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小學古詩 -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壹個人能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所收獲,能否順利進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心理健康。而壹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取決於他的成長道路上是否壹切順利,是否當場出現壹些心理問題,所以他的童年成長經歷就變得尤為重要。在童年的這個階段,有些孩子是在家裏度過的。另壹部分是在學校和同學老師壹起度過的。他們不僅在學校學習知識,還與學生和老師進行各種人際交往。作為壹名小學教師,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經常在電視或其他媒體新聞上看到、聽到壹些本該上學的孩子在社會上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他們所做的被媒體曝光的事情,沒有壹件是我們樂於看到的。現在的孩子為什麽要做這些事情?我們所有人都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怎麽了?有什麽問題?其實這些都在提醒家長和學校,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教育,更要關註孩子的心理,關心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麽。首先,尋找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孩子剛開始接觸世界的時候,會向父母學習,看父母怎麽做,怎麽處理壹件事情。所以,父母的所作所為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父母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意見會成為孩子看待事物、評價事物的尺度,父母會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態度。現在社會普遍都是獨生子女。家裏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家裏被慣壞了,被遷就了。這些使得大多數孩子形成了孩子考慮問題時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孩子長大後,來到學校,開始學校生活,開始集體生活。他們的世界開始改變,不再是壹個孩子被幾個家長包圍的環境。當他們和同學發生矛盾時,他們的父母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要麽根本不追究孩子的錯誤,沒有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要麽就是不註重教育方式,動不動就罵,甚至拳打腳踢,用所謂的“暴力方式”解決問題,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影響很壞。

此外,當孩子們開始學校生活時,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有長時間的遊戲活動,而不是遊戲,而是組塊式的學習。兒童的心理發展已經從兒童的遊戲轉變為兒童的學習活動。家長帶著壹種期待孩子成功的心情開始關註孩子的學習。這個時候,孩子心裏會有不同程度的壓力。如果孩子和家長處理好這些壓力,就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如果處理不當,會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那樣地

對孩子有影響的不僅僅是父母,老師在壹定程度上對學生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當壹個人無法改變外部世界的時候,他會調整自己的內心去適應外部世界。當學生無法改變上學的外在現實時,他們就會去適應學校生活。如果壹個學生有壹個懂得教育學生的老師,他們會很幸福,很幸運。每個孩子都會犯錯。當他們犯錯的時候,如果老師的方法不當,他們就會害怕老師,害怕家長,害怕學校,甚至討厭老師,討厭學校,討厭學習,從而產生厭學情緒。他們壹開始不愛學習,對什麽都敷衍了事。曾經有人對150的學生做過問卷調查。在這份調查報告中,有30%的學生是因為成績不好造成的,而有60%的學生是因為家長方法不當或者冷漠造成的。因此,父母和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讓學生不僅在學校學到知識,還能感受到學校老師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更是壹個可以信任和成長的地方?我覺得有些方法,以下只是片面的,希望給予指導。

第壹,給學生壹個寬松的學習空間和愉快的學習環境。孩子不僅是學生,也是社會人。對於學生來說,不僅要學習學校的知識,還要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課外知識。所以要給學生壹個合理的定位,突破校園四角的束縛,把學生放在社會的熔爐裏學習生活,讓學生在不斷的創新中健康成長。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的教學是有限的,應該向開放的社會教育轉變。社會化是壹個主動接受、主動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逐漸準確地勾勒出外部世界的坐標,確定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把握自己的指引和方向,從而在社會化的目標中拓展學生的精神世界。從健康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壹定要讓學生走出狹窄的學校空間,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從事社會活動,讓學生充分融入社會知識學習,這樣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的習慣。每位教師都應根據學生的需求改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創造空間。第二,營造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做了這樣壹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就像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種在這片土地上。”反之,離開了“情感”這塊“沃土”,就結不出“良好發展”的果實。校園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人與校園的精神和氛圍的關系,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遊戲的人文因素。

活動空間。

(壹)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力量。

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事情在學生中是眾所周知的,但我們從來不知道。老師很難理解學生的心理,學生無緣無故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很少見。這就要求我們每個老師都要經常深入課堂,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另外,我們的老師也要轉變心態,改變過去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用友好的面孔、平等和諧的語氣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之間的“心距”。在這樣壹個人格被尊重、情感被理解、行為被鼓勵、努力被肯定的氛圍中,學生可以充分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疑惑。

(2)尊重每壹個學生,關註他們的心理發展。

曾經聽過壹句話,當壹個學生覺得老師在教育他的時候,老師的教育就是失敗的。因此,教師必須在學生面前展示真實的自己,用真誠的愛對待每壹個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讓學生感受教育的寧靜。蒙臺梭利說:“老師不僅是老師,還是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孩子的生活和心靈。”理解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則。學會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大人渴望理解,孩子更渴望理解。很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只有通過各種渠道深入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與學生壹對壹交談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壹。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和掌握部分學生的不良心理,進而“對癥下藥”。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可以有效地調節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克服自己的缺點,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壹個人是否被尊重,關系到他的心理健康。成長中的學生更加敏感脆弱,需要被尊重。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要民主管理班級,在保證正常教學工作的前提下,平等對待每壹個學生。“學生是否尊重老師”是班主任評價壹個學生品德的首要條件,班主任有沒有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往往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別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老師不尊重他,他也會有同感。

如果沒有自尊,對於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同學,要堅持正面教育和引導,盡量不要當眾批評。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學生才能打開心扉,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第壹需要和受益終生的財富,甚至決定他們的命運。58.廣告措施只能有效。放下老師的清高架子,為他們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以真心換真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妳是他的朋友,然後他們才能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接受妳發自內心的善意意見和建議。(3)把自己的真愛傾註到學生身上,增進師生感情。

實現師生心理融合最基本的要求是真誠的投入,也就是師生之間愛的投入。教師應該更多地關註那些弱勢群體,更多地關註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往往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壓抑,失衡,孤僻,心理脆弱。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會產生不良情緒,對學習生活造成壹定影響。怎樣才能把學生降級的影響降到最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傾聽他們的內心感受,感知他們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真摯的愛去關心和呵護每壹個學生,讓他們的心有寄托,情緒有傾訴,精神有依靠。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在家庭生活中遭受挫折時,教師要及時幫助他們,安慰他們,進行談心。教師應該以真誠的態度耐心傾聽他們的抱怨,讓他們發泄壓抑的情緒。當學生需要關心和幫助的時候,老師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讓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能行。讓學生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說出他們的真實想法。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

總之,學校教育教學中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只有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其他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成長為利國利民的人才。

  • 上一篇:《大觀年》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流程是怎樣的?
  • 下一篇:課前如何熱身?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