溶液,流向巖石裂隙深處。我們可以給這個過程起個名字,叫鹽裂。鹽的反復溶解結晶也會導致大石塊崩解。

植物的種子隨風飄動,落入巖石縫隙中,在少量土壤、水分和適宜溫度的條件下頑強地生根發芽。植物在巖石中紮根後,需要從巖石中吸收礦物質作為養分。植物落葉腐爛後會釋放有機酸等腐蝕性物質,加速巖石分解。松樹等少數植物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生長的粗根深入巖石並使其開裂,這叫劈根,屬於生物風化。

裸露的巖石與空氣中的水分、氧氣和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更容易分解的新物質,或者溶於水被水流帶走,只留下少量不易分解的礦物質在原地。這個過程被稱為化學風化。比如石灰巖與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反應,慢慢溶解,隨水流遷移,形成神奇美麗的喀斯特地貌。有些礦物可以從外界環境中吸收水分進入礦物晶格,成為新的含水礦物,如赤鐵礦成為含水褐鐵礦。水的加入使巖石變大,硬度降低,更易受外力作用。化學風化主要發生在溫暖潮濕的地區。

在物理風化、生物風化和化學風化的共同作用下,原本堅硬的巖石會崩解成無數的碎塊,最終形成殘渣和土壤,這就是所謂的風化殼。如果地質歷史上形成的風化殼被新的巖石和遺跡覆蓋,就會形成古風化殼,這對科學家研究古氣候、古環境和構造運動具有重要意義。

土壤是含有腐殖質的風化殘留物,主要由礦物質、腐殖質、水和空氣四部分組成。它是固、液、氣三相混合體系,三者缺壹不可。其中,腐殖質的多少是衡量壹個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最肥沃的黑土腐殖質含量可達3%以上。世界主要由三個黑土分布區組成,中國的東北平原、烏克蘭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中原。

土壤的主要作用是供人類種植農作物,發展農業,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看來時間久了石頭慢慢碎是好事啊!

  • 上一篇:寫壹篇關於農業專家的作文
  • 下一篇:父母如何讓孩子講衛生?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