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古代文獻中的音韻學是什麽意思?

古代文獻中的音韻學是什麽意思?

漢語音韻學是研究漢語語音系統的科學。包括古音學、現代音系學、北方音系學、同音字學等學科。

音系學不同於語音學:語音學是對語音的客觀描述,有時采用各種實驗方法來闡明語音的生理和物理現象;另壹方面,音系學將語音作為壹個系統來觀察,它研究各種語音現象之間的關系。既然語音學把語音學作為壹種生理現象或物理現象來研究,那麽就有所謂的普通語音學,它講述的是發音器官的功能和各種語音學的構成。它適用於全人類,但每個民族的具體語言都有自己的語音特點。至於音韻學,不可能有“壹般的音韻學”,因為音韻學總是屬於壹種特定的語言,這種語言具有非常明顯的民族特征,A語言的語音系統永遠不可能和b語言的語音系統相同。

然而,音韻學與語音學密切相關。壹個人不了解語音的真相,就能學好音韻學,這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們可以說語音學是音系學的基礎。

漢語音韻學有壹千多年的傳統,有自己的壹套理論和術語。我們應該用現代語音學的理論和術語來解釋它。我們不能拋棄古代的理論和術語,因為我們必須繼承音韻學的文化遺產。

研究目的

我們學習現代漢語音韻學,是為了了解現代漢語嚴謹系統的發音,從而更好地掌握現代漢語的發音,有利於語言實踐。

我們研究古漢語音韻學,是因為它是壹個與漢語史密切相關的語言部門。有必要深入研究古代漢語的音韻學,才有可能研究漢語語音的發展史。

音韻學與文字學也有密切關系。有狹義的文字學,也有廣義的文字學。前者專門研究文字的形式;後者研究詞的形、音、義。從廣義上講,音韻學也包括在文字學中。文字學舊稱“小學”,原來是識字課。古代學者認為讀書必須先識字,因為壹些古籍的時代與現代相距甚遠,書中有很多字我們從字形、讀音、詞義等方面都不認識。而且漢字的形和音是有機聯系的。不了解古音,就不了解古形古義,或者說理解不透徹。古人把字(字形)、音(音韻)、訓詁(字義)作為繼承祖國文化遺產所必須的基礎知識,這是很有道理的。

中國傳統音韻學壹直被認為是壹門高深的學問,甚至被稱為“絕學”。其實,壹套古代的音韻學理論和術語,如果和現代的音韻學理論和術語相比,會變得更容易理解,甚至更容易理解。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在傳統音韻學中,也存在壹些模糊甚至錯誤的理論和壹些缺乏科學依據的神秘術語。在這本小書裏,我們要麽批評他們,要麽幹脆省略他們。我們盡量使漢語音韻學簡單,同時也不能因為要求簡單而損害其科學性。希望這本小書能夠溝通古今,讓讀者對漢語音韻學有壹個相對基本的認識。

音韻學的功能

漢語音韻學與漢語史、漢語方言學、訓詁學、考古學、校勘學、中國古典文學、古代史、古文字學、古籍校勘學關系密切,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談談漢語音韻學的作用。

第壹,漢語音韻學是建立漢語史的前提。

為了研究漢語語音,指出其特點和發展規律,指導漢語的學習和使用,保證漢語健康正確的發展,有必要建立漢語語音史。建立漢語語音學史,首先要研究各個歷史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比如先秦時期、隋唐時期、元明清時期的漢語聲、韻、調系統等等。只有搞清楚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的特點,探索它們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規律,才能談得上漢語語音史的建立,而要了解漢語不同時期的聲、韻、調情況,就必須依靠音韻學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是在漢語音韻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它的突出特點是詳細展示了漢語各個歷史階段的語音系統和擬聲詞,指出了漢語語音發展的壹些規律。

第二,音韻學是方言研究的必備知識。

漢語方言學是研究當地漢語口語的科學。為了深入研究方言,有必要涉及方言的歷史。只有從歷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點的依據,才能弄清方言的來龍去脈,對其特點和演變規律做出科學的解釋。所以,從事方言的研究,壹定要有壹定的音韻知識。比如“屏”字在北京話裏讀作[mu?],而廣東梅縣話發音為[m?k?),為什麽北京人和梅縣人對“屏”字的發音差別這麽大?只要妳有壹些音韻學知識,妳就會知道,無論是北京話還是梅縣話,都源於隋唐時期的古音。隋唐時期的“幕”屬於入聲“多”韻,止韻結尾[k],擬聲詞[m ɑ k]。北京人會把“幕布”讀成【穆?),這是因為到了元代,大部分北方方言的入聲韻母都脫落了,隨著韻母的脫落,其韻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梅縣人會把“窗簾”讀成[m?k?),因為梅縣方言至今沒有發生入聲韻尾脫落的現象,而且由於塞音韻尾的穩定作用,其韻腹變化很小。為了研究方言,壹般需要進行方言調查。進行方言調查,需要親自到方言區去提問,聽講記筆記,做靜態分析描寫,這也需要音韻知識。所有關於方言調查的書,都不可避免地會講到音韻學的基礎知識。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寫的《方言調查詞典》采用中古音系,旨在古今對比,說明現代音系特點的歷史基礎和演變規律。

第三,音韻學是訓詁學的工具。

訓詁學是研究古代漢語詞義的傳統知識。與訓詁學密切相關的學科有音韻學、語文學、詞匯學、語法學、文字學等。其中音韻與訓詁的關系最為重要,是訓詁的有力工具,因為往往需要通過讀音來說明問題,來說明意思。有成就的訓詁大師都精通音韻學知識或本身就是大音韻學家,如戴震、王念孫、王、段玉裁、、楊伯鈞、。《呂氏春秋》中有這樣壹個著名的例子,足以說明音韻學對訓詁學的重要性:

齊桓公和管仲企圖攻打居安,但他們沒有發財,在中國聽說了這件事。桓公奇怪。.....後來,東郭的牙齒長出來了。.....管子曰:“子邪乎?說出來的人。”是:“當然。”管仲曰:“吾不言伐紂,何以言伐紂?”他說:“我聽說君子好計議,小人好為人。我也在偷。”管仲曰:“吾若不言攻莒,子何意?”是的,我說,”...日本官員期待妳出現在舞臺上...妳滿嘴都是金子,妳說的不錯。”

東漢高郵註《萬》、《寇今》言:“萬,開;口金,閉。”“居”的發音現在是jǔ,元音u屬於封閉的高元音。為什麽高郵註說桓公念居的時候嘴是張開的?解釋這個問題,需要用到先秦古音的知識。原來“居”在先秦時期屬於“魚”字。按現代人的構式,其讀音為[k ǐ],韻腹[]為開低元音。難怪董國亞說念“居”時,口型是“開而不閉”。如果不是用古代先秦的聲音來解釋,高郵《述開》的解釋會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成為壹個永恒的謎。

在大量的古代文獻中,通假字隨處可見。所謂通用字,在今天,就是古人寫的字。通假字出現的客觀原因是與這個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寫這個字很容易寫出通假字(古風另當別論)。訓詁學的重要任務之壹是找出通假字的原字。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壹些通假字的發音與今天這個詞的發音不同。如果不知道古音,就很難把它們聯系起來。例如:

荀子《非世爾子》:“聖王之文富,佛之俗富。”

其中“佛”字不能用“仿佛”或“佛教創始人”來解釋,顯然是壹個泛用字,其原字應為“伯”。唐央“佛”讀作博。暴怒起來。“‘佛’和‘博’差別很大,壹個聲母是F,壹個是B,壹般人很難把它們聯系起來。但從古音來看,不僅聲韻相同,聲母也相同。怎麽知道“佛”和“博”的首字母是壹樣的?這就涉及到音韻學中的壹個重要結論,“古無輕唇音”。根據這壹結論,古代並不存在F這樣的輕唇音,所有被後人發音為F的輕唇音,在古代都是B、P這樣的重唇音。因為佛和伯在古代的發音是壹模壹樣的,所以古人把伯寫成佛也就不足為奇了。有時候,不懂音韻學的人很難想到通假字和原字之間的聯系。例如:

太陽,月亮和月亮,重疊而微小?

心中的憂慮就像強盜的衣服。

靜靜的想,卻飛不起來。

詩經五篇,李風,白舟。

其中“像土匪的衣服”這句話,從毛恒開始就被評論者解讀為“像沒洗的臟衣服”,意思是心裏的難過就像穿了沒洗的衣服讓人難受。這個解釋在邏輯上說不通。交通工具和本體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也無法和下面的“靜心思考,不努力飛翔”聯系起來。其實“匪”應該是古代對“東”的稱呼。《說文解字》:“匪如竹籃。”“漢儀”應該是“漢音”。“漢”“漢”的古音屬於“元”“夏”,“漢”與“漢”相通沒有問題。聲母“壹”和“陰”是壹樣的,都屬於“影”。但韻不同,衣屬於“微”的部分,聲屬於“侵”的部分。根據王力先生的擬聲詞,“為”的讀音是[?I],“入侵”的發音是[?m〝兩者的聲母和韻母腹相同,但韻尾不同。壹個屬於元音韻尾,壹個屬於鼻音韻尾。為什麽「易」通「聲」?這就涉及到音韻學中壹個重要的音變規律,“陰陽相對”。原來作者方言裏兩個字的發音是壹樣的,可以原諒。從壹般語言的角度來看,這個詞在作者的方言中的發音發生了顛倒,即從壹個陽韻變成了壹個陰韻。“漢陰”就是雞。《禮記·曲禮下》:“凡祭祖祠之禮,...羊叫皮毛,雞叫漢陰。”後人把漢陰作為雞的代名詞。張協《七命》(見文選):“封熊棺,漢陰之足。”盧延吉註:“漢陰,雞也。”清代陳夢雷《易經》卷六:“雞鳴必先抖羽,故稱‘漢音’。”《土匪的衣服》中的“土匪”壹詞作為動詞使用,意思是“關在籠子裏”。整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像籠子裏的雞”,這樣車輛和本體就有了相似之處:不能自由。同時也照顧到了下面的“不會飛”1。

第四,音韻學是學習和研究古詩節奏的基礎。

中國的古詩非常講究節奏和韻律,充滿了音樂感。特別是唐代格律詩中,為了最大限度地體現詩感的抑揚頓挫和曲折多變,有意將平仄四聲分為兩類,並規定了嚴格的交替格律。所以,如果沒有壹定的音韻素養,就無法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欣賞古詩詞,學不好,更談不上研究。例如:

青青子衿[蔔],悠悠思[斯?〕。

即使我不去,我也寧願不來[l?〕?

《詩經·鄭風·姬子》分為兩章。

這首詩今天看起來不押韻,不懂押韻的人會誤以為它本來就不押韻,其實在先秦就押韻了。“配”、“司”、“來”三個字屬於同壹個韻部。如果我們根據後面的擬聲詞來讀這壹章,它的魅力就會立刻顯現出來。另壹個例子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在幽州城樓上寫的:

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t?ia〔啊!?

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我的眼淚掉了下來?壹〕啊!

這首詩今天看起來更不押韻了。事實上,它在中世紀就押韻了。“著”和“下”屬於平水韻中的上韻“馬”。現在,很多人喜歡唐代的格律詩。但是,如果妳真的懂格律詩,學會校平詩句,就必須具備壹些音韻學的基礎知識。比如古代有相當壹部分屬於儺的聲調的入聲字,到了今天就變成了平聲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聲調範疇來分析格律詩的平仄,肯定會出錯。以白居易的五音《草》為例。

平原上壹望無際的草,隨著每個季節來來去去。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

我再壹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其中,“壹”、“解”、“別”在普通話中分別讀作、楊平,是中國古代的入聲字。如果按照現在的聲調把這三個字壹視同仁,我們會誤以為“壹座雕零輝煌的城市”和“壹座荒蕪的城市”都是三級聲調,“全離”和“升與降”並沒有對等交替。

如何識別入聲字成了現代人尤其是北方人學習詩歌的壹大難點,但只要懂點音韻,識別入聲字就容易多了。

音韻學的代表人物——範

[編輯此段落]

範封騰(1601-1664),邢臺隆堯縣西梁前村人,我國著名音韻學家,以五音聞名全國。範是壹位學者。清兵入關後,他積極參加反清活動,自己當了軍事家。他聯合高唐、高店村民,鄰居梁、賈爾幹,擡著壹個叫趙二的瘋子當皇帝,對抗清兵。後來失敗了,趙二被殺。範封騰在地窖裏躲了三年,寫了五個元音。本詞典采用反正切法,用12個元音和20個聲母來拼音。十二元音分別是:壹日二人三龍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駱駝九蛇十馬十壹豺十二地。這二十個字母分別是:邦、咩、木、風;戰鬥,大地,飛鳥,雷霆;竹子、昆蟲、石頭和太陽;剪,喜鵲,系,雲,金,橋,火,蛙。用這種方法查單詞很方便。

《五個元音》最初是木制版本出版的。他的後人把木刻賣給了山東東昌府的壹戶人家,這戶人家把木刻帶到上海,用石版畫重印,風靡全國。上海書局出版的《時音本》有壹個封面標題是《五聲韻母全集》,原是範先生所作,廣為流傳。

  • 上一篇:幼兒園中班中秋節主題活動計劃
  • 下一篇:小學六年級科幻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